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者:洞見Allergy 與人相交,疏疏落落。 三毛曾說過這么一句話: “朋友再親密,分寸也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反生隔離?!?/p> 人生如尺,必須有度。 人與人之間關系再好,也要把握好一個度。 01 人與人交往時,邊界感模糊,只會給他人帶來煩惱和不便。 春晚經典小品《實誠人》,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魏積安和黃曉娟夫妻倆趕著吃完飯去看演出。 這時,郭冬臨飾演的小石,沒打招呼就突然來到家里,還留下來吃飯了。 吃飯時更是擅自打開了桌上的酒,慢悠悠喝起來,一點不拿自己當外人。 眼看著演出時間快到了,夫妻倆很著急。 黃曉娟先是暗示他:“你早點回去,不然路上不安全?!?/p> 見他還不走,只得硬著頭皮明說:“我有急事,新春音樂會馬上開演了。” 郭冬臨依舊沒眼色,說她有事可以先走,魏積安在家就行。 魏積安又不好意思趕他走,無奈地對妻子說:“要不你先走吧,我這有事走不開??!” 明眼人都能看出,所謂“有事”指的就是郭冬臨。 沒想到郭冬臨把票從魏積安手里搶過來,說:“你有事就忙你的,我沒事??!這演出票挺貴的,不能浪費。” 這就是典型的沒有分寸感。 生活中,這樣的人并不少見。 很少來往的親戚,一開口不是托你辦事,就是借錢。 合租的室友,總是不經同意就進你的臥室,上你的床,開你的抽屜,拿你的東西。 沒有分寸感,是人際交往中的大忌。 曾國藩曾說:“與人相交,疏疏落落?!?/p> 人與人相處最好的關系,不是不分你我,而是熟不逾矩。 02 “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時,常常把自己的事情托付他人,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人,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作家蕭紅是魯迅的粉絲,她逃難到上海的時候,魯迅給了她很多關心和幫助。 這本是魯迅的一片好意,蕭紅卻三天兩頭往魯迅家跑,傾訴心情,一待就是大半天。 那時魯迅正承受病痛。 蕭紅的到來,讓許廣平平添了不少事,除了照顧魯迅,還得分精力陪伴蕭紅。 蕭紅去赴約,許廣平還幫她打點穿著。 后來,蕭紅在追憶魯迅的文章中,毫不吝嗇地贊美了許廣平: “她紅著眼睛故作堅強,細心的照顧著他,交電費,做飯,織毛衣,看孩子,去大賣場買處理的生活用品,陪客,把重要的稿件都念給他聽......” 但許廣平的文章里,能感覺到她并不歡迎蕭紅常來:
有句話這樣說:“不要把別人對你的情分,當做你的福分,不要把別人的客氣,當做你的福氣?!?/p> 沒有邊界感的人,他們在侵犯了別人的空間時間時,往往不自知。 保持清晰的邊界感,懂得對自己的事情和情緒負責,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難得的教養(yǎng)。 就像澳大利亞心理學家喬治·戴德在《自我邊界》一書中說的: “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fā)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對于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p> 有邊界意識的人,他們心里一定裝著別人。 沒有邊界意識的人,最終消耗的都是他人的善意。 03 她說她照著母親定制的“完美人生”走到現(xiàn)在,最高興的是她媽,卻不是她。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所有好的關系,都是自帶邊界感的。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就是一個很有邊界感的人。 讀中學時,對于到底該學文還是學理,楊絳感到很迷茫,老師給她的建議是學理。 當她去征求父親的意見時,父親卻對她說:“沒什么該不該,最喜歡什么,就選擇什么?!?/p> 楊絳覺得父親太縱容自己了,父親卻說: “喜歡的就是性之所近,才是自己最相宜的。不要太在意外界的評價,你應該選擇你喜歡的和有興趣的?!?/p> 最終,楊絳聽從了自己內心的聲音,選擇了文科。 而父親這種適度引導孩子,但又不越界的教育方式深深地影響了楊絳。 當她為人父母后,她也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和尊重,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這讓我想到楊瀾說過的一句話: “我和我的孩子們有一個約定,從他們上初中開始,我進他們的房間要先敲門?!?/p> 可見,不管是多親密的關系,都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保護好自己的邊界,不侵犯他人邊界,是所有關系中,最重要的兩件事情。 不讓別人過多介入自己的生活,是一種智慧。 不過多介入別人的生活,是一種修養(yǎng)。
與人相處,關系太遠,容易生疏;關系太近,容易生厭。 最好的關系,是親近地保持距離。 親疏有度,才能久處不累;遠近相安,才能彼此牽掛。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人生,就是不斷投資的過程。 在哪里投資,就在哪里收獲。 寫作,就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 6月22號晚8點,洞見君直播首秀。 分享成長經歷、寫作干貨、私人書單。 還有超多神秘驚喜,超大禮包等你哦。 |
|
來自: 亮哥eoim8x8y62 > 《新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