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人王述性情急躁,有一次吃煮雞蛋,用筷子想戳起來沒戳著,非常惱火,抓起來甩在地上(“以筯刺之不得,大怒,舉以擲地”),雞蛋骨碌碌轉(zhuǎn)個不停,他跳下床想用木屣踩碎它,又沒踩著,氣得用手從地上抓起來塞到嘴里咬碎,吐出來。(“復(fù)于地取納口中,嚙破,即吐之?!保?/strong> 點評:這一幕畫面感太強了,想到王某人與雞蛋“搏斗”時那副氣急敗壞的樣子,我笑得肚子抽筋。王述出身于東晉望族,他發(fā)跡雖晚,但官當(dāng)?shù)煤艽螅?dāng)?shù)搅恕安块L會議主席”(尚書令)。他父子都是東晉的重臣,兒子王坦之還是著名的書法家,當(dāng)過皇上的“辦公廳主任”(中書令)。王述稱得上典型的“個性”官員。他被任命為尚書令時,與兒子王坦之有過一番有趣的對話:兒子:不是,謙讓是一種美德,禮節(jié)上不應(yīng)該少。爹:去你的禮節(jié)!我既然勝任,為什么還要裝孫子呢?大概是太過生氣,他給兒子再“補”了一刀:“別人都說你比我強,你看你一定比不上我?!?/section>人們常把性情急躁當(dāng)成心胸狹窄,其實這是兩回事,不容人的未必急躁,急躁的人未必不能容人。王述性子雖急,卻有容人之量。謝安的哥、也是高官一枚的謝弈有一次心里不爽,跑到王述處罵他。王述面對墻壁,像木樁一樣站著一動不動,聽?wèi){他嘵嘵不止,直到?jīng)]了聲音,轉(zhuǎn)過頭問一旁的人:“走了嗎?”聽到回答說“走了”,這才回到座位上。 性急的人,歷朝歷代無時不有。三國時曹操手下有個王思,當(dāng)過“財政部長”(大司農(nóng))。有一次他正在寫字,幾只蒼蠅飛停在筆桿上,趕走了又來,三番幾次,氣得他把毛筆一扔,拔劍驅(qū)趕蒼蠅,自然是砍不到。他嗷嗷直叫,抓起筆摔到地上,用腳一陣亂踩,才算氣消。性格急躁,大致上說屬于性格問題,而不是品格。品格可以培養(yǎng),性格卻很難改變。明代有個叫陳智的都御史,像重慶的“帽子姐”一樣,喜歡打人耳光,稍有不如意,巴掌就上臉。后來他聽朋友的勸,弄了塊寫著“戒暴怒”的木牌,作為座右銘。但遇到誰拂了自己的意,還是忍不住,直接就用木牌打人——估計他要攤上一個同樣愛打耳光的上司,才能治這病。 陳智曾經(jīng)上演過跟王述吃雞蛋相似的一幕:有一次他摘帽子拿銀簪剔指甲,銀簪沒拿穩(wěn)掉下來,他撿起來連續(xù)幾次甩在地板上——我腦洞大,慶幸他小時候不抱孩子。這些發(fā)生在古代達官貴人身上的故事,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為它與人們心目中的大人物反差太大。大人物一般都喜怒不形于色,說話慢條斯理,走路四平八穩(wěn),被視為當(dāng)官的涵養(yǎng)或者說是修養(yǎng),因此有“貴人語遲行緩”之說。曾國藩就特別擅長于從這上頭觀人用人,從一個人說話走路是不是穩(wěn)重,判斷他辦事牢不牢。他曾斥責(zé)兒子曾紀澤“爾之容止過輕,是一大弊病”。即使在萬里戎機、南征北戰(zhàn)之中,他還不忘寫信給兒子,詢問“爾走路近略重否?說話略鈍否?”名人、高官的躁急無狀,殊為可笑,在平頭百姓身上,這種事卻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感覺急躁也并不全是性格使然,有時只是一時氣急,偶然發(fā)作。記得小時候有一年夏收大忙,有位堂叔公挑稻谷回曬場,坐在架在籮筐的扁擔(dān)上,等著過秤記工分,一陣風(fēng)把他戴的竹笠吹掉在地,他彎腰撿起來扣回頭上。又是一陣風(fēng)刮過,他再一次彎腰將掉落的竹笠撿起,扣在頭上。千不該萬不該,不識相的風(fēng)第三次把竹笠吹掉下來。堂叔公站起身,風(fēng)把竹笠吹得滾到幾米外,他趕過去氣呼呼一腳踩在竹笠頂上。我當(dāng)時在曬場玩,正好看到這一幕。看到王述吃雞蛋的故事,一下子想起小時候目睹的這一幕??上檬骞皇莻€鄉(xiāng)野之人,要不然也可以像王述一樣名傳青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