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張明兒”關(guān)注我,獲取更多內(nèi)容 。
武康云岫寺系列(2) (2021年7月修改篇)
德清云岫寺是一座歷經(jīng)八百多年歷史的古寺,期間風(fēng)雨滄桑、人事變遷、寺殿毀立、兵災(zāi)人禍、真可謂幸厄跌宕,悲喜無數(shù)。而該寺所有大事在相應(yīng)年代方志上,都未有較為具體的記載,雪泥鴻爪稀落少見,很多珍貴的歷史片段都如晨星隕落,深埋時間的谷底,甚為遺憾。藉此,為期待云岫禪寺能發(fā)揮它的地方歷史文化作用,更好的提升云岫寺佛界文化影響,筆者有意對云岫寺的歷史資料進行薈集,四方搜求,成此《武康云岫寺大事記略》,限于資料枯竭,難免記事過簡,部分考證或有正誤出入,愿以此拋磚引玉,期待更多同好參與完善,共舉善事,福莫大焉。在此,筆者十分感謝云岫禪寺監(jiān)院釋乾鵬師父的傾力支持,感謝周江鴻、沈亮兩位給我提供很大的資料便利。本篇在前期同題篇的基礎(chǔ)上,作了較大幅度的修改。1、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本寺建立,音禪師首任本寺住持。因本寺背倚云岫山玉屏峰,因本寺居云岫山之高,背倚玉屏峰,故名“云岫禪寺”。
2、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寺僧文粹,募資重修,寺殿煥然一新。3、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本寺毀,寺僧全部并入龍山寺。(見康熙《武康縣志》卷四(寺觀)云岫寺:“洪武二十四年,僧并入龍山寺?!保?/span>4、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寺僧起宗募資重建本寺。5、明,嘉靖年間初,武康鄉(xiāng)賢駱文盛詠詩《秋日游云岫寺》,詩入《吳興詩存》:駱文盛(1496—1550),字質(zhì)甫、質(zhì)夫,號兩溪,武康人。少年喪父,發(fā)憤讀書,嘉靖十七年進士,著有《兩溪集》。6、明,嘉靖間,因鑿山開巖,致寺毀。(見道光《武康縣志》清代康熙武康縣令吳康侯《云岫山記》“鑿山開道,寺遂殘廢。”)7、明萬歷間,行僧普容矢志興復(fù),駐錫于此。8、明,崇禎年間(1628—1644),本朝禮部尚書鹿城人顧瑞屏捐資重建,寺廟大為改觀。民間傳,云岫山下沈村是顧瑞屏外婆家,幼時常常到云岫寺玩耍、讀書,并深得僧眾指教,心存感恩,許下心愿:他日若有功名,定要光大禪宗,重塑佛身。后官至禮部尚書,對本寺捐資重修。9、清,康熙間,武康縣令吳康侯寫《云岫山記》,錄于道光《武康縣志》,內(nèi)有云岫寺內(nèi)容記錄:桂枝橋東行二里,至鼓兒橋,橋跨小溪之口,越折而東,入石溪塢路,出兩山之間,數(shù)家煙火,籬外梅竹掩映。唐人云:一徑入溪色,數(shù)家連竹蔭。牛羊下山小,煙火隔云深。景殆如是如是。一里至新庵,樊圍三、四畝,泉池一方,翠竹環(huán)之。從此策杖而登,崗巒始峻,如熊博兕立,虎斗鳥厲,路旁泉聲淙淙。一里余,至石壁下,兩壁相向,如門直劈,數(shù)仞高。杉大竹翔,舞層峰之上,亦雄觀也!過石門盤蹬而上,遠見飛泉如練,瀉出崖上,直墮石井,瀑聲如雷。行里許,始至其處,昔人跨澗作亭,日夕聽之,過瀑水,山蹊始平,峰回徑折。又里許,始至云岫山寺。寺坐甲向庚,眾峰包絡(luò)其外,踞水泉松竹之勝,堂前兩梅花正敷,雙梧夾砌,秋月夜如積水,空明可坐也。堂后古桂半樹,系數(shù)百年物,聞昔時雷雨火,其半留皮之,半復(fù)華滋者,逾百年矣!出寺門折而左度半嶺,一里許至塔院,深松斜日,幽草寒花,人跡罕到。自院東南里許,升高而望封渚湖光,乾元山色,遠近入畫。石上鐫題一方字畫,漶滅不可讀,略見“武康”二字。轉(zhuǎn)而登玉屏峰,回旋磴道幾二里,始及山頂,云岫之最高處也。山頭大石可陳數(shù)席。西揖城山,北望吳興諸峰,隱顯可見西南徑山,兩目杳在云外。遠眺東南,西湖煙水歷歷,海氣蒼茫,錢塘江一線,如玉龍蜿蜒。游行青靄中。近視浮屠一峰又出我足下,下視山麓,園折如繩,乃向者來徑矣。既而返策入寺,宿雪輿山房,雪師禪宗,老宿也。出所著五七言詩卷,高寒空秀,亦杼山流亞。中夜跌坐,松風(fēng)寂然,微聞澗水涓涓,響應(yīng)竹外。良久,聽下方雞鳴隱隱數(shù)里,法堂鐘動矣。明發(fā),登浮屠峰,頂峰東對山寺,塔制堅樸,為寺之前案。塔前后多大石,磊磊棋布相與,籍草而坐。落日千巖,煙霏霧合,乃躡云雨而下。休於山齋,林巒開闔,一瞬百變,陰晴晦明,可謂盡游之致!聞形家言,云岫石門,向系連山高嶺,壁立如屏為寺,右臂回抱,山寺風(fēng)氣盤礴而郁積。故唐宋以來,淄流多至千數(shù)入山,舊徑依浮。屠峰南行乃迤里而東,北從寺左方入山門。嗣后貪取捷徑,鑿山開道,寺遂殘廢。秋風(fēng)落葉,古殿寒云,幾經(jīng)猿啼虎嘯者,歷有年所。萬歷間,普容禪師駐錫于此,極意興復(fù)。又得鹿城顧宗伯瑞屏為之檀施,琳宮寶剎,巋然改觀。前年夏,普公示寂,其徒明谷請于邑之鄉(xiāng)先生,迎公舊友雪師居之,山川廢興,洵待其人哉。顧以堪輿言,則疏鑿石門通利,山腹如服,天雄鳥喙,劫劑七日,而混沌死,以景物言,直是巨靈開山大手持昆吾,切玉劍劈下云峰數(shù)十仞,使靈山無始以來,頑鈍面孔,劃然中開,武康八景,會須分置一座,大書其上,曰:云岫石門。吳康侯,江蘇嘉定人,字得全,號定遠,又號鐵庵。明崇禎舉人。清康熙間任浙江武康知縣,以廉能伉直稱,善畫龍虎松石,有《鐵庵詩稿》。10、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又遭劫難,開山鑿石致寺院衰頹。11、乾隆十一年,縣令劉守成勒碑嚴(yán)禁,諭文告示,并于玉屏山建文峰塔。12、清,乾隆59年(公元1794年)11月,住持僧道明同徒孫定福敬刊立石“云岫寺碑記”。特授湖州府武康縣正堂三級紀(jì)錄六次、記大功一次、李諭僧會司通涵知悉,照得錫掛沙門,流傳不離乎衣缽:心皈象教,修持必賴夫香膏。創(chuàng)始為難,紹承匪易。武邑東南隅有云岫寺,宋淳熙八年音禪開創(chuàng)。元至正五年僧文粹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并入龍山寺:永樂元年僧起宗復(fù)立。嗣後鑿山開宕,寺幾殘廢。萬歷間,行僧普容矢志興復(fù),感顧宗伯檀施,由是佛像輝煌,梵宇輪奐,而田地山場,亦漸增式廓焉。國朝以來,寺仍如舊。乾隆初年,燕山劉公守成來蒞茲土,于山頂建一文峰塔。公余之暇,登山憑眺,入寺憩息,留連不能去。第見山環(huán)獅虎,宛如文筆描來;地接封禺,仿如云峰擁出。無塵寶殿迥出塵寰,似玉屏峰高遮玉宇,分八景之一,包萬壑之奇,洵邑中之名剎也。乃自數(shù)年住持不得其人,閑遊濁俗,戒律全弛;又去住無常,甚將其產(chǎn)侵費,寺宇坍頹,余甚惜之。除將游僧黜逐外,現(xiàn)今查明寺產(chǎn),著爾僧會司通涵,甚選誠實妥僧接管。設(shè)有地棍滋擾,隨時稟究。此后務(wù)須克勤克儉,恪守清規(guī),力為振作,重整規(guī)模,俾維摩月殿,群瞻貝且葉千尋,伽釋云廚,共睹蓮花十丈。庶不負余諄諄訓(xùn)飭,毋違。特諭。 計開云岫寺祖遺法產(chǎn)開列于后: 田壹拾柒畝壹分伍厘,地玖畝捌分叁厘,山壹佰貳拾肆畝壹分叁厘;共完條銀肆兩貳錢柒分伍厘,漕米貳石壹斗叁升捌合。 田地山產(chǎn)坐落處所: 田一畝三分坐落橫塘圩,田一畝七分坐落上壩圩,田一畝坐落上壩圩,田二畝一分五厘坐落下壩圩,田五分坐落廟東,田一畝六分坐落橫塘圩,田一畝一分坐落橫塘圩,田一畝三分坐落橫塘圩,田一畝八分坐落上壩圩,田一畝六分坐落下壩圩,田一畝八分坐落下壩圩,田一畝三分坐落下壩圩;地九畝整坐落下院基址,地八分三厘坐落寺前;山三十畝整坐落宜秋嶺,山九十二畝一分七厘坐落寺前寺後,山二畝坐落前山。 以上田地山產(chǎn)畝分坐落載明印簿。 乾隆五十九年十一月 日,住持僧道明同徒孫定福敬刊立石。 13、清,嘉慶年間,鄉(xiāng)人徐熊飛作《游云岫寺》一詩,入集清代大學(xué)士徐世昌編《晚晴簃詩匯》書:當(dāng)門巨石平貼妥,瀑泉赴壑風(fēng)霆奔。徐熊飛,字渭揚,號雪廬,武康人。嘉慶甲子舉人,翰林院典籍銜。有《白鵠山房集》《六花詞》等。14、清,光緒13年(公元1887年)復(fù)興。住持廣嚴(yán)禪師奉旨進京,欽賜龍藏經(jīng)12部裝16櫥及全副鑾駕,回山傳戒。慈禧太后親書匾額“藏經(jīng)閣”,光緒帝親書“清凈圓通”,恭親王題“大雄寶殿”四字。此年間,寺內(nèi)云房99間半,僧眾70余名,地藏王殿旁有巨鐘,前有鐵鑄近5千斤的巨爐一座。15、民國時期,戰(zhàn)亂不斷,寺院部分房屋倒塌,僧徒四散,香火漸衰。16、解放初,政府將本寺曾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當(dāng)年存有宋代風(fēng)格的大雄寶殿及清代修建的金剛殿、配殿、觀音殿、藏經(jīng)樓、齋堂、戒堂等40余間,面積約2200平方米。17、1952年,能山法師駐寺,接承永慈法師住持之位。能山法師原名潘鏡秋,湖州環(huán)渚鄉(xiāng)槐溪村人(1904年—1997年)。二十年代初從師湖州籍書畫名家李壽。1928年進上海以售畫為生。1935年他輾轉(zhuǎn)來到武漢,年冬,家中連遭橫禍變故。1936年春,在江蘇吳江縣振天禪寺出家。1950年棲身湖州城南道場山萬壽寺。18、1955年,新政府首次撥款重修云岫寺,具體實施由住持能山法師負責(zé)完成。19、1956年,能山法師的《觀音大士像》展示在武康縣首屆書畫展上,畫作引起極大的好評反響。20、“文革”期間(1966年—1976年),本寺受到政治運動沖擊,“造反派”沖入本寺毀經(jīng)卷,搗鐘爐,拆閣樓,毀佛像,寺院再次遭劫。能山法師被逐出寺門,強迫還俗在寶塔山村當(dāng)社員。21、1979年,政府落實寺院僧人的宗教政策,能山法師返回云岫寺。22、1981年,3月,受能山法師邀請,福源法師至德清縣云岫禪寺任住持。福源法師,法名:耀法,字福源。江西寧都人。1922年7月16日(閏五月初二)出生,俗姓溫,名元亨。1940年初中畢業(yè)經(jīng)商;1950年國家土改工作期間參加工作,先后就職于寧都縣固厚鄉(xiāng)人民政府任民政助理員;寧都縣公安特派員;寧都縣稅務(wù)局專管員;寧都縣食品公司統(tǒng)計員、站長等職務(wù)。1974年于江西省石城縣普照寺禮濟始明善禪師(仁善)剃度出家。1979年于江西省寧都縣報恩寺濟始和尚座下受三壇大戒。1980年任普照寺監(jiān)院。1981年于普照寺接濟始明善禪師云門宗法脈,為云門宗第十五世。23、1982年,6月本寺被批準(zhǔn)列為德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1985年,根據(jù)國家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意見,對本寺大雄寶殿等殿堂進行修復(fù)。國文物局撥款,由省考古研究所古建筑維修中心設(shè)計,按宋代風(fēng)格復(fù)修。該寺大門高懸“敕賜云岫禪寺”紅底金框匾額,正門天王殿內(nèi)“四大金剛”威武雄壯。“大雄寶殿”飛檐挑角,釋迦牟尼佛和東西兩側(cè)18羅漢佛像莊嚴(yán)肅穆,旁邊的阿難、迦葉和望海觀音閃爍金光。高大雄偉的殿中合抱的朱紅大柱,挺拔巍峨。由能山法師題寫楹聯(lián):朱門粉墻,飛檐斗拱,翼角凌空,莊重古樸。整個寺院分上、中、下三進建筑:第一進山門、金剛殿,第二進大雄寶殿,第三進觀音閣、藏經(jīng)樓,左右為配殿、齋房、戒堂等。院內(nèi)置鐵鑄香爐一口,重約五千余斤。另有僧人墓塔一座,珍藏佛經(jīng)12部。25、1989年12月,經(jīng)上級有關(guān)部門批準(zhǔn),本寺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6、1990年,福源法師任浙江佛教協(xié)會第四、五屆委員會理事。27、1992年,福源法師任湖州市佛教協(xié)會理事、常務(wù)理事。28、1992年,能山法師十一月在杭州西泠印社舉辦個人書畫展,為期四天。時年96歲的譚建丞題寫了展名,姜東舒特書“煙云舒卷翰逸神飛”志慶,趙樸初聞訊欣然題詞:“法師書畫筆墨渾厚,格調(diào)高雅,非一般俗流能望其項背”。29、1993年.福源法師任德清縣政協(xié)委員。30、1994年2月,能山法師的六十余件書畫精品,在德清縣人民大會堂展出,好評如潮。31、1995年,觀音殿后新建 “華嚴(yán)寶殿”,面積達700余平方米,大殿正中的毗盧遮那佛,身高7.6米,全身折射出金燦燦光芒,兩旁分列24尊諸天佛像。32、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能山法師寫了“頌回歸”千家經(jīng)文,供全寺僧侶頌誦。33、1997年,能山禪師圓寂。12月18日,能山禪師以九十四歲高齡圓寂,并將一生積蓄的6萬余元交付寺院,囑托建殿塑佛像。34、1998年,寺院按能山禪師遺囑,寺內(nèi)新建一座地藏王殿,塑上金裝地藏王菩薩,建造了云岫村石溪塢到古寺下方的1500米簡易通道。另建造一座高5米石坊,正面橫額有“云岫禪寺”四個蒼勁大字,兩旁有若石題聯(lián):佛日高懸光明世界,法輪大轉(zhuǎn)普利人生。背面橫額為“佛國凈土”。進山道中有“一石門洞”,猶似進入仙境。35、1998年中秋,距古寺50米處,新建了一座六角形休憩亭,上書“望岫亭,戊寅仲秋”。36、1998年,福源法師任湖州市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同年籌建德清縣佛教協(xié)會,任會長。37、1999年,寺內(nèi)金剛殿及其它主要建筑進行了大面積整修,并基本上形成了今天的格局。38、2008年,農(nóng)歷二月初九,釋乾鵬出家本寺。釋乾鵬,俗名寧運生,由本寺福源法師剃度,2011年在嘉興精嚴(yán)講寺受戒。目前擔(dān)任浙江省湖州市佛教協(xié)會常務(wù)理事,德清縣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本寺監(jiān)院等職。39、2014年,本寺計劃修建一條上山公路。從寶塔山村梁家底到云岫寺的公路全長2.53公里,總投資需249萬元,此項目由本寺出資100萬,其余由政府牽頭募集完成。40、2021年,7月16日2時35分(農(nóng)歷辛丑年六月初七日)福源長老安祥示寂(公元1922年7月16日- 公元2021年7月16日),世壽100歲。請掃描以下二維碼,或長按二維碼,關(guān)注更多精彩 文學(xué)讓人懂得高貴,心飛遼闊。 詩歌 、美文、民俗、兒歌。 |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橋)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兒歌原創(chuàng))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
我煮時光之茶等你,你攜來紅塵之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