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山城,大抵是會想到重慶吧。 輕軌穿樓過,道路圈圈繞。獨特的道路設計,為重慶旅游增添了新的網(wǎng)紅打卡點。而重慶,也因此成為了山城的代名詞。今天,我們要帶大家認識的是另一座小眾而神秘的山城。 重慶東南偏東,湖南中部,長江支流資水從這里穿過,激蕩地流向洞庭湖,這里名為安化。 如果你想在城中漫步,記得備上一雙舒適的鞋子。 雖然和重慶相比,安化的道路簡單,但最讓人犯難的就是“坡”!這里的地勢從西向東傾斜,對于不常運動的人來說,在城里走路(爬坡)著實費力。 如果你要去安化,千萬不要把路程上的時間浪費在睡覺上。 安化是林業(yè)強縣,當你臨近安化時,車窗外便是山川如畫的秀美風景。望著,望著,心境也開始慢慢變得澄靜通透。這一路上,你還可以看見幾處茶園。安化,是全國著名茶鄉(xiāng),盛產(chǎn)黑茶。全國大約有25%的黑茶都來自于安化。如果你喜歡,安化有35萬畝的茶園風光可以藏進你的相機里。 之所以說安化“神秘”,正是因為茶。安化有這么一句話,“高山之城,茶馬遺風”。安化黑茶自明萬歷二十三年起,成為運銷西北的官茶,順資江水而下運往漢口,經(jīng)河南、山西轉(zhuǎn)銷西北各地或經(jīng)張家口發(fā)至中俄邊境重鎮(zhèn)恰克圖。安化黑茶在這條茶馬古道上叱咤了數(shù)百年,也有了“神秘之茶”的稱號。 這段浩浩蕩蕩的歷史,成為了不少游客一覽安化的緣由。他們都想去尋一尋安化馬幫的足跡,親自踏過這些散落的遺跡,想象悠遠的馬鈴聲在山谷和村寨上空回蕩。 如果你想了解這段歷史,那必定要去這里的博物館走一遭。 安化,在萬里茶道的起點黃沙坪蓋了棟6250平方米的博物館。這便是全國唯一的黑茶專題展示博物館。 雖是湘中,但黑茶博物館卻讓人有一種誤入八皖的錯覺。馬頭墻、小青瓦……這里儼然是徽派建筑風格。 其實,湖南省屬徽派建筑區(qū),如此,在火辣辣的湖南看見婉約的建筑倒不稀奇了。這些婉約建筑的盡頭是一棟頗具氣勢的唐風建筑,彰顯著力與美的統(tǒng)一,這便是黑茶博物館。 安化黑茶最久遠的記錄就是在唐朝,那時名為“渠江薄片”。唐楊曄《膳夫經(jīng)手錄》記載,資江邊有“陽團茶”“渠江薄片茶”,經(jīng)江陵、襄陽,進長安。這棟唐風建筑也許正隱藏了設計者的這點兒小心思。 進入館內(nèi),是一個四合式廳堂,這也是徽派建筑的特點之一。廳堂中設有天井,天井上的大茶壺是游客們拍照打卡的好地方,排隊等拍照的事也是有的。懸空大茶壺,可以說是各地茶產(chǎn)區(qū)、茶城的經(jīng)典元素。 據(jù)館內(nèi)工作人員介紹,黑茶博物館有館藏文物 6286件,所藏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是茶文物和牌匾石刻,約 800多件。黑茶博物館的裙樓有2層,主樓有9層,1層到3層就是供我們尋找“寶藏”的地方啦。 一層名為《神韻安化》,說的是安化的風土人情。 二層名為《黑茶飄香》,展廳里滿滿都是安化黑茶的歷史發(fā)展和茶文物。 三層名為《歲月留痕》,幾十塊清代至民國的珍貴匾額都在這里珍藏。 每一層都蘊藏著時光遺留的秘密和寶藏,一紙一物都是故事。 跟隨我們的腳步一起找寶藏吧! 安化縣的茶葉歷史歷經(jīng)千年,在唐代被奉為貢茶;宋代時,朝廷在安化設以米鹽布換茶的官市;明代,安化黑茶正式定為運銷西北的官茶;明末清初,晉商與安化茶人共同開辟了以安化為起點至中俄邊境恰克圖的萬里茶路。 最盛時,安化黑茶在百里資水兩岸有小淹、邊江、江南、黃沙坪等集鎮(zhèn)。大的茶行、茶號在資水岸邊都建有專用的茶葉碼頭。 安化經(jīng)歷過唐朝“渠江薄片,十枚換米一升”的榮光時候,也走過民國初期糧貴茶賤的日子。 根據(jù)五代毛文錫所著的《茶譜》中記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換算下來,一枚渠江薄片是6.25克,十枚即62.5克,一升大米等于750克,也就是說,當時的渠江薄片可以換取到12倍之多的大米。 安化黑茶從始至末的歷史都在館內(nèi)被一一呈現(xiàn)。 作為一名外省人,雖然當下離這些歷史文物很近,但始終覺得這些名詞離自己很遠。直到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左宗棠。 “寶藏男孩”左宗棠和黑茶的故事 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應該對這個名字并不陌生。 左宗棠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他最為人熟知的應當是“左宗棠收復伊犁”,歷史書上的考試知識點。 這里介紹一下引茶制。古時,茶葉屬朝廷統(tǒng)銷商品,由茶商向朝廷領取引票,持引至產(chǎn)地收購、制作。引票就是朝廷允準的茶葉購銷指標。引茶的收購制作,茶商要按規(guī)定重量踩茶成包,再運至西北銷售?!耙琛?,分“甘引”和“陜引”。 “甘引”是用黑毛茶在漢涇陽制作成茯磚茶,以蘭州為主要市場,銷往甘肅、青海、西藏、新疆至中亞等地區(qū);“陜引”以太原、西安為主要市場,運銷晉、陜、察、綏、蒙等省,至恰克圖、至圣彼得堡(俄),用的是細嫩的茶葉,比如谷雨前后的天尖、芽尖等,二三級原料制作的畫卷茶、磚茶等。 茶引制的管理難度其實非常大,經(jīng)常發(fā)生逃稅漏稅的事件,有茶商為牟取更大利潤,將每引茶葉斤數(shù)減少。左宗棠改革后,規(guī)定每票50引,計茶40包,每包正茶100斤,副茶25斤等,承銷商至少要領一票。改“引”為“票”,一掃多年來茶務的積弊,也極大地促進了安化黑茶的發(fā)展。 左宗棠果然是個才華橫溢的“寶藏男孩”。 在黑茶博物館內(nèi),諸如此類的歷史故事還很多,有不少通過場景搭建的方式還原那時的故事。館內(nèi)一處“東長亭”頗為顯眼。 安化茶人是建筑能手 聽見“長亭”一詞,不由地就讓人哼唱起“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秦漢時每十里設一長亭,每五里有一短亭,供人歇息,親友遠行常在亭中話別。在這段茶馬古道上,人們就在長亭、茶亭里避風遮雨、歇腳納涼、迎來送往。 從當?shù)厝丝谥械弥?,安化有很多亭子。在清同治年間,縣內(nèi)有茶亭66座,到了民國時期發(fā)展至300座。 安化的茶亭最早建于唐朝時期,最晚建于1964年,大部分始建于明末清初。一般選擇建在通往茶山與茶行連接的要道上或人煙稀少的山坳中,有的也建在橋頭和渡口旁。東長亭就曾經(jīng)是前后九鄉(xiāng)的交通要道。 安化人民遇山鋪路,逢水架橋,人跡罕至處就建茶亭,用以連接茶產(chǎn)地、制作地和銷售地。 如我先前所說,如果你想了解安化黑茶的歷史,那必定要去這里的博物館走一遭。館內(nèi)藏著有意思的人和事,有故事的茶與物,歷史從來都不枯燥。 如果你來到這里旅行,那就給黑茶博物館多留些時間吧。 不過,要小心熱情的安化老鄉(xiāng)們。真的很容易就被他們可愛的塑料普通話給洗腦同化了。 本期茶旅體驗官:余潔云 茶氛圍 ????? 茶體驗 ????? 茶功能 ????? 上期《茶界的“瓦特蒸汽機”長啥樣?福州這家寶藏博物館給你答案……》獲獎名單公示 請中獎的茶友們及時聯(lián)系“說茶”小編領取獎品(運費自理),收到禮品的茶友記得發(fā)圈分享哦! 撰文 / 余潔云 責編 / 汪長福 下期預告 三和茶文化博物館 一期一會,走一路, “說”一路,逛一家,“說”一家。 海絲茶旅系列 閩茶博物館 中國茶葉博物館 藏在武夷山里的茶香古村 締造世界傳奇的茶村落 志怪故事里的古村落 福鼎大好“河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