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語村言,靠近一點看莊子:內(nèi)篇第二 齊物論 南郭子綦倚幾靜坐,仰天長嘯,默默然若放空身體。他的學(xué)生顏成子游侍立左右,問:“老師今天怎么啦?這難道就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樣子嗎?老師今日這樣倚靠案幾而坐,明顯不同于往日啊?!?/p> 子綦說:“子游啊,你問得好!今天我已忘我,你懂嗎?你聽聞過人籟而未曾聽聞過地籟;你聽聞過地籟,還未聽聞過天籟吧!” 子游于是請教:“敢問老師,這有什么道理?” 子綦講道:“你看啊,那天地呼出的氣叫風(fēng)。這風(fēng)啊,一旦來了,那是萬竅怒號。子游啊,你沒聽聞過長風(fēng)呼嘯嗎?長風(fēng)一過,崇山峻嶺中林木參差,漫山遍野,那些百圍大樹中有無數(shù)的孔隙,似鼻,似口,似耳,或者像房梁橫木上的方孔,像瓶口,像舂米的臼,像深水潭,像淺水灘,它們發(fā)出各種不同的聲音,一時間激流聲、響箭聲、呵叱聲、吸氣聲、吼叫聲、嚎哭聲、狗吠聲、哀鳴聲等此起彼伏,前后相隨。微風(fēng)則小和,疾風(fēng)則大和,烈風(fēng)止則萬籟俱寂。子游啊,萬籟俱寂之時,你獨不見那樹影婆娑,枝葉搖曳嗎?” 子游答道:“老師,我懂了,地籟是風(fēng)吹眾竅的聲音,人籟是吹拉彈奏的聲音,敢問老師,何謂天籟?” 子綦說:“大自然中萬竅不同,天籟起于其所起,而止于其所止,一切都由萬竅自取,你領(lǐng)會了嗎?” 大智炫耀廣博,小智拘泥細(xì)微;大言氣吞山河,小言嘮嘮叨叨;這些聰明人,睡不成眠,心神交錯;醒似未醒,身心不寧;日日周旋,勾心斗角。他們包藏機(jī)心,巧設(shè)陷阱,不露聲色;他們內(nèi)心卻時常充滿恐懼,小恐則戰(zhàn)戰(zhàn)兢兢,大恐則驚慌失措;他們心中那些念頭一觸即發(fā),好像隨時隨地都準(zhǔn)備搬弄是非;他們閉口不言如同發(fā)了毒誓,其實只是為戰(zhàn)勝對手;他們的身心不斷被損耗著,日復(fù)一日,就像秋冬的樹葉那樣衰敗凋零;他們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早已忘失自己的本心;他們的心就像被縛上一道道繩索,不斷地變異老化;他們的心已接近死亡,再無法恢復(fù)生機(jī);伴隨著喜怒哀樂、憂慮嘆息、變態(tài)恐懼、浮躁放縱、裝模作樣,他們的心起起伏伏,動蕩不安。音樂是來自樂器中虛空的震動,菌菇是來自地面上濕氣的蒸騰。心中的念頭隨日夜交替不斷地產(chǎn)生,卻又不知從哪兒來。不說了,不說了!知道這些從那里來,也就明白產(chǎn)生的緣由了。 沒有念頭,就沒有我;沒有我,又哪來的念頭?道理就是如此簡單,不知這背后真有個主宰嗎?如果有,你也不見其蹤影。大覺者們驗證了真宰,卻不能向眾人揭示他,真宰無形跡可尋。 百骸、九竅、五臟六腑,他們存在于我身體中,哪一個與我最親近?是都喜歡?還是有所偏愛?他們都是我的附屬物嗎?這些附屬物之間如何才融洽?他們互為君臣嗎?果有真君嗎?無論我求索真君是得還是未得,都不能增減真君的存在。 人從出生被賦予形體,出生之后,雖暫時未死,但終將死亡。人出生后與外界不斷互動,相生相克,卻不能停止走向死亡,這不是很可悲嗎! 人的一生常常疲于奔命,到頭來卻看不見所謂成功,反而在困頓疲憊中不知歸路,這不是很可哀嗎! 這樣的人生,就算不死,又有何益? 人的身體不可避免走向衰老,而他的心也會一起跟著變老,這是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人生,是不是就是一本糊涂賬?還是我糊涂,另外還有不糊涂的人呢? 如果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想法,那么誰沒有自己的是非標(biāo)準(zhǔn)?難道只有明了事理的人才有是非標(biāo)準(zhǔn)?不明事理的人也有是非標(biāo)準(zhǔn)呀。如果沒有自己主觀思想就有是非標(biāo)準(zhǔn),那就像“今天到越國,昨天就到了”一樣荒誕,這是把無說成有啊。把無當(dāng)作有,即使神仙也做不到,何況是人呢! 言語來于人的主觀意識,說出的話沒有固定的是非標(biāo)準(zhǔn),這些話究竟說明什么,還是沒有說明什么?人認(rèn)為言語不同于未出殼的鳥叫,這是真有區(qū)別,還是沒有區(qū)別呢? 大道是因為隱于無形才要分辨真?zhèn)螁幔?/p> 言語是因為隱于本義才要分辨是非嗎? 大道為什么會失而不存? 言語為什么會引發(fā)歧義? 大道是因為人的主觀成見而障礙不顯,言語是因為人的浮夸之辭而是非不清。所以會有儒墨兩家的是非之辯,相互之間,視是而非,視非而是,與其這樣爭論不休,不如以光明的本心去洞察事實的真相。 宇宙萬物,非此即彼,非彼即此。從彼的角度看不見的,換成從此的角度就能明白。所以說彼出于此,此出于彼。彼與此之間就是方生方死那樣的關(guān)系。 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與死之間是相續(xù)的,是不斷變化的,生必有死,舊死新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肯定與否定之間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與非可以相互轉(zhuǎn)化,是與非并非確定不變。 所以,圣人不用是非判斷而用本心去觀照一切,一切都是順應(yīng)自然變化。彼即是此,此即是彼。彼中有是非,此中亦有是非。果且有彼與此嗎?果且沒有彼與此嗎?彼與此并非對立,這是悟道的關(guān)鍵。掌握大道的命門也就如入環(huán)中,切中要害,以此可以應(yīng)對這世上永無窮盡的是與非了。是亦無窮盡,非亦無窮盡,所以說,不如以光明的本心去洞察事實的真相。 用我的手指去指著你的手指說這不是手指,不如不用我的手指來說明你的手指不是手指;用馬來說明白馬不是馬,不如不用馬去說明白馬不是馬。明白名相本來并無專指,彼此是非本來一體,那么也可以說:天地一指,萬物一馬。 行有行的道理,不行有不行的道理。 路是人走出來的,物是人賦予名的。 什么是對的?說對就是對。 什么是不對的?說不對就是不對。 什么是可行的?說可行就可行。 什么是不可行的?說不可行就不可行。 世間萬物本來有其存在的方式,本來有其存在的因緣。萬物存在沒有什么是對的,也沒有什么是不對的。舉例說明:草莖與梁柱都來自植物,丑女與美女都是人,詼諧、狡猾、欺詐、怪異等都是人和動物的特性,這其間并無本質(zhì)的不同,萬物歸一,都為自然所化。 將物體分割,就會形成新的物體;新的物體形成,就意味著原來的物體已被毀壞不復(fù)存在。物體屬于物質(zhì),物質(zhì)本身并無成與毀的差別,物體還是物質(zhì),是一而非二。唯有通達(dá)大道的人才能明白這個道理,他們不會固執(zhí)己見在成與毀之間糾纏,而只是隨順眾人的意見罷了。所謂隨順眾人的意見,就是用,用就是處事方法;懂得處事的方法,也就是明白人;明白人,無往而不自得;無往而不自得,是之謂得道。 因此,自然而然,知其然而無須知其所以然,這就是道。費(fèi)心勞神去求一致意見,而不知萬物一體本無不同,這就叫:“朝三暮四”。 什么是“朝三暮四”? 狙公喂猴,對眾猴說:“早上三顆山栗,晚上四顆?!北姾锝耘?。狙公說:“早上四顆,晚上三顆。”眾猴皆悅。 名義與事實沒有任何損益,而眾猴或怒或喜,這就是上面所說的道理啊。所以說,圣人不辯是非而隨順眾人意見,就像用天然的陶鈞那樣去陶冶眾人,向左向右均無不可。 古時得道高人,有智慧已到極高境界。高到哪? 最高證悟到宇宙之始空無一物,這是極為深刻,極為透徹的通達(dá),這是道的至高點,無以復(fù)加; 其次,證悟到物的存在,但物與物之間沒有邊界; 再次,證悟到物與物之間雖有邊界但沒有是非。 是非出現(xiàn)后,人有了分辨心,于是大道日漸虧損。 大道有了虧損,是因為人有了偏好。 追求大道,果真有成與虧嗎?還是沒有成與虧呢?有了成與虧,就如同琴師昭文鼓琴那樣;沒有成與虧,就如同琴師昭文沒有鼓琴那樣。 昭文鼓琴第一,師曠擊奏第一,惠子思辯第一。這三個人的才藝都已登峰造極,無與倫比,且他們?yōu)橹K身不懈。他們知道自己在專業(yè)上已超越常人,并把高超才藝展示給眾人,希望眾人明白,而眾人從未真正明白過,就像公孫龍先生終生追求“堅白同異”的學(xué)說那樣,越說越糊涂。昭文的兒子也從父學(xué)習(xí)鼓琴并堅守一生,但終身追求都沒能達(dá)到昭文的境界。 所以說,如果這三位大師都算是成功的人,那我也算是成功的人;如果他們并非是成功的人,那我與萬物一樣也就談不上什么是成功。所以,如三位大師那樣向眾人炫耀自己才藝的做法,圣人是不會去做的。圣人不辯是非而隨順眾人意見,這就是用光明的本心去洞察事實的真相。 我啰啰嗦嗦講了這些,不知你是同意我呢,還是不同意我?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罷,其實我把話說出來,就已和你是一伙,和你也沒有兩樣。雖然如此,我還要把話繼續(xù)講下去: 宇宙萬物都是有他產(chǎn)生的源頭,而在這個源頭還沒有出現(xiàn)前,這個源頭的源頭已經(jīng)有了,以此類推,源頭的源頭的源頭的……源頭,也都已經(jīng)有了。 宇宙之象有有形的,也有無形的;有在有形還未形成之前的那個無形,還有在無形之前形成的那個有形,……,這樣推演下去,無有窮盡。 關(guān)于宇宙之間的有與無,我也不知道這個有與無本身是有還是無?今天我已經(jīng)這樣向諸位解釋了,但不知道我這樣的解釋究竟是解釋了呢,還是根本就沒有解釋? 天下之大,沒有比秋毫之末能容下更大,但泰山比天下是不是太??? 壽命之長,沒有比夭亡的嬰兒活的時間更長,但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壽命比天地是不是太短? 天地與我是同時存在的,萬物與我是渾然一體的。既然同為一體,還需要有語言嗎?既然是說同為一體,沒有語言又怎么說呢?萬物與我為一,加上我說的話就成了二,再加上我的解釋就成了三,這樣推演下去,連數(shù)學(xué)家都搞不清楚結(jié)果是什么,更何況普通人呢!所以說,從無到有,以至于三,再去推算那從有到有,何時是個盡頭!所以不必再去往下推演,到此為止吧。 大道本身是無形的,所以沒有邊界;言語是人的主觀表達(dá),開始也沒有確定含義,為了確定它的含義,所以才去規(guī)范它。請讓我解釋一下所謂規(guī)范: 有左就有右;有次序,就有等級;有分別,就有分辨;有比較,就有爭端。這就是儒、墨各家所謂的八種規(guī)范。 世間以外的問題,圣人觀照而不解釋;世間以內(nèi)的問題,圣人解釋而不評議?!洞呵铩肥怯涊d歷朝歷代政事的史書,圣人評議而不爭辯。所以,天下之事有可以去分析的,也有不可以去分析的;有可以去辯論的,也有不可以去辯論的。 如此說,為什么? 圣人洞察世界卻深藏不露,眾人稍有想法就好與人辯,唯恐天下不知。因此說:所謂辯論,就是有所不知啊。 大道是不張揚(yáng)的; 大辯是不爭辯的; 大仁是不言仁的; 大廉是不露本色的; 大勇是不逞強(qiáng)好勝的。 道一旦說出來就已非道;言論一旦辯論就已被否認(rèn);仁一旦有對象就不能周全;廉一旦清如水就不可信任;勇一旦逞強(qiáng)好勝就不是真勇。這五點如果能融會貫通就已靠近大道。所以說,知者止于其所不知,就是真知。誰能明白不言而辯,不道而道的道理,他就擁有了如天府般能涵容大道的胸懷。這樣的胸懷尤如大海,加注而不能滿,酌取而不能竭,不知其源流何來,這就叫葆光,包藏心中光明而不顯露出來。 過去,堯問政于舜:“我計劃征伐宗、膾、胥敖這三個小國,可臨朝做決策時心情不好,這是為什么?” 舜答道:“那三個邊陲小國的國王,就像生存在卑微的茅草中間。你不開心,為什么呢?古時候十日并出,陽光能夠普照萬物,何況你的道德已經(jīng)超過太陽的光輝呢?” 齧缺問他的老師王倪說:“老師,你知道萬物有沒有一個可知標(biāo)準(zhǔn)?” 王倪答道:“我怎么會知道!” 齧缺又問:“老師,你知道你為什么不知道嗎?” 王倪回答:“我怎么會知道!” 齧缺又問:“那么,天下萬物都是不可知嗎?” 王倪回答說:“我怎么會知道!雖然,我還是嘗試著說說吧。你怎么會知道我所謂的'知道’不是其他人認(rèn)為的'不知道’呢?你又怎么會知道我所謂的'不知道’不是其他人認(rèn)為的'知道’呢?現(xiàn)在我問你:人住在潮濕的地方就會腰痛或半身不遂,泥鰍也這樣嗎?人住到樹上就會害怕發(fā)抖,猴子也這樣嗎?人、泥鰍、猴子,什么是標(biāo)準(zhǔn)住處?人吃煮熟的肉,麋鹿吃草,蜈蚣吃蛇,貓頭鷹吃老鼠,人、麋鹿、蜈蚣、貓頭鷹這四者,知道哪一個是標(biāo)準(zhǔn)美味嗎?猿與猴相交合,麋與鹿相交合,泥鰍與魚結(jié)伴游。毛嬙和麗姬,是美女人人愛,魚看到深潛水下,鳥看到高飛樹上,麋鹿看到立刻逃跑。人、魚、鳥、麋鹿這四者,他們知道什么是天下的標(biāo)準(zhǔn)美色嗎?在我看來,仁義的端倪,是非的標(biāo)準(zhǔn),錯綜復(fù)雜,亂七八糟,我又怎么去分辨他們呢!” 齧缺再問:“老師,你不知道這其間的利害關(guān)系,那么,至人也不知道嗎?” 王倪回答道:“至人太神奇啦!沼澤中野火蔓延他不覺得熱,江湖中河水冰凍他不覺得冷,疾雷震山、狂風(fēng)中巨浪滔天他不覺得驚恐。像他那樣,乘云氣,騎日月,遨游在四海之外,超越生與死,還關(guān)心什么利害爭端呢!” 瞿鵲子問長梧子:“我聽孔夫子這樣講:所謂'圣人:不為天下俗事,不趨利避害,不妄求道,不攀緣道,未開口而言在先,開了口又什么也沒說,遨游在塵世之外?!追蜃诱f這些都是孟浪之言、無稽之談,我卻認(rèn)為是大道妙行,先生又如何看呢?” 長梧子說:“這些話就是黃帝聽了也會覺得糊涂,那孔丘又如何懂呢!況且你也操之過急,看見雞蛋就要聽到公雞報曉,看見子彈就要吃到鳥肉燒烤。我嘗試為你瞎說說吧,你也權(quán)當(dāng)瞎聽聽。 “像這樣的圣人:肩挑日月,懷抱宇宙,與萬物同體,不辯彼此是非,不分高低貴賤。眾人營營擾擾,不停追逐;圣人默默然然,大智若愚,他們思接千古,體同萬物。萬物盡然,合而為一,以此相蘊(yùn),永無窮盡。 “我怎么知道渴望活著就不是一種迷失呢!我怎么知道害怕死亡就不是像迷路小孩不知歸路呢!美人驪姬,是戎國艾地守邊疆人的女兒,晉國征伐戎國剛得到她時,她涕泣沾襟,傷心欲絕;等被送入王宮,與晉獻(xiàn)公同床,鶯歌燕舞,錦衣玉食,便后悔當(dāng)初傷心哭泣了。我又怎么會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不在后悔當(dāng)初他活著時去祈求長生不死呢! “夢中飲酒,醒來后傷心哭泣;夢中哭泣,醒來后郊游打獵。做夢時,不知做夢。夢中又夢見自己正在占卜夢的吉兇禍福,醒來后才知道都是夢。且如圣人那樣的大覺者早已明白:人生本是一場夢。而凡庸之人自以為清醒,好像什么都明白。跟著孔丘之徒那些君君臣臣地瞎起哄,頑固不開竅?。】浊鸷湍?,都是夢;我為你說夢也是夢。繞來繞去,我說的這些話,其名為:吊詭,你信也好,不信也罷。但我知道,萬世之后,旦暮之間,必定會有那么一個人,他明白我所說的話。” 假設(shè)我與你爭辯: 你贏了,我輸了;你贏就是你對,我輸就是我不對嗎? 我贏了,你輸了;我贏就是我對,你輸就是你不對嗎? 不管輸贏,究竟是你對,還是我對呢? 還是你和我都對,或者你和我都不對呢? 既然我和你都沒法知道標(biāo)準(zhǔn)答案,旁人更是迷糊而不知所從,那么我又讓誰能作出正確評判呢? 讓贊同你的人去評判,既然是與你站在一道,他們又怎么能給出正確評判呢? 讓贊同我的人去評判,既然是與我站在一道,他們又怎么能給出正確評判呢? 這樣,我與你,以及其他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正確評判,那么就依靠天意吧。 什么叫用天意來調(diào)和一切是非呢? 這樣說: 有“是”就有“不是”,有“對”就有“不對”。 “是”如果就是“是”,則“是”不同于“不是”,這不用爭辯; “對”如果就是“對”,則“對”不同于“不對”,這也不用爭辯; 是非變化總是相對立的,如果不去人為對立他,那就是用天意來調(diào)和他,聽任其自然發(fā)展的變化,這樣就可以盡享天年了。忘記歲月,忘記義理,忘記彼此,忘記是非,遨游于無窮之間,所以也就寄身于無窮之境了。 罔兩是影子的影子,罔兩問影子說:“剛才你在走,現(xiàn)在不走了;剛才你還坐著,現(xiàn)在又起來了;怎么這樣沒有操守呢?” 影子答道:“我是有所依賴才這樣的嗎?我所依賴的那個也有所依賴嗎?我所依賴的就像蛇依賴腹下鱗片游、蟬依賴兩個翅膀飛嗎?我哪里知道為什么這樣?我哪里知道為什么不是這樣?” 從前莊周夢見自己化為蝴蝶,翩翩然起舞,真的是蝴蝶呀。自以為得志,快樂得不知道有莊周這么個人。突然醒了,猛然間覺得自己還是莊周。不知道是莊周夢為蝴蝶,還是蝴蝶夢為莊周呀?莊周與蝴蝶,肯定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所謂“物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