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道 朋友來訪,茶敘閑聊,說起他不久前去湖南省博物館的游覽見聞,對出土自馬王堆的甲乙兩卷《老子》帛書頗為感慨,但也只是覺得瞅著稀罕,實際上與現(xiàn)在常見的《道德經(jīng)》相比,也只是“道”與“德”的順序不一樣,專業(yè)人士摳摳字眼,多了幾個考據(jù)比照的版本而已,更多的意義是在沒有。 我倒是很羨慕他的此行,多年前,我到湖南,參觀馬王堆文物是既定的日程安排,但是,到了之后才知道,我們停留長沙的時間,正趕上博物館閉館,感覺很遺憾,失之交臂,卻也特意注意并考證了相關(guān)的文物,帛書《老子》給予我的認知是顛覆性的,很震撼。 有學(xué)者研究認為,過去傳世的《道德經(jīng)》,包括敦煌寫本、道觀碑以及歷代傳承的排印版,共450余種;也有學(xué)者認為總計356種;各版本的分章也有72、68、81之差別,然都以“道經(jīng)”為前,“德經(jīng)”為后。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老子乙本》避邦字諱,不避漢惠帝劉盈、文帝劉恒諱,字體與同墓所出文帝三年紀年的《五行占》很相似,抄寫年代可能在文帝時期,即公元前179年至169年間;帛書《老子甲本》不避漢高帝劉邦、高后呂雉諱,字體接近秦篆,抄寫年代可能在高帝時期,即公元前206年至195年間。甲乙《老子》帛書與今本區(qū)別較大的是:均以《德經(jīng)》在前,《道經(jīng)》在后,且沒有分章。甲乙兩個版本比傳世的古老。當然了,還有比這兩個版本更古老的,1993年湖北荊門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成書年代至少在戰(zhàn)國中前期,被認為最接近源頭。凡簡71枚,順序暫難稽考,整理者按照簡的形制、長短,分編為甲、乙、丙三組,各組單獨成篇,總字數(shù)為今本《老子》的1/3左右。2009年1月,北大收藏了從海外搶救回歸的一批竹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獻當首推《老子》,共有220余枚竹簡,近5300字,是繼馬王堆帛書本、郭店楚簡本之后,出土的第三個《老子》古本,也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漢代古本,上經(jīng)為《德經(jīng)》,下經(jīng)為《道經(jīng)》。今人將此稱之為《德道經(jīng)》,以區(qū)別傳世本。 各個版本的具體差異等細節(jié),自古考證、爭議都很熱鬧,我更加關(guān)注“道”與“德”的上下或者說先后順序,是先“道”后“德”,還是先“德”后“道”?這不是個小問題,就如同是先解放思想還是先實事求是?不建立在實事求是為基礎(chǔ)的解放思想,只能是空中建樓閣;不解放思想的實事求是,則很容易抱殘守缺,固步自封。兩者可以是同步的,但是,顯而易見,實事求是應(yīng)該是先了那么半步,具體到實際,就是先搞好調(diào)查研究,“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如此先后順序以及循環(huán)往復(fù)過程,對人生、事業(yè)及社會文化至關(guān)重要! 《道德經(jīng)》之上卷“道經(jīng)”,以“道”與“名”為貫穿全卷脈絡(luò)的關(guān)鍵詞;下卷“德經(jīng)”卻是以第38章“上德不德”為開篇?!墩撜Z·述而》有語“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有志于走此道,能不能走,在于有沒有此道所要求的德性。這是先明確有其道,而后對德提出要求。反之呢?就是具備了什么樣的德性,就可以走什么樣的道路,或者說具備了走什么樣道路的條件。前者先“道”后“德”,道為主,德為次;后者,則先“德”后“道”,德為先,道為次。順序不同,方向改變,人之行止迥異。反映到社會,則是民族文化、社會風(fēng)氣截然不同。先“道”后“德”,重“道”而缺“德”,甚至以假亂真、以次充好,不尊重真實情況,跟風(fēng)站隊,惟上是從;“德”遷就于道,華而不實,無中生有,好虛名、裝君子良善,唯利是圖,虛偽至極,甚至沒有真正的道德追求和信仰!猶如干的都是坑蒙拐騙、街頭無賴之類的事兒,卻厚顏無恥地著說自己走的是圣賢之道,實在有辱人類的智商。 《德道經(jīng)》從“德”入手,以德明道,淳德歸道,全德復(fù)道。“道”與“德”邏輯起點順序的顛倒,實際上就把老子的本意弄顛倒了,甚至與其本意大相徑庭,“德”的主導(dǎo)性逐漸喪失?!独献印分猓暗隆笔腔A(chǔ),“道”是德的升華?!暗隆笔恰暗馈痹趥惓nI(lǐng)域的發(fā)展與表現(xiàn),沒有德的基礎(chǔ),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行道”。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自然無為,最后歸于道。孔子之德在老子看來是屬于“下德”范疇,是屬于人為規(guī)范的領(lǐng)域。 可以說,《道德經(jīng)》是先給你道路,德性是不是跟得上,就不好說了,名不副實,自然就有了假冒偽劣,就有了虛偽,有了虛偽撐起來的牌坊?!兜碌澜?jīng)》則是先討論你的德性,德性到了,便也就得了道,得到了你的德性所對應(yīng)的道路及道路段位,實至名歸。兩者邏輯起點不同,結(jié)果必然迥異。 2.何時出現(xiàn)的順序顛倒? “德”與“道”之順序,對人的思維習(xí)性和修養(yǎng)熏陶,以及社會文化的形成,徐徐圖之,潛移默化。古人難道不曉得其中的利弊? “道者,路也”?!暗抡?,德也”,從周代起,“德”字演義為不僅要外得于義理,還要內(nèi)得于己?!豆茏印氛f:“君之在國都也,若心之在身體也,道德定于上,則百姓化于下矣。”《荀子》說:“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xué)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贝藭r,“道德”一詞已經(jīng)可以如此連用。但是,對于“道”與“德”的相互關(guān)系,尤其是全面闡述兩者關(guān)系的邏輯起點,并不見于世。 目前所知,比較早對《老子》進行系統(tǒng)研究和闡發(fā)的人,應(yīng)該是韓非。韓非是戰(zhàn)國末期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也是秦統(tǒng)一六國、形成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專制的中央集權(quán)制國家的主要理論貢獻者。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在他的著作中,《奸劫弒臣》鮮明地反對儒家思想,倡導(dǎo)法家思想治國之道;《顯學(xué)》批判儒家與墨家,闡揚法治;《五蠹》將儒家學(xué)者列為危損整體的五種蛀蟲之一。秦始皇見其《孤憤》《五蠹》之書,感嘆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而韓非在《解老》和《喻老》中所述的《老子》,其內(nèi)容的排列順序便是《德經(jīng)》在前,《道經(jīng)》在后。這一方面說明《老子》更原始版本的本來面目,另一方面,也從一個側(cè)面在詮釋《德道經(jīng)》與韓非的思想及思維的關(guān)系。 《德道經(jīng)》是在什么時候變成《道德經(jīng)》的呢? 《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子修道德,其學(xué)以自隱無名為務(wù)……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又云申子、韓子之學(xué)“皆原于道德之意”。雖未有著作之名稱,卻有“道德”的思想論述。司馬遷是在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撰著《史記》(《太史公書》),前后歷時十四年。其時正處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大影響之下。司馬遷本人也是以儒家道統(tǒng)自居,以繼承孔子思想為己任。 明代焦竑認為:“《老子》之稱經(jīng),自漢景帝始”。當代有學(xué)人(譚寶剛)則進一步研究認為:“《老子》書名演變?yōu)椤兜赖陆?jīng)》更遲至班固之后,萌發(fā)于漢末三國的邊韶、葛玄,形成于魏晉之際的王弼、皇甫謐?!?/p> 諸說紛紜,卻已可以確定,世傳之《道德經(jīng)》,大致起于漢代“獨尊儒術(shù)”之后,其后久盛不衰,乃至到了唐太宗時被翻譯為梵文,唐高宗時又被尊稱為《上經(jīng)》,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jīng)為《道德真經(jīng)》。 3.無心還是有意? 將《德道經(jīng)》變身為《道德經(jīng)》,是人為有意的顛倒。 傳世兩千多年的著作,限于客觀的歷史環(huán)境,出現(xiàn)誤抄誤傳是不可避免的,關(guān)鍵在于有心還是無意。 近些年來,諸多學(xué)者以馬王堆帛書《老子》與傳世本《道德經(jīng)》對照,發(fā)現(xiàn)后者對前者的篡改多達700多處,導(dǎo)致原文350多句中有160多句發(fā)生了重大改變,這些變化,除了那些為了避諱皇帝名諱而出現(xiàn)的百處變異文字,還有明確的刪節(jié)和贅加、似乎不理解原本意思的改變、明顯讓原文符合自己需要的顛倒章句、明顯追求簡約而做的文字改變,特別是意圖明確的反向用字,暴露出更為明確的丟《老子》原本的加工改造痕跡,有的學(xué)者甚至認為,經(jīng)過改造加工后的《道德經(jīng)》,殘存的原著思想智慧,已經(jīng)鳳毛麟角,完全相悖的字句和思想改造,甚至是具有惡意的銷毀。譬如: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备淖?yōu)椤暗揽傻溃浅5馈?;“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后之相隨,恒也?!备淖?yōu)椤肮视袩o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敝T如此類,不一而足。 何以見得是儒家篡改? 最為明顯的,秦漢之時,儒家與法家的重大分歧在于“法古”還是“法今”,儒家“法古”,常說“三代之治”,孔子說“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独献印吩尽皥?zhí)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北桓淖?yōu)椤皥?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薄敖瘛薄肮拧币蛔植顒e,不僅完全悖離了老子的本意,而且成了老子支持“法古”,助推儒家思想。如此霸道的肆意篡改,完全是對思想的褻瀆和毀滅。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儒道分野并不明顯,經(jīng)常會相互穿插,融合為一。包括孔子在內(nèi),自古儒家不斷從道家思想汲取營養(yǎng),荀子的思想體系,以天道言人事,明顯有《老子》的痕跡。即使是獨尊儒術(shù)的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中,也有“為人主者,以'無為’為道,以不私為寶……”。唐代對《道德經(jīng)》的推崇更是無以復(fù)加,也曾出現(xiàn)過關(guān)于《老子》版本的爭論;宋代把《老子》列為大學(xué)以及各地方學(xué)校的課本,并在大學(xué)、辟雍各設(shè)兩名博士,專門講授《老子》。如此重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用儒家思想不斷改造《道德經(jīng)》的過程,以儒家典籍積極顯名入仕,用《老子》思想解決煩惱出世,或者內(nèi)用道家,外用儒家,達成最終理想,時常會體現(xiàn)在各個時代的儒者的不同階段。譬如,蘇轍的《道德真經(jīng)注》以道學(xué)為綱,儒學(xué)為目,調(diào)和儒道主張;司馬光則以儒家的綱常名教來界定老子之道的界限,認為“道者涵仁義以為體”,進而指出:“圣人得道,必制而用之,不能無言?!蓖醢彩f:“道之在我者,德也。”王安石的兒子王雱則在父親的基礎(chǔ)上,把“德”“道”“性”聯(lián)系起來,在儒道融通上更近了一步。他說:“德者,得也。物生乎道而各得于道,故謂之性。得其性而不失,則德之全也。” 4.順序顛倒是虛偽之根? 人能弘道而不是道弘人。人弘道在于人之德,而不在于道本身。就如同,人先有救國圖強的道德追求,然后開始有尋覓救國圖強道路之實踐,踏上救國圖強之道路,而后不斷修正強化道德適配狀態(tài),推動行進道路的速度和長度。德不配道,其道必偽。非其道之德,無以正道。 不要拉大旗扯虎皮說自己走的是什么道,看其德知其道,硬要將兩者扯上關(guān)系,要么里面有陰謀,要么就是虛偽。故,古人有“名實之辯”,是“按實定名”,還是“循名責(zé)實”?墨子“取實予名”“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鬃诱f:“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在《周易·系辭下》,孔子說:“德不配位,必有災(zāi)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碑斎?,孔子還有“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xué)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钡鹊鹊恼撌?,既有“德”與“道”是不是名實相符,也有對道德的要求和體現(xiàn)。方向不對,順序顛倒,再多要求和努力都是白費。 儒家思想文化經(jīng)常被詬病的,就是“虛偽”!人格上慣于偽裝,表里不一,沽名釣譽。本質(zhì)上就是“德”與“道”的脫節(jié),小人之德而號稱君子之道,小人之儒卻裝得像君子儒。雖不能說,這種現(xiàn)象或者說文化的形成與《道德經(jīng)》有必然的因果關(guān)系,但實踐意義的先“道”后“德”,導(dǎo)致的就是這樣的結(jié)果。譬如,朱熹的“知先行后”,揭示了知與行這兩個階段,但是卻割裂了二者的因果關(guān)系。是以最容易出現(xiàn)道與德的嚴重脫節(jié),不合拍,造就的偽君子就多,豎起來的“牌坊”就多。很多時候,并不是說提出來的思想不正確,而在于邏輯起點和最終的歸結(jié)點,出現(xiàn)的扭曲甚至嚴重缺陷,具體到實踐,導(dǎo)致的就是病態(tài),甚至死亡。 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認為:“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知行如何分得開?”實際上就是尋求“德”與“道”的高度契合。他舉例說,“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道德相符,實至名歸! 德與道一樣,都不是“恒”而不變的,德也有成長性?!独献印凡瘯醒裕骸暗郎滦笾?,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祭也。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寺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钡履芗嫒?,實則是道的拓寬,就如同車的性能,有的只能在市區(qū)道路環(huán)境行駛,有的還能上高速、能越野。路還是那些路,車性能不同而選擇不同的路。 5.得(德)道了嗎? 常見學(xué)人闡述:《道德經(jīng)》主要圍繞“道”與“德”的無上威力來闡述變化,分析自然、生活中的現(xiàn)象與原因,給出圣人、善道者的做法與結(jié)果。然,如此重點在“道”在“德”的經(jīng)典,卻在“德”與“道”的關(guān)系上,首先就搞顛倒了,這樣的“經(jīng)”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偽經(jīng)”呢?當然,知其顛倒,顛倒過來就是了。但是,因為兩千多年的顛倒,所形成的文化,尤其是思維的慣性,如何才能補救呢? 改變一個民族,首先要改變思想,改變?nèi)说乃枷耄ㄋ季S層次和思維習(xí)慣。如是,山溝里出來的,一樣能把舶來的戴著洋帽子的踩在腳下。 小子不才,知天下有一道曰“道德”,然,更知有一種功法曰“德道”,德道者,得道也,得道,即可升仙。來日,再見友人,是不是可問:道德如何?得(德)道了嗎? 當然了,作為前人智慧結(jié)晶的文本,只有在尊崇和辯論之中才有更多的價值,更多的文以載道,是為了說明道理,弘揚精神,不是死教條,那些讀死書的最終會被教條拴住手腳而無法前行。尤其是對于字意豐富的古漢語,更多的是引發(fā)自己的某種感觸,成為觸動靈感再思考再深入的載體,就如同一千個人讀《紅樓夢》會一千種理解,老子五千言也該是如此。具體到觀人觀世,以其“德”斷其“道”,虛妄盡去,現(xiàn)了原形:別給我說你是什么,你的所作所為所體現(xiàn)的“德”,已經(jīng)在說明你實際所奉行的“道”,確定了你是什么!再解釋也浪費口水! 2021-6-17、21 讀完本文順便點下面的“在看”,以資鼓勵!您的“轉(zhuǎn)發(fā)”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 作者簡介:陳道,河南許昌建安區(qū)人,道行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