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馱菩薩,又稱韋馱天,原是印度婆羅門教的天神,后來歸化為佛教的護(hù)法天神。在漢傳佛教寺廟中,韋馱菩薩都是立于天王殿彌勒佛的背后,身披鎧甲,手持金剛杵,威風(fēng)凜凜。面對大雄寶殿,兩眼注視著大雄寶殿前面的靈塔,守護(hù)塔內(nèi)的佛骨與舍利子,以防邪魔前來偷盜。同時也在保護(hù)寺內(nèi)的出家人,以護(hù)持佛法。 1、十八世紀(jì) 漆金木雕 韋馱菩薩像 18-19世紀(jì)木雕漆金 像高 69.8 cm 歐洲私人收藏 2、明代 銅韋馱菩薩像 明代銅像尺寸:180 x 90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文/ 胡國強(qiáng) 3、(清)漆金木雕 韋馱菩薩立像 清代 漆金木雕 像高50.9 cm 美國加州私家典藏 4、十八世紀(jì) 韋馱菩薩立像 十八世紀(jì)青銅鑄造 尺寸:35.1 x 15 x 10.3 cm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國家美術(shù)館收藏 5、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笈多雕塑藝術(shù)中的韋馱菩薩 5-6世紀(jì) 印度笈多雕塑藝術(shù) 石雕 尺寸:21.5 x 9.6 x 4.3 cm 牛津大學(xué)-阿什莫林博物館收藏 6、明代大型鉛釉陶瓷:韋馱菩薩立像 1548年 十六世紀(jì)明代 河北馬山村福昌寺專用大型鉛釉陶瓷磚 尺寸:73 x 27.5 x 20.5 cm 英國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收藏 7、十七世紀(jì)明末 鎏金灰泥塑彩繪:護(hù)法韋馱菩薩立像 十七世紀(jì) 明末 鎏金灰泥塑 私家典藏 8、明代宮廷造像 木雕漆金:韋馱菩薩立像 明代宮廷造像 木雕漆金 高120厘米 9、十七世紀(jì) 明代漆金木雕彩繪 韋馱菩薩立像 十七世紀(jì) 明代漆金木雕 彩繪 海外私家收藏 10、清十八世紀(jì) 瓷胎爐鈞褐釉金彩韋馱菩薩立像 十八至十九世紀(jì) 清代瓷胎爐鈞褐釉 金彩 像高:32.2 cm 海外私家收藏 11、海外館藏明代銅鍍金 護(hù)法韋馱尊天菩薩像 明代 銅鍍金彩繪 像高51cm 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 12、私家收藏清末皂石雕刻:韋馱菩薩立像 清末 皂石雕刻 像高44.4 cm 13、十七世紀(jì)明代:韋馱菩薩坐像 十七世紀(jì)初 明代黃銅鍍金 尺寸:32.4 x 22.2 x 12.7 cm 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 14、明代青銅雕塑:英俊少年韋馱菩薩立像 明代青銅雕塑 尺寸:95 x 43.8 x 33 cm 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收藏 15、香港私家收藏明萬歷彩繪木雕:韋馱天護(hù)法神大立像 明萬歷 彩繪木雕 像高170 cm 16、近代象牙雕刻:佛教護(hù)法神韋馱菩薩立像 近代象牙雕刻 彩繪 像高 54.5 cm 17、十七世紀(jì)明末清初青銅雕像:韋馱菩薩立像 十七世紀(jì) 明末清初青銅雕像 涂漆 像高 36.2 cm 18、明代琺華瓷雕:韋馱菩薩立像 明代琺華瓷雕 綠松石 像高 48 cm 19、1626年明代陶塑:韋馱菩薩立像 1626年 明代陶塑 尺寸:80 x 26 x 16 cm 大英博物館收藏 20、明代木雕彩繪 護(hù)法韋馱菩薩像 明代木雕 彩繪 護(hù)法韋馱菩薩像 尺寸:30.5 x 12.7 x 10.2 cm 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 21、十七世紀(jì) 明晚期局部鎏金:韋馱菩薩立像 十七世紀(jì) 明代 局部銅鎏金 像高42.5 cm 22、十七世紀(jì)明代末期 銅鎏金韋馱菩薩立像 十七世紀(jì) 明代末期銅鎏金雕像 23、明代銅鎏金:韋馱菩薩立像 24、八世紀(jì) 印度查謨和喀什米爾雕像 護(hù)法韋馱尊天菩薩像 8-9世紀(jì) 印度查謨和喀什米爾地區(qū)雕像 尺寸:16.51 x 7.62 x 2.85 cm 美國洛杉磯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 25、1575年 日本桃山時代青銅雕塑 韋馱菩薩立像 1575年 日本桃山時代青銅雕塑 像高19 1/2 in 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 26、十七世紀(jì)明代鍍金木雕 韋馱菩薩立像 十七世紀(jì) 明代鍍金木雕 像高:133 cm 27、十六世紀(jì)明代青銅像 韋馱菩薩立像 十六世紀(jì) 明代青銅像 像高57.1 cm 28、1652年 大清順治時期 佛教護(hù)法神 韋馱菩薩圣像 1652年 清代順治時期 絹本設(shè)色 尺寸:121.3 x 65.4 cm 29、十七世紀(jì) 清代絹本設(shè)色 佛教護(hù)法神 韋馱菩薩圣像 17-18世紀(jì) 絹本設(shè)色 尺寸:208 × 109 cm 30、清代繪畫 韋馱菩薩像 清代佛教繪畫 絹本設(shè)色 尺寸:142.5 x 74.5 cm 整體尺寸:150.4 x 82 cm 美國費城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 禪林網(wǎng) 公眾平臺聲明 以上內(nèi)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zhuǎn)發(fā)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注明來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請聯(lián)系本平臺及時增補(bǔ)。重編錄用者請注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犯著作權(quán)及版權(quá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