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論特點:從功能、整體、變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規(guī)律 所謂方法論就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的理論。對我們醫(yī)生而言,怎樣認識疾病、怎樣治療和預防疾病,這就是方法。從層次上來說,有哲學方法論、一般科學方法論、具體學科的方法論。中醫(yī)的方法論是和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有密切的關系,或者說中醫(yī)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中國人學起中醫(yī)來就覺得很自然和相對容易,我們歷代就是這么傳下來的。歸納起來有3點,我們使用十幾年了,也就是說從第6版教材開始提出這樣3點。 第一是從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規(guī)律。換句話來說是重視功能,把形體擺在第二位,所以有的時候只靠X光、用CT、核磁是查不到的,但中醫(yī)從功能角度查出來了。這不是說誰對誰不對,是因為它們學術特點的不同。比如最簡單的、《傷寒論》說的少陽病,“心煩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往來寒熱,還有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這些個少陽病的特點,中醫(yī)一摸脈是“弦”、不見得“數(shù)(shuo)”啊,你要做常規(guī)的理化檢查,很可能這個病人什么都查不到,一切都正常,體溫正常、血細胞正常,查什么都查不著,那你說是什么???中醫(yī)說的很明確,這樣的就是少陽病,就是“小柴胡湯”類能解決的。西醫(yī)碰到這樣的情況就會說你沒病,沒病怎么會難受呢?我在這兒不是說西醫(yī)不行,我是說思想方法不一樣。我們強調(diào)的就是功能,這是機能、你查不到證的病理,查不到這個證的實質(zhì)病變的問題出來啊。說X光一透就出來了,那基本就不是少陽病了。所以我們是從功能的角度、就看他功能對不對,都口苦咽干、目眩、心煩喜嘔了,就說明功能肯定不對,他肯定是在功能上出了毛病。 中醫(yī)把解剖的問題,把實質(zhì)的臟器、形態(tài)的問題不是完全不想,而是放在第二位上,所以在治療的時候,重點是功能的問題,這只能說是個特點。比如說這人胃不好、胃痛,吃飯食欲不好、胃脘又疼痛,吃了中藥胃脘不疼了、食欲改善了,身體就健康了,從傳統(tǒng)的觀點來說這樣的療效就相當好??墒俏麽t(yī)再檢查、做個胃鏡下去,說看出原來有糜爛性胃炎有改善,但并沒有徹底解決,他要再治療的話,就必須得把那個糜爛進行徹底的解決,盡管食欲仍不好,它也認為是治好了。這是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這不是誰優(yōu)誰劣的問題,而是說各有自己的側(cè)重面。 而中醫(yī)的側(cè)重面是功能擺在第一位上來談,所謂的黃元御的《四圣心源》上所說的“以氣而不以質(zhì)”,氣不就是功能嗎,主要是觀察它的氣,不是重點觀察它的形態(tài),它就是有這種特色。比如摸摸脈,可以知道病人的腹脹、心跳、心慌這些個功能性的問題,但只靠號脈就知道病人的潰瘍面有多大、恐怕很難說。但是從脈象上說,我們確實知道他功能性上的障礙,甚至知道障礙在什么地方、輕重程度,都可以摸得出來。 比如藏象學說中所說的五臟,它實際上是講的五臟功能活動系統(tǒng),而不單單是某一個臟器,說心、心是什么?心主神明、心主血脈、心之華在面、心氣通于舌、心與夏氣相應,在聲為笑,在志為喜,經(jīng)脈是手少陰心經(jīng),而且還與手太陽小腸經(jīng)相表里,這些都是心,絕對不是解剖的那個心臟。 第二是從整體角度把握生命規(guī)律。這個我們反復強調(diào)過了,天地人一體、人本身又是一個小天體,人與社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個整體觀太重要了,比如就說“心藏神”,是在《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的,心主神明是單獨講的心嗎?即使這一篇,它也沒有排除肝,肝膽都和神明有關系,決斷、謀慮不都是神志問題嘛,所以中醫(yī)看任何問題的時候,它都是從整體的、諧調(diào)的角度,它看“心主神明”是放在十二臟腑之間來考慮的。再說了,《內(nèi)經(jīng)》還有一個五臟都藏神的說法,因為神包括人體的一切精神活動在內(nèi)的,就包括神、魂、魄、意、志,說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叫五神、五神分藏于五臟,這不就是一個整體的、諧調(diào)的觀點了嗎?所以在臨床上,碰到神的問題,就不能只考慮心的問題,比如他健忘的話,你單純?nèi)ブ涡?、就不許治腎?或者就不能治別的臟?大概醫(yī)生不是這么當?shù)?,應該從整體的角度來觀察、分析這個問題。 第三是從變化的角度來把握生命規(guī)律,剛才談哲學思想時就談到這個問題了?!秲?nèi)經(jīng)》有很權威的話,說氣“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器是有形之質(zhì),凡是器都有氣,這個氣必須有“升降出入”。“器者,生化之宇”,所謂器,就是里頭有生化,生生化化不息,在那兒運動不息地。人體生命過程就是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剛才我們講的“神轉(zhuǎn)不回,回則不轉(zhuǎn),乃失其機”,也是在講“神轉(zhuǎn)”氣血、生機在那里正常地、有規(guī)律地運轉(zhuǎn),而不能回,回就包括停滯、逆亂,回了就得病了,甚至要結(jié)束了。 《講義》說,在醫(yī)學理論當中,明確表述了生命運動變化的原理,醫(yī)學概念也具有時間性。比如說五臟,它叫四時的五臟,《素問·金匱真言論》叫“合于四時五臟陰陽”,它把四時、陰陽、五臟都聯(lián)系起來看待了。因此在講到肝的時候,實際上也考慮取春天了,也考慮到清晨、寅卯時也是肝木之氣。大家最常用的、說是證候,證就是證據(jù)、候本身就有時間概念在里頭,而在《內(nèi)經(jīng)》里所說的候、在《六節(jié)臟象論》上所說的候,它把五日謂之候,5天叫一候,三候謂之氣,三候就是一個節(jié)氣了,六氣謂之時,六氣就是3個月了,所以四時就是春夏秋冬了,四時謂之歲,四時就是1年嘛。中醫(yī)我們成天說辨證論治,就包括證、候,雖然沒有叫做時間醫(yī)學,但它講人體與時間已經(jīng)講得很詳細了。比如說人體的生理,一天的早上、中午、晚上是不同的,說平旦人氣升,太陽剛一出來人體中的陽氣開始也升;日中陽氣隆,正中午了自然界的陽氣最旺盛,人體的陽氣也最旺盛,所以這個時候人體的抵抗力最強,一般的話,大中午得感冒的很少;說日西陽氣已虛,氣門乃閉,太陽落山了、自然界的陽氣不足了,人體的陽氣也開始差了,氣門、汗毛孔就該關閉了,不關閉老在那兒出汗,就特別容易感冒,所以下午運動完了要注意及時穿好衣服,中午運動完了不穿衣服也不大容易感冒。 至于從五運六氣來觀察問題、至于針灸子午流注的針法,不同的時辰扎不同的穴位,其主要的依據(jù)就是時間,這不是就是時間節(jié)律吧,而且是行之有效的、使用了千百年的方法。 ---選自王洪圖講黃帝內(nèi)經(jī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