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所有的毒藥和一切的良藥,功效其實是一樣的,只是劑量上的不同。”萬物皆有其法則,做人做事都要講究一個“度”。一旦超過了適量的“度”,作用就會適得其反。 有度,才有分寸,有度,才有敬畏。如果做什么都是隨著心意來,不考慮他人或事物的承受度,那結果可能會想象的完全不同。水滿則溢,月圓則缺,物壯則老,當事物超過了度,就會走向反面。善良也是如此,需要有個度。毫無節(jié)制的善良,就會變得軟弱可欺。不要讓那個溫暖人一生的良藥,陰差陽錯變成致命的毒藥。人生苦短,波折無數(shù),不要因為善良給別人撐傘,淋濕了自己。有個老和尚看到一只蝎子掉在水里,于是伸手將它撈起來,結果卻被蝎子蟄了一下,但是老和尚還是把蝎子撈了上來。沒過多久,蝎子又落水了,老和尚還是伸手去把蝎子撈上來,結果又被蟄了。 如此反復幾次,蝎子掉下去,老和尚撈起來,撈幾次就被蟄幾次。路過的漁夫看到了這一幕,便問老和尚,為什么蝎子一而再地蟄他,他還要去救蝎子呢?老和尚說:“蜇人是蝎子的本性,而善良是他的本性?!?/span>這時,蝎子又掉入水里,漁夫微微一笑,撿起一根樹枝,把樹枝插在水里的蝎子旁邊,蝎子便順著樹枝爬了上來。漁夫對老和尚說:“善良沒有錯,但首先要對自己善良。”善良是持續(xù)一生的修行,但過度消耗自己的善良,其實是一種愚蠢。在對別人的行善的同時,也要保證自己不受傷害。如果你的行善會讓自己受傷害,那這個善良就大打折扣,甚至是毫無意義的。善良是人世間的瑰寶,是人性的光。但如果善良的人頻頻被辜負,總是吃虧的話,那么善良就會在被持續(xù)的打擊中逐漸減少,人世也會變得越來越冷漠。種花之人不僅是為了讓別人欣賞,也是讓自己聞著芳香。行善之人,都應該被善待,才是善良的本意。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總會需要請人幫忙的時候,也總會有幫助別人的時候。別人請你幫忙,礙于情面,有些人會硬著頭皮去做,然而沒有達到對方的要求,難免不會被感激,還可能會被抱怨。很多人之間的恩怨,便是因為幫忙所引起。從“好人有好報”,到“人善被人欺”,同樣是善良,結果卻大有不同。善良,應該被提倡,但不能無限度地去釋放善良,需要視情況而定,要懂得適可而止。這個世界,發(fā)生“升米恩、斗米仇”的故事不少,原因就是因為做好人沒有了底線,寧可自己吃虧也要幫助別人,結果是吃力不討好,惹得別人嫌棄。要知道,這個社會,人心是永遠無法得到滿足的。對人好可以,但一定要有原則和底線,超過這個底線,那就要拒絕,不然就會傷害到自己或他人。當你懂得拒絕時,別人就不會對你的善良得寸進尺,反而會感激你對他的幫助。對待他人留有一些余地,這樣才能維系永遠不會滿足的人心。善良是美德,但是沒有尺度的善良,卻是一場災難。當善良毫無原則橫行于世,那么它就會造就永遠得不到滿足的人心成為惡,因此制造無數(shù)惡人。 天性善良,誰都沒錯,可別讓善良,成了別人欺負你的工具。下雨天,別人沒傘,你可以借給他,但不要自己不打傘沖進雨里淋濕自己。這樣別人不一定是感激你,反而會覺得你愚蠢,旁觀者更是當耍猴看。你可以替別人撐傘,但也要讓自己在傘底下。不管是淋濕他人,還是淋濕自己,都不是好事,或許不能兩全,但是不要因為幫助別人而去傷害自己。凡事需要忍讓,但忍無可忍便無需再忍。人們常說“吃虧就是占便宜”,但這個吃虧也是在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當你總是對別人有請必應,別人就會把你看得廉價。當你懂得拒絕,別人才不會隨意的使喚你,你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 別人對待你的態(tài)度,往往不是根據(jù)你的友善程度來決定,而是根據(jù)你的實力強弱來決定。你有價值,你的付出別人就會重視,你堅硬無比,世界才會對你溫柔以待。你軟弱可欺,就沒有人會把你當回事。善良沒有錯,但一定有帶有鋒芒。玫瑰艷麗,是它的實力,人們都很喜歡,但都不會隨意采摘,因為它帶刺。做人也是如此,可以善良,但要有實力,更要有底線和尺度,這樣你才會被尊重,你的善良才不會被踐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