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據可查,隸書是秦朝的一個叫程邈的人創(chuàng)造的,被后世稱為隸書始祖。蔡邕稱其" 刪古立隸文"。唐代張懷瓘《書斷》稱:"傳邈善大篆,初為縣之獄吏,得罪始皇,系云陽獄中,覃思十年,損益大小篆方圓筆法,成隸書三千字,始皇稱善,釋其罪而用為御史,以其便于官獄隸人佐書,故名曰'隸'。" 程邈因冒犯秦始皇而不幸遭難,被投入云陽監(jiān)獄,在長達十年的監(jiān)禁中,他冥思苦想一種新 書體。最后,他終于創(chuàng)造了近三千個新體字,我們現在稱之為隸書。由于這種書體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他被獲釋并在政府中擔任要職。他的書體作為一種官方的書體被廣為采用,因為它比胥吏們感到書寫不便的篆書要方便得多。起先,隸書只用作速記,僅為胥吏和官員使用。實際上“隸”漢語的意思是“文書”,這種書體有時也稱作“胥吏書體”。它也稱之為“佐書”,“佐”的意思是 “幫助”——有助于書寫得快捷。后來, 皇帝的詔書、官方的文告以及典禮儀式所用的器皿上的銘文相繼使用隸書。雖然沒有可靠的記載來證實最初的隸書的外觀是否秀麗,或者僅僅只有實用價值,但是很明顯,后來發(fā)展隸書的書法家,都把文字的秀麗而不是把書寫的方便作為鑒賞的標準。 秦墓出土竹簡 到了漢朝時期,隸書成了一種標準書體,并極可能比其他書體更為廣泛地使用。各種石碑和公文都用它來書寫。遺憾的是漢朝大部分書稿并沒有署名,因此,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那些隸書作品出自誰手了。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對隸書本身的鑒賞,字體雄渾瀟灑,筆路富于變化,把小篆圓轉彎曲的筆畫變成方折,有棱角,而端正。 《肥致碑》堪稱漢代第一隸書精品
漢朝后期,書法藝術突飛猛進,毫無疑問,這得益于書寫工具的發(fā)展。書法家能夠自由地發(fā)揮他們的才能,筆路變化無窮,筆鋒或穩(wěn)或急,或重或輕,或干或濕,或方或圓,運用自如。其書寫之方便對于用慣了不易轉動的刀子在青銅和石頭上刻字的早期書法家來說,簡直難以置信。自此以后,書法作為一種獨立存在的藝術形式發(fā)展到了驚人的程度。 蔡邕是漢代最為優(yōu)秀的書法家,他擅長八分,其隸書造詣極深。《熹平石經》傳為蔡邕書,此石書法字體嚴整勻稱,寬嚴得體,然其法度森嚴,中規(guī)入矩,是漢代標準書法,在清中葉之前,此風格一直被奉為習隸之不二法門。現如今書法技巧已經得到高度發(fā)展,使得書法作為一種表達方式早已和繪畫藝術并駕齊驅。 蔡邕《熹平石經》 林散之隸書書法《臨乙瑛碑》 何紹基隸書《何子貞臨漢碑真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