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是對小說《水滸傳》情節(jié)的討論,所引材料均源自小說原文,與史書記載無關。) 四大名著中,由于主角光環(huán)的需要,有相當一批人物被臉譜化,導致了讀者觀感與其實際水平有出入。后主劉禪就是其中一個。 現(xiàn)在我們說,水滸傳里,梁山第一任寨主白衣秀士王倫也是一個。 三國演義的作者為了無限量塑造諸葛亮的光輝形象,給后主加的臉譜是“扶不起”;水滸傳的作者為了襯托“好漢”們的高大完美,給王倫加的臉譜是“嫉賢妒能”。 王倫真的是這樣嗎? 先看林沖殺害王倫時給王倫定的罪名——“量你是個落第窮儒,胸中又沒文學,怎做得山寨之主”“你也無大量大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水滸傳》第十八回) 拜托,占山為王、落草為寇,什么時候需要“文學”素質了???晁蓋的文化水平肯定不如王倫吧。——我們發(fā)現(xiàn),林教頭強詞奪理時很有些“英雄”風韻,相反占理時反而慫了。 “你也無大量大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水滸傳》第十八回)——林沖第一次上山時就看到了“見座大關,關前擺著槍、刀、劍、戟、弓、弩、戈、矛,四邊都是擂木炮石”“四面高山,三關雄壯,團團圍定。中間里鏡面也似一片平地,可方三五百丈。靠著山口,才是正門,兩邊都是耳房”。我們不懂軍事學,但這番布置,在當時的冷兵器時代,作為一個孤島的防衛(wèi)系統(tǒng)而言,已經是具有一定水平的了。 難道這番布置都是杜遷宋萬他們安排的嗎?作為一個大寨主,但凡沒有兩下子,杜遷宋萬他們能俯首聽命嗎? 往遠說,林沖自己應該有體會,柴進對待他和一般配軍的不同待遇——同樣是大官人破格熱情資助的對象,您林教頭就是“江湖馳譽望,京國顯英雄”,人家王倫就是“無大量大才”——這雙標玩得未免太無恥了吧? 所以林沖這番殺人理由,很容易讓人想起“狼吃小羊”的故事。 那么,對王倫的水平應該怎么評價呢?他最后的結局又源自何處呢?我們說,王倫是一個“半截子”的王者。 他有一個能夠在梁山小環(huán)境立足的基本素質,而缺乏更大規(guī)模的企圖心,因此他努力維持現(xiàn)有的格局,對于一切可能打破平衡的因素有著足夠的敏感度。 林沖來投奔,細致分析起來,王倫面對的是這么兩個問題: 1.林沖“因被高太尉陷害,刺配滄州,那里又被火燒了大軍草料場,爭奈殺死三人”——收留他會不會引發(fā)高俅直接攻打梁山?這是個概率各半的事件,但總是應該納入考量范圍的。 2.“他是京師禁軍教頭,必然好武藝。倘若被他識破我們手段,他須占強,我們如何迎敵”——一個新來乍到、路數(shù)不清而本事高一頭的存在,勢必打破現(xiàn)有格局。 而且王倫是在名利場中混過的人,深知林沖這樣的人物,平日里很重視自己“武術行家”的人設。于此落魄之時,不得不“矮檐下低頭”,天長日久,難免瞧不起武藝不如他的人。 即使他不會爭奪寨主的位置,但其情緒在整個山寨的彌漫卻難以避免,山寨的平衡也就很難確保了。這并不是王倫個人的問題,還涉及到杜遷宋萬等人。 對于一個不打算做大做強的山寨,林沖的能力對山寨發(fā)展的推動,與其可能帶來的危機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除了王倫,似乎誰也沒有看到這一點。他對待林沖的態(tài)度,就是這種心態(tài)的反映,而不是簡單的“嫉賢妒能”。 這就是王倫那“半截子”王者的素質,也就是他比別人強的地方。在梁山幾任寨主中,他的總體思維水平,固然沒法和宋江相提并論,但比起大權旁落還傻乎乎樂的晁蓋,無疑高出一頭。 但接下來,王倫就暴露了他另外“半截子”氣質了。在具體處理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他的表現(xiàn)就是個青銅,采取的都是最笨拙、最埋下隱患的辦法,不但沒有消弭反而擴大了潛在危機。 首先,他自己的思考,直截了當就拿到了公開場合來嚷嚷——這當中缺少了一個小范圍會議陳明利害、傳導思維的環(huán)節(jié),導致了后來的嚴重后果——幾位副手一致反對拒收林沖。(當然,這里面也有朱貴直接帶著林沖上山,沒有給王倫開小會時間的因素,但這個問題根本上講也是王倫自己造成的,后文詳述) 接著是企圖用“五十兩白銀,兩匹纻絲”打發(fā)林沖,遭到傻乎乎的副手一致反對。 到了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收留林沖了——一來是“柴進面上卻不好看,忘了日前之恩”,更重要的是幾個副手的因素。盡管他們對山寨愿景的看法,也和王倫沒什么區(qū)別,但是卻都缺乏上述深層次考量的敏感度,只知道“這位又是有本事的人,他必然來出氣力”,很傻很天真地認為“山寨中那爭他一個”,生怕“見得我們無義氣,使江湖上好漢見笑”——這么一嚷嚷,不收肯定是不行了。 收是肯定得收,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么把危機消弭掉。 其實到這個時候為止,王倫后來的死因恐怕還沒有完全建立。 但是,接下來的“投名狀”戲碼,加上那句“與你三日限。若三日內有投名狀來,便容你入伙;若三日內沒時,只得休怪”這生硬的言語,則幾乎安排出去了自己的半條命。 林沖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又是“柴大官人”推薦來的,而如今面對的待遇,與其上山前的自我期許之間的心理落差,恐怕不比青蓮居士筆下的廬山瀑布少。 那么我們把鏡頭拉回到傻乎乎的副手力挺林沖、不得不收那個橋段——這個時候不用“投名狀”,應該怎么處理呢? 直接說“歡迎歡迎,熱烈歡迎”?恐怕已經來不及了,“五十兩白銀,兩匹纻絲”已經把事情搞尷尬了,總要做個鋪墊,把事情圓回來。 林沖平日里應當一貫以自己的武藝為豪,誰真真假假地贊揚過他幾句,林沖就有那么幾分引為武術知己的自作多情。 這時候王倫完全可以“曲則全、枉則直”,把“投名狀”變個樣子——比如“小可久聞教頭武藝,今日三生有幸,愿一睹英雄風采”,讓林沖當場練一趟,接著再說幾句“武藝超群、海內無敵”。這樣林沖心中的一絲怨氣也就能消弭大半,而且會認為:前面王倫拒絕他,主要是不了解他的實力。這樣林沖就會回到“棒打洪教頭”那個場景,王倫的形象也就和柴進有幾分相似了。 只要過了這一關,林沖在梁山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畜無害的存在了——可惜,這都是我們的思考,王倫終于以他那“半截子”青銅氣質耽誤了事情。 事情已經辦砸了一部分,那么是否還有挽回余地呢?有。 雖然林沖是靠著楊志那“半截子投名狀”勉勉強強、滿懷憤懣留下的,但是畢竟第四把交椅還是坐上了。剩下的日子里,王倫有的是時間繼續(xù)觀察林沖。 如果王倫具備完整的王者氣質,他用不了多久就可以觀察出來:林沖是一個“學成武藝、貨賣識家”的人物,他的理想就是自己的本事為人賞識和使用,同時他也是一個無自立能力、得靠別人領著上道的人物——我們知道林沖是什么樣子的:老婆被辱都不敢吭聲,得等魯智深來見義勇為;百般受虐也不敢反抗,得靠魯智深臨危救命;面對臭手還不敢揚威,得要柴進反復動員。 這么一個人,天長日久不可能不暴露其以上特征。如果王倫能夠看出這一點,那事情就非常簡單了。可以放心大膽,讓林沖掄圓了顯本事、秀功夫,負責練兵——林沖的存在感一旦被激發(fā),接下來就是“士為知己者死”的感恩情緒。而且無需擔心林沖在嘍啰中有了威信——他雖有抵擋萬人之力,卻無統(tǒng)率千軍之能,再有威信,自己也挑不起頭,真正的人畜無害。這樣做下來,嘍啰們敬佩的只會是林沖的武藝,同時還會給王倫帶來“知人善任”的人設光環(huán)。 可惜,這還是我們的思考,王倫那“半截子”青銅氣質,導致他傻傻地反其道而行之,用別人一眼就看清楚的直截了當招數(shù),處處排斥林沖,讓林沖滿懷的憤懣越來越深重。終于,在又一個(或者說兩三個)能領著他上道的人物出場時,林沖發(fā)作,王倫掛了。 最后,我們來談王倫的另一個“慢性”失誤。 對于一個小富即安的山寨,外來“能人”的能力對山寨可能帶來危機——王倫看到了這一點,但是這種思維的敏感,似乎從始至終只是在他自己頭腦中盤旋,一直沒有通過某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導給幾位副手并在他們頭腦中形成定式。 平日功課不到位,關鍵時刻幾位弟兄就只看見“能人”藥效、看不到副作用了——朱貴沒有事先通報請示就把林沖領上了山,造成了一種很難堪的局面,杜遷宋萬還跟著搖旗吶喊,結果事情就一發(fā)不可收拾了。 而且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林沖這個事過后,王倫不但沒有采取有效措施“消化”林沖的憤懣,而且從思維和制度兩方面都沒有對“山門大開”的局面進行整頓。結果后來在晁蓋面前,朱貴幾乎把林沖的戲碼重演了一遍,只是因為人太多,加了一個“急寫了一封書呈,備細寫眾豪杰入伙姓名人數(shù)”(《水滸傳》第十八回)的環(huán)節(jié)。 而王倫在沒有了解來者實力、背景的情況下,絲毫沒有吸取“請神容易送神難”的教訓,照樣放任朱貴把人領上了山——晁蓋他們如果僅僅到了朱貴酒店,恐怕武力值再強也很難打上梁山——王倫好像每次總得見到真人后才考慮后果,而且總覺得花幾個錢加上誠懇態(tài)度就可以把人打發(fā)走。 于是,放人上山以后的王倫,就沒有以后了。 三國演義里有一句話叫“大國有征伐之兵,小國有御備之策”(《三國演義》第八十二回)。如果拋開具體情境,這后半句倒是很適合王倫時代那小富即安、無有遠圖的梁山。說到對他們造成威脅的“大國”,官府征剿倒在其次,主要是這些紛至沓來的“英雄好漢”。 只是作為這個“小國”之主,王倫空有精細深入的思維,配套而來的卻是粗糙笨拙的操作,這也就是他這“半截子”王者的悲劇所在吧。 作者:風雨秋窗,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chuàng)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