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落簡介 上宅村,林茂嶺秀,村前一馬平川,良田數(shù)百畝,村后數(shù)嶺相連,林木郁郁蔥蔥,好似幾個巨大的綠饅頭擺在房屋后面,令人稱奇。它位于秧塘村委駐地北面(機場路與桂柳高速路之間),東與花堽村委陸家村相鄰,西與大雄村接壤,南與蘭田村委洋田村交界,北與獨峰村委大橋村相連。距鎮(zhèn)政府駐地7公里,距臨桂區(qū)政府駐地8公里。 全村有水田560畝,旱地350畝,林地500畝。全村45戶216人。對內(nèi)使用秧塘土話,對外使用西南官話,漢族。有大學本科生8人,研究生1人。 二、村名起源 據(jù)族譜記載,大約在明朝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始祖從渡頭下宅村遷入,為紀念故土,取名上宅村,一直沿用至今。村口有楹聯(lián): 上有靜璋開壟畝, 宅興子孫百丈樓。 三、立村溯源 (一)、四方井 村北頭有一片濕地,約50余畝濕地里冒出來的水,常年灌溉下方幾百畝水田。濕地之畔,一口四方井靜靜地躺在那里,井口長寬約六尺余,深五尺,井壁由數(shù)十塊青條石壘成,井沿四塊巨型條石鋪就,井水清澈見底,冬暖夏涼,是村民世代取水飲用之處。井邊常年懸掛著一竹筒。供人口取水解渴。四方井還有個風俗故事,誰家娶了新娘子,次日清早新娘必定來井前汲水,將一擔水滿滿地挑回家去,由此贏來家人一片夸獎喝彩。 這口井歷經(jīng)數(shù)百年而生生不息,修西二環(huán)路被泥土掩埋了去 (二)、百年紅楓 稱它是上宅地標不為過,村廟門前池塘邊現(xiàn)存一株楓樹,高二十余米,冬季樹葉退去,樹頂露出來一、兩個大鳥巢,時不時有鳥落鳥飛;春夏來臨,枝葉繁茂,遮去了半個池塘,村民及過路人常于樹下歇腳乘涼;秋天來臨,滿樹紅葉,遠處望之猶如一把張開的巨型紅傘,很是好看!據(jù)老前輩說,樹不知何年何人種下,他們還穿開襠褲樹就這般大了。幾年前有搞綠化的人員前來測量,說是古樹,百年紅楓。不久前這樹根給燒出個洞,也不知道是被雷擊還是火燭,它如今淹淹一息,僅剩下幾枝樹杈長著葉子,其余的變得光禿禿了。 (三)、土廟 廟在農(nóng)村是常見的。我上宅的紅楓西頭嶺下立著座廟,廟雖簡陋,但凡紅、白事,清明掃墓上墳歸來,村民一定上前焚香掛紙,燃放鞭炮,借以叩求吉祥。很久以前,有件奇事發(fā)生于此,說的是抗日戰(zhàn)爭桂林淪陷,村里來了一隊日本兵,當時一位村民被鬼子追趕至此,他逃進廟里躲藏,已無逃路,眼看日本鬼子就要追進來,只見一道金光,墻邊站著一位長須老人,說聲跟我來,轉(zhuǎn)眼間那位村民就隨他消失了。日本兵撲了空,嘰嘰歪歪罵了一通走人。傳說是土地公公顯靈,救了村民。后來才知道,是一堆禾草掩蓋著一道裂縫,那位村民急中生智智,瘦小的身子便鉆過了裂縫,逃上廟后那茂密的樹林里,神不知鬼不覺,檢回了一條命。 (四)、社公 社公,也是村民的傳統(tǒng)信仰,它原來地處村莊通往上邊嶺(今記委和桂中所在處)的半路上,為給西二環(huán)路讓道,隆重地將它遷移至嶺麓廟的后頭,也是村民紅白大事及清明祭祀必去之處,當初是在田邊一個土包上,如今地方寬闊,人們掛紙焚香燃放鞭炮更熱烈了。 (五)、簸箕飯團圓 這是祖輩傳下來的的習俗。大年初一這天是不興動刀的,進食之物一定在之前準備好,將食物、年貨一并擺進一個巨大的竹制簸箕里,一家人沿簸箕環(huán)繞坐下,享用新年第一天美食,村民把這天進餐叫簸箕板團圓。 這天團圓,還有一個規(guī)定,誰也不可外出會客,不許串門拜年,路上相遇,雙方互施禮恭喜,作個揖既可。 四、姓氏來源 全村都是姓李,但不是同宗同源。人口較多的是表璋表靜公之后裔,今族譜記載,公元1518年前后,始祖由渡頭下宅遷移過來,從表字輩算起,延續(xù)21代了,逾五百余年,族輩如下: 表曉經(jīng)文 金廷思明 |
|
來自: 新用戶1641391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