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當?shù)赜形焕现嗅t(yī),行醫(yī)數(shù)十載,大半輩子都在為鄉(xiāng)親們解除病痛。前段時間有位老阿婆腰腿痛的不得了,不得已在兒女的攙扶下一瘸一拐地去找老中醫(yī)看病。老中醫(yī)叫她伸出舌頭來看,發(fā)現(xiàn)舌下靜脈紫瘀,不用說,這是有瘀血了,可這瘀血是怎么來的呢? 原來老太太年輕時經(jīng)常下地干活,雙腿雙腳經(jīng)常泡在水里,風寒濕邪是有的,這些邪氣把氣血經(jīng)絡流通的道路給堵住了,再加上現(xiàn)在年紀大了,肝腎也有不足,就更容易受到邪氣的侵犯了。
老阿婆說,最近一段時日越發(fā)覺得走路拖泥帶水,腿腳抬不起來,前段時間一不小心在自家門口摔了一跤,竟怎么也起不來,好在家人發(fā)現(xiàn)的及時。老中醫(yī)開了一方,是清代名醫(yī)王清任的身痛逐瘀湯,老阿婆回去吃了7天,腿腳也跟著一日好似一日。身痛逐瘀湯: 桃仁9克、紅花9克、川芎6克、當歸9克、五靈脂6克、沒藥6克、香附3克、川牛膝9克、地龍6克、秦艽3克、羌活3克、甘草6克,水煎服。 這個方子,用王清任自己的話說:“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總名曰痹癥。明知受風寒,用溫熱發(fā)散藥不愈;明知有濕熱,用利濕降火藥無功。久而肌肉消瘦……如水遇風寒,凝結成冰,冰成風寒已散。明此義,治痹癥何難?古方頗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身痛逐瘀湯。” 王清任在這里打了個比方,他把瘀血比作一塊冰,冰是怎么形成的?水遇風寒凝結而成。王清任又說了,風寒雖然散了,但冰還在,所以治法就是化瘀血,外加一點祛風除濕之藥。 首先用到的是桃仁、紅花、川芎、五靈脂,活血化瘀。 桃仁和紅花是形影不離的好搭檔,很多中醫(yī)大夫在開方子的時候常常會把這兩味藥放到一起來用。所謂花升子降,花類藥的藥性是向上升的,仁類藥的藥性是往下降的,這樣一升一降,在兩個相反的作用力下,阻滯自然就被化開了。 川芎這味藥性格十分活潑,用一句話來形容,叫上行頭目,下行血海,中開郁結。而且它又是血中氣藥,一邊把血脈中的瘀滯疏通,一邊還能行氣。 五靈脂是寒號鳥的便便,不過這寒號鳥可不是鳥,而是一種鼯鼠,外形小巧可愛,有點像松鼠。既然不是鳥,又為什么叫寒號鳥呢?這和古人的認知有關,鼯鼠有翅膀,會鳴叫,古人便覺得它像鳥。鼯鼠生活在懸崖上,據(jù)說鼯鼠出沒的地方,周圍一般都有石斛,我們知道,石斛是一種珍貴的中藥材,鼯鼠很聰明啊,它要吃這個石斛,對于那些“不速之客”采藥工就會群起而攻之。直到現(xiàn)在中醫(yī)界還流傳著“飛鼠護金釵”的故事,飛鼠就是鼯鼠,金釵就是金釵石斛。石斛是有靈氣的仙草,可想而知,這鼯鼠的便便也一定不簡單,而且靈脂與凝脂諧音,對此,李時珍是這樣解釋的:“五靈脂者,狀如凝脂而受五行之氣也?!?br>或許有些朋友還是難以接受,其實動物和人是不一樣的,動物的食譜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像鼯鼠喜歡以板栗、核桃等為食,有時候也吃新鮮的柏樹葉、杏樹葉、榆樹葉等等。五靈脂活血化瘀相當厲害,它是走濁道的,可以使瘀血排泄而去。把瘀血化開之后還要把新鮮氣血引過來滋養(yǎng)病灶部位,所以王清任在這里又加入了補血的當歸,理氣的沒藥和香附。牛膝,引藥下行。中醫(yī)自古就有“非牛膝不過膝”的說法,牛膝能引血、引藥達膝,捎帶還能補補肝腎。地龍,通經(jīng)絡。地龍就是蚯蚓,地龍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傳說古代有位皇帝腰上長了皰疹,就是現(xiàn)在常說的帶狀皰疹。宮里的御醫(yī)也治不好,最后是一位民間草醫(yī)用蚯蚓給治好了。皇帝很開心啊,就問他用的什么靈丹妙藥。草醫(yī)當然不敢明說啊,說不好是要挨罰的,于是他靈機一動,就叫地龍吧。皇帝聽后果然龍顏大悅。地龍的名字也就這樣傳開了。
蚯蚓可以在土壤中鉆來鉆來,為植物疏松土壤。那人體的肌肉經(jīng)脈板結郁滯的像很久沒有耕耘的田地一樣,蚯蚓用上,松土耕地一樣把身體的經(jīng)絡打通,經(jīng)絡通了,氣血才能順暢流動。秦艽、羌活都是風藥,風能勝濕,假如地面上有一灘水,風一吹是不是很快就變干了?身痛逐瘀湯,也有醫(yī)家用它來治療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間盤突出在中醫(yī)看來不外乎三種原因,一是氣虛,好比輪胎沒氣了,它就會癟下來,這時候要考慮用補氣藥把它往上托一托,像千斤頂一樣給它頂起來;二是血瘀,在久坐一族中比較常見,人坐著不動,氣血就不容易流通,時間久了,腰部周圍就容易有瘀滯;三是寒濕留于關節(jié),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身痛逐瘀湯對于“瘀血內蘊兼見風寒濕痹”導致的腰突,效果不錯。此外,腰突的朋友,還要適當運動,老話說的好,沒事常走路,不用進藥鋪。就是這么個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