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風(fēng)起,吹起稻香陣陣,眼前籠罩著一片金黃。隨處可見的收割機,以及隨處晾曬的稻谷,把這個秋天渲染得更加迷人而充實。雖說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過得并不寬裕,但生于斯長于斯的農(nóng)民們還是樂此不疲,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忙得不亦樂乎。這正應(yīng)驗了一句老話:“手中有糧,心里不慌?!?/span>過了小港集鎮(zhèn),沿著?。ǜ郏┰ǘ桑┚€約六七里,一汪碧池赫然眼前,在藍天照映下格外清澈。從公路左拐數(shù)百米,穿過平整的環(huán)村水泥路,來到北頭劉家劉氏宗祠前,但見祠堂高聳,金碧輝煌;祠前玉帶掩映,清澈可鑒。村莊的老村址雖然凌亂錯綜,仍依稀可見當年的繁華。而村莊南面,一排排規(guī)劃整齊的樓房坐北朝南,點綴于黃燦燦的稻田之中,已然變成一個現(xiàn)代化的秀美鄉(xiāng)村。曾幾何時,北頭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北頭人,作湖田,三年兩頭遭水患。吃不飽,穿不暖,缺衣少食度日難。為求生存開荒田,不分日夜拼命干。耕地擴大役畜增,大路踩得像爛泥潭。榜梯坡子牛足坑,長年積水路不干。人走要留神,蛇過要許愿?!边@說的是北頭村從前的生存環(huán)境。北頭村位于豐水、富水、秀水諸河之尾,這一帶地勢低洼,每到汛期,洪水泛濫成災(zāi),稼穡成空,“五月樓上坐,六月下樓栽晚禾”是常有的事。迫于生計,人們不得不圍湖造田,形成眾多圍堤,如“萬福圍”、“騎馬圍”、“萬沙圍”、“圈井圍”、“高埂圍”等等。即便如此,生產(chǎn)生活也仍舊困難重重,百姓苦不堪言,這才會有上面這段飽含辛酸無奈的順口溜。九百多年來,居住在這里的劉姓族裔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命運的抗爭。北頭劉姓先祖劉冕(號勉齋)世居四川瀘州,登宋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御史銜,授殿中丞,遷員外郎,簽判撫郡,退休以后落籍在崇仁縣青云鄉(xiāng)山閣里。劉冕幼子劉朝旭(1080-1145),20歲左右時游學(xué)豐城,贅于厚郭胡姓,住在北頭,成為小港北頭劉姓始祖。后來,因環(huán)境惡劣,屢有外遷支裔,但北頭一支一直頑強地堅持下來,逐漸發(fā)展為“三房六柱”。其六個分房同輩兄弟稱“劉六和”,又把家業(yè)進一步做大,到現(xiàn)在已是擁有一千多劉姓族裔的大村莊。劉姓乃是中國大姓,在新編百家姓中位列第四。劉姓始祖可以追溯到堯帝的后裔劉累,劉累生于夏朝后期,據(jù)說曾在河南偃師一帶為夏朝第十三位皇帝孔甲馴養(yǎng)龍,被孔甲賜為御龍氏。后來,由于飼養(yǎng)不善,死了一條雌龍,劉累怕孔甲治罪,偷偷地帶著家眷南逃到魯縣(今河南魯山縣)躲了起來。劉累的子孫以劉累的名字為姓氏,劉累亦因此成為劉姓得姓始祖。到秦末時楚漢相爭,項羽兵敗烏江,劉邦建立西漢帝國,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其中彭城(今江蘇徐州)為重要的一支,有“劉姓望出彭城”之說。此后,彭城劉姓枝分派衍,分徙各地,“彭城堂”成為劉姓族裔中重要的堂號之一。宋初時,南唐進士劉式(949-997)官任刑部員外郎,為人酷好讀書,藏書豐富。劉式死后,夫人陳氏將劉式遺書數(shù)千卷傳給兒子們,幾位兒子承繼書香,個個學(xué)有所成,成就一段佳話,陳氏也被尊稱為“墨莊夫人”,朱熹專作《墨莊記》以記其美,“墨莊”因此流傳至今。劉式的后代因此以“墨莊”為堂號,亦稱“墨莊劉”。北頭劉姓便是墨莊劉的后裔。不過,先輩的榮光并沒有給北頭劉姓帶來福祉,反而是艱苦的生存環(huán)境培養(yǎng)了他們頑強堅韌、樂觀豁達的性格。在劉氏宗祠前的港邊,至今仍留有兩座由麻石修建的水埠,供村民們上船登岸、浣衣取水之用。據(jù)譜載,水埠原為紅石條,到清末民國初年時,紅石條侵蝕風(fēng)化嚴重,影響村民使用。民國九年(1920),村中富紳劉昌慶先生專門采購回來耐磨經(jīng)用的麻石條,堆放在門前,準備在六十歲壽誕的時候重修水埠,作為存世紀念。不料天不假年,劉昌慶先生于56歲時患病,抱憾而逝。民國十七年(1928),劉昌慶先生長子劉懋積帶著次弟懋科、三弟懋蘇、四弟懋谷、五弟懋馨,在村中族老兄弟的協(xié)助下,終于建成水埠,完成了先父遺愿。現(xiàn)在,這兩座水埠已然失去了它曾經(jīng)的價值,但村民們每每說起此事,仍感念于心,不勝唏噓?,F(xiàn)在的村莊四圍,是一條平整的環(huán)村公路,這是村民于2008年自發(fā)捐資修建的一條水泥公路,也是北頭劉姓改變生存環(huán)境、締造美好生活的見證。村中原先有數(shù)條巷道,和其他許多村莊一樣,都是青(麻)石鋪成。炎炎盛夏,村中男女老少搖扇納涼,談天說地,巷子里總是熱鬧非凡。依巷而建的,便是那些青磚黛瓦馬頭墻的傳統(tǒng)建筑。在巷子的盡頭,有一幢建于清代晚期的老宅,院坊是具有豐城特色的紅石坊,上有“藜閣留輝”坊額,保存非常完整。進入院內(nèi),則是房子的正門,正門上方有“華陰遺緒”坊額。兩坊字跡遒勁,雕刻精美,寓意深遠。“藜閣留輝”典故來自于西漢光祿大夫劉向。西漢成帝時,劉向在天祿閣校書至深夜,燭盡燈滅之后,又在暗室中背誦經(jīng)書。忽有一位黃衣老人,手拄青藜杖叩門進來,將青藜杖頂端一吹,藜杖點燃發(fā)光照亮暗室。劉向?qū)先嗣C然起敬,施禮詢問老人尊姓大名。老人答:我乃太乙之精,聞知卯金氏(劉)之子好學(xué),特來視察,現(xiàn)贈你《洪范五行》之文。此后劉向?qū)懗晌覈鴼v史上最早的目錄學(xué)著作《別錄》,并著有《新序》、《說苑》、《列女傳》、《洪范五行傳論》等書,在中國文化史上建立起不朽偉業(yè)。劉氏后人為了紀念燃藜夜讀的傳說,鼓勵族人發(fā)奮讀書,便以“藜閣堂”作為堂號。“華陰遺緒”來源于另一位劉姓名人,這就是東漢時期的名臣劉寬。劉寬(120-185),字文饒,弘農(nóng)郡華陰縣(今陜西潼關(guān))人,漢高祖劉邦十五世孫、司徒劉崎之子。歷任大將軍掾、司徒長史、東海相、尚書令、南陽太守等職。漢靈帝時,劉寬被征為太中大夫,后轉(zhuǎn)任侍中、屯騎校尉、宗正、光祿勛。曾兩次代為太尉,后拜永樂少府,遷光祿勛。因揭發(fā)黃巾陰謀,封逯鄉(xiāng)侯,逝后追贈車騎將軍,謚號“昭烈”。劉寬人如其名,為政以寬恕為主,被稱為長者。因其為華陰人,后世以華陰特指劉寬,“華陰遺緒”即指劉寬遺留下來的功業(yè)(表率)之意。“藜閣留輝”、“華陰遺緒”傳遞的既是來自于祖上的榮耀,更是對傳世家風(fēng)的一種傳承和宣示。在先輩開創(chuàng)的這片土地上,劉姓族裔勤儉創(chuàng)業(yè),勵精圖治,把水鄉(xiāng)澤國變成幸福家園,足可丕振家聲,啟迪后人。資料來源:《劉氏族譜》、《小港鎮(zhèn)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