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分陰陽,講搭配。心與小腸一個在表為陽,一個在里為陰,是五臟六腑的對兒之一。若小腸熱極,心一不舍,便將這熱擔待了去。 但接挑子容易摞挑子難,心若想不熱得煩躁癲狂,一個最好的辦法便是從毛竅這個通道釋放熱浪。而這毛孔一開,不僅是熱浪外涌,由于汗為心液,汗液也如洪水決堤爭搶而出。胸前看起來像下了大雨。 這便是不少人心口愛流汗,汗?jié)袢缬甑脑颉?/span> 但從心口泄熱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有多少汗液來流呢。 解鈴需找系鈴人,從小腸著手,才是治本的辦法。 清代名醫(yī)陳士鐸所著《辨證錄》,有個返汗化水湯,正是對癥之方。 主治小腸熱極,心上一塊出汗如雨,四肢他處又沒有汗。 組成:茯苓2兩,豬苓3錢,劉寄奴3錢。(清代一兩約37克) 小腸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分清泌濁,參與人體的水液代謝,故“小腸主液”。大醫(yī)張景岳說:“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入前,糟粕由此而歸于后,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span> 所以小腸出問題,屬脾失健運范疇,需從脾胃論治,健脾利水。 不過既然心幫小腸分擔了問題,其主血及神志的功能勢必受影響,陳士鐸大人用方時也考慮到了這一點。 茯苓和豬苓均屬菌核,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得松之余氣,性味甘淡平,緩慢而有力道地健脾利水的同時,順帶著讓心寧靜。 豬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的干燥菌核,得柞樹、楓樹、樺樹等之余氣,性味與茯苓一樣甘補淡滲平和,升而能降,降而能升,善開毛孔腠理,發(fā)汗逐邪。且能入脾利水,并將水引入腎與膀胱這兩個同樣是對對兒的地方,分清表陽里陰之氣而利小便。故在滲利泄水方面,能較茯苓更快達到目標。 而本方茯苓用量大,豬苓用量小,取茯苓比豬苓甘補,利水沉穩(wěn),且有寧心安神之意。 心主血,肝藏血,脾裹血。小腸之熱入心,易引起心臟供血異常。劉寄奴,為菊科植物奇蒿的帶花全草,性味辛溫,微苦。入心肝脾經(jīng),專療血證而利心。且其苦能泄降利水,辛溫通行,血得熱則行,故有活血祛瘀,健脾利水等效用。 三味合用,既能利心止汗,又善快速從脾而直達于膀胱利水,從便便出去。因水去急,火便跟隨著水而急去,所以本方?jīng)]有特別以寒泄火,以防傷損臟腑。 返汗化水湯用法用量: 用水煎服。1劑而汗止,不必再開一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