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爸爸和我說了這樣一件事。 他家兒子讀初中,前幾天,爸爸接到班主任的電話,提醒說孩子在和女生的交往中需要注意一些說話的分寸,有些話不能隨便說。 孩子在學校一向表現(xiàn)不錯,班主任也很開明,認為男女生彼此有好感很正常,沒有太多責備的意思,只是提醒家長留意,做一些引導工作。 這位爸爸也不覺得這事有多么嚴重,就想著找個機會和兒子簡單聊聊。 一天吃飯時,爸爸和兒子提起這件事。 沒想到,剛剛起個話頭,就被兒子打斷了:“爸爸,別說了?!?/span> 爸爸以為孩子有點不好意思,安慰他說:“沒事,兒子,這不是什么事。” 沒想到,兒子連安慰也拒絕聽:“爸爸!” 爸爸不解:“這有什么啊,說說怎么了?” “我不想說!” “你不想談才是有問題。說明你根本沒解決這個問題。 話音未落,兒子騰地站起來,直接回自己房間了,把門一關(guān),拒絕再交流。 爸爸很生氣:“你是怎么回事?我又沒說你什么,聊聊還不行嗎?” “不行!”兒子在房間里大聲說,聽語氣,都快要哭出來了。 這位爸爸很不解:這孩子怎么變得臉皮這么薄?既然認為這不是什么事,那就坦誠地聊一聊怎么了? 在我看來,這不是臉皮薄不薄的問題,而是意味著,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我們做父母的,功課要升級了。 因為,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高漲,變得非常關(guān)注自我。 他會很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尤其是父母、老師和同學這些強關(guān)系,他們的評價會讓他感覺良好或者覺得自己很差勁。 表現(xiàn)出來,就會顯得比較敏感、要面子。 如果了解到這些特點,我們就會明白,這位初中男孩看上去表現(xiàn)得很不耐煩,實際上,他正小心翼翼地維護著自己的自尊。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也要注意呵護孩子的自尊,給孩子留點面子。 有些事,看破不說破; 有些話,點到為止。 這時,講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溝通方法。 青春期的孩子是最煩聽大道理的,尤其是一些比較敏感的話題,孩子可能會表現(xiàn)得很抗拒,直接拒絕交流。 這時,我們不妨試著轉(zhuǎn)變一下角色定位,從說教者轉(zhuǎn)變?yōu)榕惆檎摺O衽笥岩粯?,肩并肩坐在一起,和孩子聊聊?/span> 聊什么? 講講自己類似的經(jīng)歷,講講自己看到的別人的故事。 講講自己當時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有什么經(jīng)驗和心得。在這個基礎(chǔ)上,可以和孩子更深入地探討。 在聽的過程中,孩子如果覺得對他有啟發(fā),自然會get到。甚至,會忍不住說出自己的故事,期待父母和他一起分析。 前幾天,我就在無意中用到了這個方法。 晚飯時,我和橙子閑聊。 說起最近遇到的一個學霸女孩的事情。這個女孩讀初中,成績已經(jīng)很不錯了,在年級上千人里排名前十,但她還是不滿意,一門心思地想考年級第一。 過度的緊張和焦慮讓她的心理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 在幾次的接觸中,我教給她一些放松的方法,教給她怎么主動交朋友,享受和朋友一起玩耍的快樂。 女孩聽話照做,效果很好,很快交到了兩個朋友,和朋友在一起玩得很開心。 她興奮地說,自己好像從來沒有這么放松、開心過。 她還驚喜地發(fā)生,那一天,她居然都沒有做摳手指的強迫動作——要知道,她從小學時就開始摳手指,兩個指關(guān)節(jié)都已經(jīng)摳得看不到正常的褶皺了,已經(jīng)變成了兩個小包。 我聊到這些時,橙子聽得很專注,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還不時地問:然后呢? 起初,我只是想和他分享一下我的喜悅,當我看到橙子聽得很專注,就說得更認真了一些。 因為我意識到,這個女孩的故事可能對橙子有些用處。 吃完飯,回家的路上,橙子突然問我:焦慮癥該怎么辦呢? “焦慮癥?”我頓了頓,問,“你覺得你有焦慮癥嗎?” 橙子說:“我每到考試的時候就會很焦慮,尤其是考完等分數(shù)出來的時候,會擔心自己考不好?!?/span> 我順著這個話題,又往深里問了問,才發(fā)現(xiàn)橙子的一些想法導致他對考試非常在意。 這讓我有些意外。 一直以來,我對橙子的學習很佛系,自認為沒有給他多大的壓力。看到他學習很主動,學習成績也不錯,我還挺欣慰的。 沒想到,他的心里還承受著很多焦慮和擔心——這些,他從來沒有和我說過。 今天,他聽了這個女孩的故事,聽到我是怎么幫助這個女孩的——在這樣的一個氛圍中,他才愿意敞開一部分心扉,向我透露了他的感受。 我暗暗感嘆,這就是青春期的孩子啊——在父母面前,他不再是小透明,不再像小時候,一張小嘴說個不停,而是有了自己的小世界、小心事。 我也體會到,和青春期的孩子交流,不能再像猛張飛,單刀直入。 那樣的話,孩子很可能會砰地一聲把心門關(guān)上,或者,做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告訴你:我沒事,都挺好。 如果我直接問橙子:你在學習上感到焦慮嗎? 我想,他可能不會這么坦誠地回答我。甚至可能會說:有啥好焦慮的。 當他發(fā)現(xiàn),父母對類似的事情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讓他放心,父母也有能力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他才愿意向父母袒露自己。 所以,要想和青春期的孩子更好地溝通,我們要學會“講故事”。 凌想親子心理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關(guān)注兒童心理的原創(chuàng)文字,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致力于自身成長。 162篇原創(chuàng)內(nèi)容 公眾號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講故事的時候,一定要留意自己的發(fā)心——是分享,而不是旁敲側(cè)擊。 你只是分享你的故事——因為你覺得有意思,或者你自己從中得到啟發(fā),想要和他分享、探討。 盡量放下想教育孩子的企圖心、功利心。 否則,這種分享很容易變成旁敲側(cè)擊、拿別人家孩子說事——這是孩子特別反感的。 作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我們不僅要學會這種交流方式,也要留意到,青春期的孩子,也會用這種方式和父母交流。 有時候,孩子看似隨意地講述別人的故事,并不是單純地八卦,他很可能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是在用別人的事情試探父母的態(tài)度。 有位媽媽和我說過這樣一件事。 她的女兒讀初中,班主任很嚴厲,經(jīng)常當眾批評她,導致她每天上學都不開心。 但是,女兒并沒有直接和父母說這件事,她只是在聊天時和媽媽說:這個班主任怎么怎么不好,班上又有哪個同學和老師發(fā)生沖突了。 媽媽當時并沒有在意,還總是維護老師:老師管得嚴一些也沒錯,也是為你們好。 女兒就不再說什么了。 直到后來,女兒拒絕上學,媽媽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和女兒修復關(guān)系,才知道女兒在學校經(jīng)歷了什么,老師是怎么對待她的。 現(xiàn)在想來,女兒多次提到老師懲罰同學的事情,其實就是在試探,看看媽媽在這件事情上的態(tài)度,看看能不能得到媽媽的幫助。 結(jié)果,她失望了,她發(fā)現(xiàn),媽媽是站在老師一邊的——說了也沒用。 她選擇了自己承受——直到終于承受不住。 媽媽很心疼女兒,也很后悔,當初怎么就沒意識到女兒是在向自己求助呢?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看著孩子關(guān)上了房門,也關(guān)上了心門,往往束手無策。 其實,別看他們表面上滿不在乎、嘻嘻哈哈,內(nèi)心經(jīng)常是波瀾起伏,孤獨迷茫。 他們在內(nèi)心深處,還是渴望有人引導、陪伴和幫助的。 他們抗拒的,是父母動不動講大道理、直白的教導,甚至貶低和指責。 作為父母,要顧及到孩子的這層“面子”,哪怕這個面子在大人看來很沒有必要。 這需要我們從“面對面”變成“肩并肩”,放下功利心,多和孩子聊聊。 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也用心聽孩子講的故事,讓孩子感受到真誠和力量。 這樣的陪伴,是青春期的孩子所需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