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留住鄉(xiāng)愁】方探春/錘聲叮當鐵匠功
作者:方探春 “口做風箱手做鉗,膝頭蓋上打三件”,這說的是太上老君打鐵的事。是打哪三件呢?是打給公輸子(魯班)的刨、斧、鋸。傳說太上老君有一手打鐵的好手藝,他鍛打的農具經久耐用,鍛打的兵器可吹毛斷發(fā),削鐵如泥。然而他打鐵的方法與眾不同,他打鐵不用鐵砧,竟然把在八卦爐中燒紅的鐵塊放在自己膝蓋上鍛打!鐵器打成,他的膝蓋毫無損傷,地上卻留下了一大層鐵屑。鐵匠們把太上老君奉為祖師爺(太上老君有銀匠、銅匠、鐵匠三個徒弟),把鐵砧稱為“太上老君的膝蓋”。還有一說,打鐵砧是太上老君的“翻天印”,這鐵砧是任何人不能坐的。舊時每逢農歷二月十五日祖師誕辰,鐵匠全業(yè)停工3天,為行業(yè)做“老君會”和打牙祭,有時在祭過祖師后會支起爐子比賽,交流技藝。鐵匠最講義氣,常說“人不親藝親” “藝不親錘把子親”,很有“鐵哥們”的藝道。太上老君是騎牛的。傳說他母親懷孕懷了80年,可苦了!于是她對著肚子里的胎兒說:“孩子,你什么時候出來???”胎兒動了動說:“等您看到一個騎馬的來了,我就會出來了?!?一天,他母親興奮地說:“兒呀,騎馬的來了!”太上老君果然降生了,待他睜眼一看,不見騎馬的,只有騎牛的呢!這牛后來就成了太上老君的坐騎。打鐵匠與魯班木匠也有關系,因為魯班用的斧頭等工具需要鐵匠打出,魯班便從昆侖山上砍來一棵樟樹,給鐵匠做了風箱。于是民間流傳:“昆侖山上有只樟,魯班砍來做風箱”。盡管鐵匠沒有太上老君“口做風箱”的本事,但此后有了魯班做的風箱,開爐打鐵就方便了。鐵匠師傅一般都有自己的鐵鋪,主要有一座煅燒鐵坯的大爐,一個較大的手拉風箱(三尺四寸或三尺八長),一個供打鐵用的鐵砧,大小錘(大錘、走錘、清錘等)和鐵鉗(卡鉗、牙鉗、清鉗、圓鉗)、鋼鏨(叫裁鐵鏨,有紅口鏨、冷口鏨之分)、沖子(方沖子、圓沖子)、剪刀,以及搶凳、搶子等?;馉t所用的燃料為木炭。過去煅造鐵器的原材料叫毛鐵,四方塊,一塊重0.5-2市斤不等,還有一種原材料叫紅碎鐵。毛鐵難打,紅碎鐵更難打,燒紅了打容易碎,要冷卻成白色或黑色才能打,頗費工夫。這兩種鐵原料早已淘汰了。鐵匠每天收工后要將工具擺放整齊。每年到臘月二十四鐵匠收爐,把爐膛搪好,加滿炭,所有工具要齊放在爐子上,待來年再開工。一個鐵匠師父一般會帶1至2個徒弟,打鐵時師傅使用的是小錘,也是指揮徒弟的“令錘”。鐵匠干活不用口喚人,師父只需拿小錘敲砧尾或砧的兩側,不敲砧頂,正在做其它事的徒弟聞聲即趨前打錘。打小件鐵器,徒弟一般用中號鐵錘,叫打抱錘;打大件鐵器,徒弟則用大鐵錘,打鐵時徒弟們腳步前弓后箭,揮動大錘,從身后揮向前頭,叫打撂(又叫甩)錘,幫助師傅把燒紅的鐵坯打成所需的形狀。打鐵時,師傅的小錘點到哪里,徒弟的大錘也就得落在哪里,錘聲叮當,火花四濺!那叮當聲似是在不停地說:“賺吃!賺吃!……”自然,打鐵是個力氣活。打鐵有“衡山教”與“平江教”之分。衡山教是師父手錘打頭,師父轉鉗時,令錘只是輕點一下,徒弟大錘就不停。師父的令錘如果在砧邊上點兩下,則是示意徒弟停錘。徒弟打大錘有間歇。平江教是徒弟打大錘時不能歇息?!拌F匠易學,左鉗難作。”師父一般左手靈活掌鉗,右手執(zhí)錘。左手在砧上將紅鐵翻轉時,會將令錘在砧上點敲兩下,徒弟打錘則不停。如師父將令錘在鐵砧上拖一下,則表示暫停。過去還有3人執(zhí)錘同時打一塊鐵的,即師父用令錘,一個徒弟打扒錘,一個徒弟打開面錘(大錘)。師父扯爐燒鐵時,見火候到了,會將扯手拉到爐口,再連續(xù)短促抽動幾下,意即告訴徒弟提錘打鐵。衡山教有自己的黑話暗語,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叫“米、元、陳、香、估、竹、旋、肥、齒(諧音)”。平江花燈戲有一出叫《楊戩打刀》,說楊戩下凡請鐵匠毛國珍打一把刀,毛鐵匠說:“我毛國珍打鐵樣樣精通!你后生家要打什么刀?”楊戩說要打一把三尖二面七星八卦九竅蓮花寶刀。毛鐵匠一聽犯迷糊了,什么“棉花破絮絆攏一大礁(平江話“堆”的意思)”?這刀連名字都沒聽過,怎么打呀?于是他狡黠地說:“這刀落雨天打不得,陰天打不得,要天晴旺旺(前一旺字讀“wǎng)才打得一錘!”這明擺著就是不能打,還說“樣樣精通”,楊戩一聽生氣了,就要砸毛鐵匠的招牌。毛鐵匠急了,連忙說沒有牛馬大王頭上的烏金角,他打不了。誰知不多時,楊戩將烏金角取來了。毛鐵匠大驚,只好又說沒有須彌山上的烏金炭還是打不了。然而這還是沒有難住楊戩,他把烏金角也取來了。怎么辦?毛鐵匠情急之中只得燒香懇請他已歸天的師父幫忙,師父真的現(xiàn)身幫助他打出了這把寶刀。戲中,毛鐵匠和他的黑臉師父把打鐵的過程表演得惟妙惟肖,嚴肅中不失詼諧、搞笑。 “鐵匠冇樣、邊打邊像”。鐵匠打東西不可能先畫個圖樣去打,圖樣全在腦子中,熟能生巧。比如要打5把鐮刀,就先預估五塊重量基本一致的毛坯鐵,然后分塊送進爐膛焚燒,燒紅后即用哈鉗夾出放置鐵砧上錘打,毛坯黑了又燒,打到一定厚度,便用清鉗夾住紅鏨在初坯的一端鏨開對應一長一短兩個缺口,形成一長一短兩翅,以備打刀把褲口。同時在刀口一邊鏨出條槽嵌入鋼條,形成三位一體,送入爐膛燒紅,這叫“煮火”,繼而鍛打刃口成一體。一把鐮刀要“煮”幾次火,才能鍛造成形,成形后,要用走錘把刀背推走起脊,把刃口推走打薄。最后把刀褲口卷起,套在鐵砧的小羊角上把褲口鍛錘吻合。5把鐮刀打好,形狀可無二致,重量也可相差無幾。這里不妨稍微解釋一下鐵和鋼為什么不同?鐵之所以有軟性,是因為含碳元素少,純鐵的含碳量小于0.02%;鋼之所以硬,是含碳元素比鐵多,含碳量在0.02%至2%之間;而鑄鐵的含碳量更高,在2%至4%之間。各種鐵器具的鍛造工藝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如刃口嵌鋼,刀具類一般為開槽式嵌:l入,鏟器類一般為兩角卷起式粘住。兩者都需反復“煮火”鍛錘。又如褲口打制,除上面打鐮刀說的鏨翅打法外,還有菜刀是鼠尾加固定圈打法,板鋤、蔸鋤是荷葉褲打法,羊角鋤是穿眼褲打法,耙頭是竹筒褲打法等。鳥銃銃管的打法頗為特別,且頗費功夫,得先鍛開一塊2尺多長、約2寸寬(一頭稍寬,一頭較窄)的條形鐵板,將鐵板放置于打鐵砧的等差處,先錘成長卷枧槽,然后一節(jié)一節(jié)地燒紅,按竹筒褲打法,逐漸將長卷枧槽錘成圓管。如果管筒有縫難于吻合,得用紫銅燒焊去焊好。銃管打好后,再用一個三棱鉆花安上一個長把,伸進管內將管壁反復挫攪干凈。鐵制品的重量也各有規(guī)則。如砍樹的斧頭、鐮刀,是雙手掄的,份量要重,砍樹才有力。斧頭(平江叫開山)還兼具劈柴的功能,斧頭嘴要硬勁,斧頭腦要厚實,才有“撐柴(丕)”的功力。一般斫柴的鉤刀是由一只手握的,份量自然要輕得多,斫雜木棍的刀口要長些,斫茅柴的刀口和刀背都要彎些,這樣斫起柴來才靈活、利索。打殺豬的點紅刀要開血槽才能放出血來,刀長七寸二分,寬一寸三分,重約3斤。因屬殺生工具,客主不打厚實賞封,鐵匠是不予打的。從歷史的角度而言,鐵匠在戰(zhàn)爭年代,打制的兵器顯然比農具、家具要多得多。一支部隊有多少兵員將領,就需多少兵器。不說平江歷史上宋代劉忠、元代王世明和湯曠、明代許定凡等領導的農民起義消耗了成千上萬的兵器,就說1928年3月16日平江組織20萬農軍撲城,人手都得帶一件武器,除幾百支槍桿子外,大部分武器就是梭鏢、大刀和鳥銃等。舊時十八般兵器的形制都是有講究的,打制時不能亂來。這里且舉幾件常用兵器的一般尺寸來說:短柄大刀刀長三尺,六寸把柄加九分堵砣,寬三寸九分,前寬后窄。刀背有尖帶圈的大刀長一尺三寸八分,四寸二分把柄加綢帶圈,寬三寸九分,前寬后窄。標槍(梭鏢)長一尺一寸多,褲柄長四寸二分,寬三寸,也可以有血槽。鋼叉長八寸四分,褲柄長五寸四分,寬三寸。這些尺寸都是按形制與重量比計算出來的。另外,鐵尺,形似鋼叉,成雙,長度尺寸則因人而異,比肘關節(jié)稍長2指寬。和平年代化劍為犁,老百姓安居樂業(yè),鐵匠們也免去了夜以繼日趕制刀槍劍戟的艱辛勞作。鐵匠還有個極重要的工序,就是給刀具等淬火。淬火的關鍵是把握火候,淬嫩了,刀刃易鈍;淬老了,刀刃易碎裂。經驗之談是:“鴨公青,莫作聲;茶枯色,要不得;麻枯色,了不得!”火淬得好,刀具才鋒利耐用。作者簡介 方探春(網(wǎng)名春風淺草,筆名方春),1950年春出生,平江人,退休干部。愛好文學,現(xiàn)為平江縣文聯(lián)會員,平江縣詩聯(lián)協(xié)會常務理事,湖南詩詞協(xié)會、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有詩詞、散文發(fā)表,還應縣政協(xié)之邀采編文史,主撰《平江記憶 . 藝匠篇》,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圖片:作者
征稿說明 《瀟湘原創(chuàng)之家》 盧宗仁專輯 萬輝華專輯 蔣正亞專輯
彭定華專輯 吳標華專輯 易石秋專輯 陳有紅專輯 譚偉輝專輯 黃志中專輯 譚湘岳專輯 沈保玲專輯 史建國專輯 朱素青專輯 楊英專輯 柳平國專輯 許光輝專輯 楊輝專輯 弘毅學子專輯 方緒南專輯 龔春林專輯 孫美堂專輯 萬志勇專輯 甘桂柳專輯 官松源專輯 熊英專輯 劉正年專輯 羅夏龍專輯 秋暖躍馬合輯 魏曉暉專輯 方良專輯 何志賢專輯 吳窮專輯 嚴樹林專輯 何貴專輯 夏四文專輯 逸仙散文專評 高三九專輯 趙光專輯 盧從正專輯 長壽采風專輯 彭盼兮專輯 熊業(yè)民專輯 李細田專輯 “黨在我心中”特刊專輯 (專輯持續(xù)更新,歡迎作者入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