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重新讀《論語》,再次讀到了“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在千年以前就教導我們說,要時時溫習學過的知識,從中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 結合生活中的點滴,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前段時間在給哥哥做古詩背誦計劃的時候,就已經深刻領悟到時不時地間隔不同時間反復誦讀的威力,從科學角度去理解,最為大眾認可的是艾賓浩斯的“記憶曲線”理論,這個概念是現代人們從結果去反推,通過實驗驗證得出的結論。 在2500多年前我們的先賢,就已經告訴過我們要“溫故”,要經常去學習學過的知識。 然而作為后來者的我們,作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我們,雖然對這句話耳熟能詳,但真正能踐行的又有幾多呢,我相信已經真正踐行這些先賢哲人流傳下來的方法的人們,肯定已經享受到這些實踐帶來的巨大的收獲。 回望歷史的長河,這樣的經典詞語句有很多,有些我們記得很牢固,有些我們也有深刻的體會,但更多的我想可能還是停留在記憶當中,更多的結果是“這是一句話,而不是一個真真切切的實踐的事情”。 由此,我覺得確實很有必要去重讀經典,去重新發(fā)掘那些藏在經典當中的為人處事,教學辦法,以及更深的東西。 歷史里面埋藏了很多很多的寶藏,等待著后人們去發(fā)掘。 當我們小的時候,缺乏指點的我們可能從來也不知道這些話它飽含這么深的意義,當然在孩子小的時候也沒有必要去知道一句話當中能蘊含這么深的內涵,只需要記住就可以了。 之后,等慢慢長大,經歷慢慢多了,體會到的事情多了,經歷的事情更多了,他就能重新翻找出記憶中的這些話語,重新去尋找里面包含的力量,這樣的感覺真的挺好的。 當然。所有的所有都有一個前提。就是你要知道它,然后你要知道它是什么,換句話說就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要把這些經典東西灌輸到他的腦海里,不要因為孩子一時的拒絕而退卻,也不要因為孩子一時的抗拒而放棄。 當孩子記的東西多了之后,所有的知識形成連接,那么我相信孩子自己的世界觀會越來越完整,他對世界的看法也會自成一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