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塘沽路到昆山路 乘地鐵從天潼路站走出,就到了河南北路。這一帶是七浦路服裝批發(fā)市場。早先這條可憐巴巴的小路是農貿市場,今天相繼建起了十余個大型服裝批發(fā)市場,成為以外貿服裝批發(fā)為主體集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商業(yè)區(qū)。 沿河南北路往北走不遠,是東西走向的塘沽路。塘沽路東起大名路,西至浙江北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筑,以美國主教文惠廉命名文監(jiān)師路(Boone Road),也稱蓬路。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以天津塘沽改今名。因為這里是北外灘的西端,便選擇往東進入塘沽路。 塘沽路的這一段,兩側的德興里、廣興里已經動遷了,剩下圍墻,道路也就成了大臥鋪車的停車場。蘇浙皖的服裝商販云集這里打貨,等待的司機閑得沒事,在一旁躺在自帶的折疊椅子上玩手機。 近四川北路是中信廣場,由街區(qū)型商業(yè)設施與一棟超高層辦公樓組成。 中信廣場55層的大樓采取了魚鱗型的外幕墻造型和裙房的陶土板外墻,據說將節(jié)能環(huán)保的體系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是上海國際青年建筑師獲得者鄭翊先生獨創(chuàng)的方案設計。
四川北路塘沽路口。
塘沽路484號,海南中學是一所公辦全日制初級中學,學制四年。海南中學是一所“袖珍”學校,即便兩個校區(qū)合并在一起也只不過占地7畝左右。
這一天是教師節(jié)。學生代表夾道迎接老師進校,向老師行禮問好,祝老師節(jié)日快樂。
學校東側的一條小巷叫百官街,長不到300米。19世紀末筑,名派克林路、派克弄、派克街。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以浙江百官改今名。沿路為住宅。 過百官街,是上海昆山公園。原址為一塊荒地,中間有一個面積6畝多大的無主養(yǎng)鴨塘,周圍居民也在此傾倒垃圾。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公共租界工部局以2萬多兩規(guī)銀的代價,購得土地,同年填平池塘,種樹栽花。光緒二十四年六月初一(1898年7月19日)正式開放,但華人不能入內,公園初名虹口公園,民國23年7月20日才對所有華人開放,改名昆山公園至今。 上海解放前夕,國民黨軍把這里作為停車場。解放后,重新修復道路,種植樹木,于1950年1月開放。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園內建窯燒磚,繼而開挖地下防空工事,樹木破壞殆盡,被迫閉園。1981年開始修復工作,1983年5月1日再次開放。 園中皂莢古樹樹齡150余年,是上海是最“年長”的一株皂莢古樹。她伴著昆山公園百年的滄桑巨變而屹立盎然,更見證著歲月雕琢的印記。 塘沽路411—429號、蟠龍街26號、乍浦路199-215號,原名披亞斯公寓,現為浦西公寓 ,建于1931年。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 建造浦西公寓的緣起,是因為19世紀末,乍浦路開設了上海第一家發(fā)電廠——電光公司,以后又相繼建造了國內第一家電影院、西童女校、兒童樂園和西本愿寺等,街景熱鬧,人流密集。 1931年,房地產商看準這塊“風水寶地”,選擇在兒童公園北側建造浦西公寓,地段鬧中取靜,又可以借景營造優(yōu)美環(huán)境。建成后,大多數為外國人居住,其中日本人最多。 公寓標準層平面由六個單元組合,每個單元各有樓梯和電梯,共設75套房間。 平面形式呈“口”字型,建筑形體簡潔,立面構圖規(guī)整,縱向三段式構圖。 大樓均為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樓梯為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梯。頂部曾加建兩層。 西側清水紅磚外墻,底部入口、水平腰線及陽臺的欄桿和牛腿裝飾為古典式裝飾,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蟠龍街,這條只有百米長的小馬路,其實是乍浦路的一條支路。從東面的鐵柵欄大門進入,這一排房屋就是蟠龍街1—13號公寓。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 蟠龍街住宅建于1920年,為歐洲聯(lián)列式公寓建筑。沿街排列,磚混結構二層,北立面為歐式風格,南立面似石庫門。沿街陽臺連成通廊,立卷渦花飾鑄鐵欄桿。 底層立面粗石裝飾,置半圓形券窗,入口兩邊飾愛奧尼克式柱,門楣飾三角形山花,現雖為住宅,但已經動遷。 塘沽路387—401號,小浦西公寓,建于1931年。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 之所以叫小浦西公寓,因一路之隔有一幢大浦西公寓。 小浦西公寓鋼筋混凝土結構,折衷主義公寓大樓,形體簡潔,立面規(guī)整,縱向三段式構圖,飾有多處古典樣式和裝飾藝術特征的雕飾。頂部曾加建兩層。
塘沽路乍浦路口。
塘沽路390號,建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初為工部局西童女子學校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被用作日本人的小學,抗戰(zhàn)勝利后作國民黨虹口憲兵隊機關,1949年后做過解放軍招待所,現為上海建工集團安裝公司。這是塘沽路上僅存的保護完好的19世紀建筑。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 西童女校是漢璧禮捐贈4000兩創(chuàng)辦的公共學校之一。其建筑面積864平方米,磚木結構單層,對稱排列,坐北朝南,典型外廊式建筑,英國安妮女王時期的建筑風格。 托馬斯·漢璧禮爵士(Sir Thomas Hanbury 1832-1907),英國籍商人,1853年來華,在上海與人合開洋行,經營絲綢、茶葉、棉花及房地產致富。漢氏多次捐助各類學校,他所創(chuàng)立的"漢璧禮蒙養(yǎng)學堂",后來成為今日的市西中學。 連續(xù)券柱式外廊,有圓券及扁圓券兩種,柱子下大上小,中部鼓出,門廊上方嵌有1893—1894字樣,中部三角形山墻,后有突出人字形老虎窗,紅瓦屋頂,青磚墻體有精美磚雕,木門窗,楣飾紅磚砌扁圓券飾。 塘沽路在吳淞路至四川北路的中段,有一個清真牛羊肉批發(fā)部比較有名。 塘沽路310號,上海牛羊肉公司塘沽路清真門市部,2002年注冊成立。
塘沽路308弄。
據說日據時期,曾有不少記載提到,塘沽路、吳淞路口有一處日本慰安所“花月”,如今已經難覓蹤影了。 有人提到,就在這塘沽路308弄里一處民宅,過去是日本人的妓院和娛樂場所。 塘沽路吳淞路口,塘沽路309號東泰大廈,是“日本人俱樂部”的舊址。 甲午戰(zhàn)爭后,旅滬日本僑民激增,大部分居住在文監(jiān)師路上。建造了這個4層鋼筋水泥結構俱樂部,作為當時在滬日本人的主要的集會、社交場所。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房屋為國民政府接收,改作市民政局、上海市參議會用房。解放初期,虹口區(qū)人民政府曾設在此處。 塘沽路219號,公安大樓,原公共租界虹口巡捕房附屬公寓樓, 建于1930年代。 樓頂寫著“1912-1936”,門口寫著“公安大樓”四個字。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 公安大樓建筑平面近似弧形,共9層,南立面流線型構圖,北立面有豎向裝飾線條,現代派風格。鋼筋混凝土結構。 歷經多次改朝換代:租界工部局,北洋政府,汪偽政權,國民政府,人民政府,警察功能始終沒變。 公安大樓南,是1861年工部局設立的蘇州河北第一家“虹口巡捕房”。 虹口分局東有閔行大樓,原角田公寓,建于1933年,現代派風格,局部帶裝飾藝術派風格。 塘沽路漢陽路峨嵋路三條馬路圍成的三角地塊,是寶礦國際大廈,地上40層,可遠眺陸家嘴。這個地方原來是上海第一個現代性綜合類室內菜市場——“三角地菜場”。 “三角地菜場”百年變遷:上圖1為光緒年間,上圖2為1915年后,上圖3、4為1923年后,上圖5為1988年。 19世紀90年代初,公共租界當局為便利外僑買菜,以及對攤販進行統(tǒng)一管理,出資2萬多兩,在這兒建了一座大型菜場。百年來,菜場由一層變?yōu)槿龑?,由木結構變?yōu)殇摻罨炷两Y構,而且屋頂中部設計了天棚,自然光線穿透后能照亮菜場的底層。民眾漸漸地把逛菜市場,當作一件時髦的事情。上圖為寶礦國際大廈前青銅雕塑《騰飛》。 北虹高級中學是上海市虹口區(qū)的一所重點中學,前身是由法國天主教帕修歐神父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創(chuàng)辦的圣芳濟學院。 圣芳濟學院所設課程有英語、法語、拉丁語、數學、漢語、音樂等,高級班還設有哲學、希臘語等課程。圣芳濟學院對學生的教育與管理非常嚴格,學生考試如有一門主課不及格就要留級。 在該校1934年印制的《圣芳濟學院六十周年紀念特刊》上,當年已九十六歲的中國教育界泰斗馬相伯為紀念特刊題寫刊名;國民政府財政部長、該校董事長宋子文題詞:“樂育菁莪”;另外,上海市市長吳鐵城、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等知名人士也都題了詞,足見盛況非同一般。 作為一所已有140多年歷史的名校,北虹的教育凸顯憂患、樂道、和合、人本的四大特征,蘊涵奮發(fā)進取,自強不息,追求自己理想價值實現的篤行精神,形成和薈萃自己的教育特色,藝術、航模是其中兩大亮點。 沿塘沽路繼續(xù)往東,跨長治路至大名路,幾乎都是老式里弄。 隨后,沿僅長300多米漢陽路往東進入東漢陽路。漢陽路東起九龍路,西至吳淞路清同治三年(1864年)前筑,以旅滬英國商人名命名漢璧禮路,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以湖北漢陽改今名。 過俞涇浦,在虹口老街西側東漢陽路205號虹口區(qū)城管局執(zhí)法中隊的院內,看到一所漂亮的洋房,應該是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 這幢三層歐式別墅洋房,外墻以花崗石壘砌,二、三層中間石料陽臺寬8米。整座大樓外墻未經涂粉,俗稱“小白樓”。“小白樓”的建造與演變未見史籍記載,據稱此樓是黃公館——舊社會上海大亨黃金榮為外妾造的住房。 東漢陽路西安路口。東漢陽路西起溧陽路,東至新建路,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筑。 這里已在動遷,很多門窗俱已封閉,只留一個上海環(huán)球公司。不知道這是個什么公司,偌大的名頭卻又這么簡陋低調。
東漢陽路唐山路口。
東漢陽路止于新建路,路兩側居民已動遷,顯得十分冷清。 繼而經吳淞路往東拐入昆山路。這是一條東西向馬路,起自吳淞路,西至四川北路,總長400米。由公共租界工部局辟筑于1882年,以江蘇省昆山縣的名字命名。 歷史悠久的虹口區(qū)第一中心小學,建于1869年,由尤來甸女士創(chuàng)辦,校名為尤來甸學校,至今已有150年的歷史,最早的校址在虹口區(qū)密勒路(今峨眉路)上。 1889年,學校改為“漢壁禮蒙童養(yǎng)學堂”,1891年,又在文監(jiān)師路(今塘沽路)上營造了新的校舍。1943年后,“漢壁禮蒙童養(yǎng)學堂”被日軍占領,校名被改為“蓬路小學”。1945年日本投降后,恢復原校名。1946年,學校為“十六區(qū)中心國民學校”。 1949年解放后,才開始使用虹口區(qū)第一中心小學的名字。2005年,學校整體搬遷至昆山路111號。 昆山路135號的景靈堂,是一座基督教堂,坐南朝北。 景靈堂是美南監(jiān)理會在上海創(chuàng)建的第二座教堂,起初服務于該會在此創(chuàng)辦的中西書院師生。 1922年—1923年,教堂擴建,當時為上海最大的教堂。為紀念該會著名傳教士、中西書院創(chuàng)始人林樂知而命名為景靈堂。宋慶齡父宋耀如曾在此任牧師。宋美齡參加景靈堂唱詩班。因此,1930年蔣介石也在此受洗,名字列在該堂名冊中。 1966年文革中被關閉,教堂內部遭破壞。1979年恢復聚會。 乍浦路260號景林廬,1923年所建,位于上海乍浦路260號,昆山路141-177號,254弄22-27號。 景林廬建筑外觀以青磚為主,卷和裝飾線腳用紅磚,主立面設連續(xù)的卷柱式外廊,卷窗采用半圓型、弧型、三角型、雙聯(lián)卷等多種形式,施簡化的古典柱式。 乍浦路254弄1號-8號, 典型的上海近代時期外廊式建筑,略有英國安妮時期建筑的風格特征。 景林廬當年是景靈堂的配套房子,給神職人員或者想離教堂很近的教友居住。 昆山路西街口,一排漂亮的西式建筑,不時引得路從駐足留影。轉到房子后面的弄堂,又是石為庫門建筑。 昆山公園對面,是昆山花園路,東起百官街,西至四川北路。該路辟筑于1900年前后,因直抵昆山花園(今昆山公園)而得名。全長僅100米,路寬8米,現為全天候人行道路。 昆山路227、277號,兩幢現代式公寓,裝飾簡潔,頂部有云紋帶飾。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 花園路1—10號,沿路為毗連式公寓,立面為連續(xù)券柱式構圖,線腳裝飾細膩,磚工精細。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 太喜歡這兒了!維多利亞式風格、百年優(yōu)秀老建筑,行走其間,一份難得的閑致與幽然。 你瞧那墻角砌的磚,你瞧那房頂的裝飾,說它磚工精細,一點也不為過,簡直可以說是嘆為觀止了! 在回來的路上,轉到四川北路,這個新華書店,竟然還是商務印書館舊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