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73) 這一條用假賓定主的手法,總結(jié)五苓散證與茯苓甘草湯證的區(qū)別要點(diǎn)。 “傷寒,汗出而渴,五苓散主之”,是總結(jié)前兩條,略言傷寒發(fā)汗表不解,水蓄膀胱而小便不利、口渴,用五苓散治療。不能斷章看此條的五苓散證,在此是用于與茯苓甘草湯證作對比,也就是要區(qū)別兩方證的關(guān)鍵癥——渴。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渴者,五苓散主之。其他諸如五苓散證的小便不利、表未解的微熱、茯苓甘草湯證的心下悸等癥,沒有可比性或不是鑒別要點(diǎn),條文中就未提及。五苓散證的小便不利、微熱,前兩條已述及,根據(jù)355條,茯苓甘草湯證有厥而心下悸,所以此證應(yīng)有心下悸?!秱摗肥且徊客暾鳎昂笥嘘P(guān)聯(lián),學(xué)習(xí)時(shí)都要互參。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桂枝(去皮)二,甘草(炙)一兩,生姜(切)三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本方茯苓淡滲利水,桂枝通陽化氣,生姜溫胃散水,甘草和中。可治中焦水停,口不渴而心下悸證。與五苓散對照,五苓散是治下焦蓄水,氣化不行的口渴、小便不利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