我們都知道,人在生理上,有幾個成長階段: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同樣,人在精神上也有幾大成長階段。 哲學家尼采將一生中可能發(fā)生的精神變化歸納為三種,分別是︰駱駝、獅子、孩子。 ▎階段一:駱駝 尼采把人在精神上的第一個階段,稱為“駱駝”。 在印象中,駱駝長期處于被動狀態(tài),它的典型特征是無條件服從權(quán)威與傳統(tǒng)。 所以,當一個人的精神處于駱駝這一階段時,就意味著他會被動地、不知不覺地接受所有外界的標準,包括傳統(tǒng)道德觀、主流價值觀、父母的命令、師長的要求、周圍人的建議,并被這些外在要求牢牢綁住。 比如,“已經(jīng)三十歲,應該結(jié)婚了?!庇秩?,“人家都有了小孩,你也該生娃了?!?/p> 于是,很多人不到三十歲,就匆忙嫁給了不喜歡的人,甚至草草決定生娃。 這些決定的背后,都有一句“我應該”。 在這個魔法式語句中,人們做出了一個又一個的草率決定。 比“斯德哥爾摩綜合癥”更早的人性拷問:人為何會逃避自由,安于現(xiàn)狀? 可是,一個人究竟為什么會陷入這種“我應該”的思維呢? 原因一:人之所以會陷入“應該思維”,是因為我們不斷在外在世界中尋找被別人喜愛的“自我”標準,來妄圖根據(jù)這個標準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的自我。 這種從外在世界中尋找到的被別人喜歡的“自我”標準,會給我們帶來安全感。 但是,一旦想要根據(jù)外在標準來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自我,我們就可能會跟自己內(nèi)在的真實自我失去聯(lián)系。殊不知,那個真實自我正是我們生命力的源泉。 所以,與內(nèi)在真實自我的失聯(lián),意味著我們生命力的源泉被切斷了。而這也是導致現(xiàn)代人陷入各種精神問題以及持續(xù)痛苦的原因之一。 原因二:我們逃避選擇的自由,是因為從潛意識上說,我們并不想為選擇的后果承擔責任。 哲學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這本書中說:“千萬不要給我自由!因為隨之而來的是責任!我做不起自己。” 可見,自由意味著選擇,選擇意味著承擔。 這種逃避責任的意識,是人的本性,幾乎難以改變。 基于以上兩點原因,絕大多數(shù)人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甚至一輩子,都一直處于駱駝的精神狀態(tài)中。 所以下次,當你在用“我應該”這個語句時,就要提醒一下自己:我是不是正處于第一個“駱駝階段”呢? 如果是這樣,你就需要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個所謂的“應該”到底是我在不知不覺間受到了外在的影響呢,還是源于我自己的真實渴望? ——從這個問題開始,“駱駝”就要開始慢慢蛻變了。 ▎階段二:獅子 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駱駝終于變成了獅子。 獅子代表的就是一種具有主動精神的力量,它想突破所有的困難。這時,傳統(tǒng)和信仰已經(jīng)破滅,它要展現(xiàn)自由的精神。 曾經(jīng)的駱駝是那么順從,如今的獅子卻是這樣兇猛,這種精神上的轉(zhuǎn)化究竟是如何發(fā)生的?駱駝究竟是如何變成獅子的? 關于這一點,尼采有一個隱喻:如果想要從駱駝蛻變成獅子,就得跟巨龍進行戰(zhàn)斗。這條巨龍的名字就叫“你應該”。其實,這條巨龍代表的正是“你自己”,那個你要去超越的自己。 從表面看,這是一場兩個對象之間的戰(zhàn)斗,但實際卻是駱駝與自己的戰(zhàn)斗。所以,這是自我意識覺醒之后,一次重要的自我超越。 娜拉的出走宣言:首先我是一個人,和你一樣的人! 從駱駝到獅子,人就從“我應該”轉(zhuǎn)變?yōu)椤拔乙薄?/strong> “我要”意味著從被動變?yōu)橹鲃印?/p> 這就意味著,人們不再去聽命于以往的主流價值觀、順從于別人的要求,我要把那套隱形枷鎖擊得粉碎,我要去爭取我想要的。 有人曾說:“一直以來,我都是渾渾噩噩地活著,畢業(yè)了就找工作,談戀愛了就結(jié)婚,結(jié)婚了就生孩子。直到現(xiàn)在,我才意識到我不能再這么隨大流活著,我要去過我想過的生活?!?/strong>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到,他之前一直處于“我應該”的駱駝階段,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我要”的意識和決心,開始了從“駱駝”到“獅子”的蛻變之旅。 當然,接下來的蛻變不會容易,就像“駱駝”跟“巨龍”戰(zhàn)斗一樣。但只要這種意識一旦生根發(fā)芽,假以時日,相信就會有打敗巨龍的一天。 ▎階段三:嬰兒 精神發(fā)展的第三個階段是嬰兒階段,即“我是”階段。 為什么尼采會將精神發(fā)展的第三階段比作“嬰兒”? 尼采說:孩子是純潔,是遺忘,是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游戲,一個自轉(zhuǎn)的車輪,一個肇始的運動,一個神圣的肯定。 這代表著:嬰兒永遠是一個新的開始,有新的希望,意味著肯定當下一切永遠可以重新開始,也意味著新的自我的誕生。 這種狀態(tài),其實是一種不為名利、知識、欲望所累的狀態(tài),很像哲學家海德格爾說的“本己之人”,也就是達到本真的人。 所謂“本真”,就是自我界限的消亡,自我是由過去豐富的經(jīng)驗和知識搭建起來的,一旦歸零,沒有了知識和經(jīng)驗的支撐,人就會變得天真。但恰恰是這種天真,讓人充滿智慧。 這就像李小龍說的:“一拳是一拳,一拳不是一拳,一拳還是一拳?!?strong>如果說知識是自我,那么,智慧代表的就是自我的消失。 17歲時的尼采 知識使我們充滿信息,智慧使我們成為絕對的虛空,但那虛空又是一種新的充滿。當我們放棄幻想,不再總是跟隨欲望;當我們放下執(zhí)念,不再認為自己能夠掌控一切時,智慧就會到來。 以上,就是尼采的“精神三變”理論,小結(jié)一下就是: 駱駝階段是“我應該”,此時肯定傳統(tǒng);獅子階段是“我要”,此時懷疑一切、破壞一切,會反抗和斗爭;最后的嬰兒階段,又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尼采思想精辟,著作等身,他的思想,對身處消費主義、物質(zhì)主義生活洪流的現(xiàn)代人而言,顯得尤為重要。 其實,人生本無意義,所以根本沒有標準答案,人生的意義,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去尋找、思考、領悟。 “聞道不分朝夕”特精選尼采三書《悲劇的誕生》《權(quán)力意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奉獻給每一個不甘平庸的人,成為大家思考人生的起點。它們由著名學者孫周興教授翻譯,真實還原尼采特有的犀利風格。 |
|
來自: hercules028 > 《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