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象莫大于日月,追蹤在太陽的歷史就是半部古代天文發(fā)展史,很多歷法都是按太陽規(guī)律來推出。 古代,天文歷法是國家大事,是王朝更替的象征。觀察特定的星象,不僅朝廷有專門的星官,而且古代觀天象者一輩子的事,甚至是該家族幾代人的事,或者是一個部落幾百年的事。 比如,在商朝,心宿二非常明亮,商人認為這顆星是自己的分野,稱之為“大火”,就設(shè)了“火正”這個星官,專門觀察大火星的出沒和變化,據(jù)說這個火正官在顓頊帝時就有。 北齊的張子信,在一個海島孤零零用圭表連續(xù)觀測了三十年,才發(fā)現(xiàn)太陽運動的不均勻現(xiàn)象,最后只得出一句:“日行在春分后則遲,秋分后則速”,簡單的一句卻是當時最大的天文發(fā)現(xiàn)。 東晉的虞喜,每晚都站在寧波的觀星樓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最后發(fā)現(xiàn)冬至日每50年西退一度,當然這只是距星度,從而發(fā)現(xiàn)了歲差現(xiàn)象。 元代的郭守敬,用連續(xù)二十年冬至日影觀測,以插入法平均分析得出精確的回歸年長度。 同時,朝廷也會組織大型天文觀測活動,比如郭守敬就曾經(jīng)組織了17隊人馬,在當時全國27個地方同時測夏至日當天的日影。 測日影的主要工具就是圭表,圭表其實表與圭兩個東西的結(jié)合,表是直立在地面上的桿子,圭相當于平放在地面上的尺子。最原始圭表就是立竿見影。 圭表是一個簡單實用的工具,其功能用好了其實非常強大,第一,圭表可以確定方向,第二圭表可以確定節(jié)氣,第三,利用圭表來測量地域。 好了,下面就利用三個人的質(zhì)疑來講解圭表的應(yīng)用原理。 第一個質(zhì)疑是一個叫鷹熊萌寵的,他說:“史書上記載,歷朝歷代測的日影長度都是一樣的”。我叫他列出史書來看看,他反問我說他沒有這個義務(wù),不告訴我。果然無知的人都狂。 好了,大家看下面的圭表,這是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圭表,也就一兩尺長。有四個圖案來對應(yīng)二分二至。 另外一個在江蘇出土的東漢時期的圭表就更小了,只有八寸長,可以隨身攜帶了。 我們再來看一個高大上的,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做了一個觀星臺,整個觀星臺就是一架圭表,而且是一架比較精確的圭表,這個圭表高四丈,象一棟小樓了,地面的圭像是筑一個堤。后人稱之為“量天尺”。 看了北京、河南和這幾個工具后,還會說出如此低級的問題嗎?況且歷朝歷代一尺的長度都不是統(tǒng)一的,從十多厘米到三十多厘米不等,這樣的知識背景他肯定是沒有的。 第二個質(zhì)疑的是自封為古代天文學家,自詡為中華觀星第一人的廣百宋齋,他在文章中說,用圭表怎么可能測出太陽回歸年的長度? 元代的郭守敬就利用剛才說的量天尺(看下圖),利用二十年冬至日影的長度的數(shù)據(jù),不斷用內(nèi)插法計算分析出冬至之間一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5日,小數(shù)點后四位,這個精度相當高了,相當于一年就差26秒。 現(xiàn)在世界通用的格里歷,太陽回歸年就是這個數(shù)字,而郭守敬的數(shù)據(jù)比西方整整早了三百多年,郭守敬有幾個天文成就,放在現(xiàn)在肯定是要得諾貝爾獎的。 而這個自封為古代天文學家的廣百,連中國古代最大的天文成就都不知道,是無知還是騙子? 這個人利用胡說八道的東西來否定中華文明的源頭,說華夏文明來源于西方,這種歷史虛無主義者是不是收了西方什么好處?平臺應(yīng)該封掉這樣的賬號。 其實南北朝的祖沖之就利用冬至日前后兩天的日影,把回歸年算到了365.25的精度,當然元代郭守敬改進了圭表,他在表的橫梁上裝了一個銅片叫景符,景符透影其實就是小孔成像的原理,太陽轉(zhuǎn)到橫梁中間時,打開景符的小孔,調(diào)整對日角度,太陽光透過小孔直射到地面的圭上,這樣就去掉了太陽造成的虛影,精確度更高了。 小孔成像觀日食 第三個質(zhì)疑的人是叫虎哥向往的,他說我文章沒寫明白,并質(zhì)問:你測日影是什么位置?是什么時間?地上的投影線是每天固定時間影長實測位置的連線?說我的東西經(jīng)不起細想。 問出這個問題,說明他不懂圭表測日影的基本方法,不懂周日視運動和周年視運動的區(qū)別,不懂二十四節(jié)氣的平氣,同時還缺少點智慧。 周日視運動,太陽東升西落,剛起剛落時從理論上講,影子端點是無限長,這怎么測? 白天,太陽在南方天空進行弧線行進運動,相對的,影子端點也在地面由西向東劃弧,影子的角度、方位、長度不斷在變化,這怎么測? 但我們應(yīng)該知道,太陽到達南中天的時候,正午太陽高掛正中,對應(yīng)的影子最短,這就是一天之內(nèi)太陽運動的特征點了,只有抓住這個點。 那么你可能又會問了,這個時點是不是要看鐘表?到了十二點就去測日影?況且古代也沒有精確的鐘表啊,其實正午并不是中午十二點,他完全說錯了,太陽到達南中天有的時候是下午近兩點呢。 我為什么說他缺乏基本知識和智慧呢?大家都像他一樣犯了一個非常大的思維誤區(qū),以為當天影子最短是用時間來確定的,不是!其實是用方位來確定的。 太陽到達南中天,這時形成的影子就是子午線,這個我在前面的文章講過,這時,太陽在南方的正上方,而影子是實實在在指向了正北方。 所以測日影的圭表要事先裝在南北子午線上來長期連續(xù)觀測。別告訴我你找不到北,晚上北極星的方向就是正北方向,而春分和秋分日,太陽是從正東升起,在正西落下,升起時圭表的影子指向西,太陽西落時指向東,這是圭表測方向的原理。 因為圭表裝在子午方向上,所以只要白天影子落在地面的圭上時,說明太陽到了南中天,影子指向北方,這時讀影子的長度就行了,如果影子偏離移開了,自然不用讀了。 所以,在你想破腦袋想不通的道理,古人用簡單的方法就解決了,所以多學點知識,少點牛批哄哄。 再說太極圖,這個太極圖當然不是影子在地上畫出來的??!真正道家才有陰陽太極的說法,太極圖也是北宋的時候陳摶傳出來的。 那么一年的日影規(guī)律是不是太極呢?當然是啊。那么用二十四節(jié)氣能不能畫出太極呢?當然可以啊。 我前面的文章說了在秦朝以前,只是對二分二至是清晰觀測和認識,在元朝郭守敬能精確測定二十四節(jié)氣前,古人都是平氣法。 所謂平氣法,就是15天就是一個節(jié)氣啊,過了冬至,人們數(shù)九,夏天有三伏,按天干地支排十五天就是下一個節(jié)氣啊。 到了這個節(jié)氣,你就正午去測日影,日影長度就在圭表上南北來回走啊,后來的圭表就直接刻上刻度了,影子到了哪個刻度就對應(yīng)交節(jié),這就是測二十四節(jié)氣的道理。 以前用的是周天公度,就是把一個圓分成24等分,在節(jié)氣線上標上當天的日影長度,計算把它們一連,消去一些多余的東西,不就成了太極圖? 文章中引用這個太極圖,就是告訴大家,日地相對運動,黃道運動規(guī)律是符合太極原理的。 其實還可以用圭表來同時測南北兩地之間的大概距離,數(shù)學好的人應(yīng)該知道這個原理,限于篇幅,就不展開講了。 |
|
來自: 新用戶5268d3Ub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