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的腦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各種腦血管病變所引起的腦部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和出血性腦血管疾病。 其中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腦動脈血栓形成、腦栓塞等。出血性腦血管疾病,主要包括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其中70%-80%主要是缺血性腦血管疾病,10%-30%為出血性腦血管疾病。 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高,發(fā)病機制復雜,致死致殘率高,復發(fā)率也高。高血壓、低血壓、心功能障礙等引起血流動力學改變,高血脂、高血糖、高蛋白血癥等常導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而中老年人大多都存在這些問題。 當機體長期在這些因素誘導下,血管壁就容易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和動脈炎性改變,最終導致血管狹窄、堵塞,發(fā)生腦供血不足、短暫性腦缺血,甚至腦梗死、腦栓塞等,患者常感覺頭痛、眩暈、耳鳴、失眠、多夢、神經衰弱等一系列問題。 在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時,常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會用到①溶栓劑促進血管再通,比如降纖酶、巴曲酶、尿激酶、鏈激酶、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②抗血小板聚集藥,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③自由基清除劑,如依達拉奉等;④鈣離子拮抗劑,可保護腦組織和改善微循環(huán),如尼莫地平、桂利嗪、氟桂利嗪、環(huán)扁桃酯等。 ⑤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的血管擴張劑,如萘呋胺、尼麥角林、罌粟堿等;⑥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血黏度的藥物,如己酮可可堿、煙酸占替諾、維生素E煙酸酯等;⑦改善腦代謝,保護腦組織,促進神經修復再生的藥,如胞磷膽堿,神經節(jié)苷脂等,不僅可以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還可用于出血性腦血管疾病急性期后的康復治療。 ⑧還有作用機制比較廣泛的藥物,如川芎嗪、丁苯酞、曲克蘆丁、燈盞花素、長春胺、長春西汀、血塞通、七葉皂苷鈉、葛根素等,對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和前庭器官作用較好的有倍他司汀和地芬尼多。今天我們來講目前臨床最常用的氟桂利嗪。 氟桂利嗪,為鈣離子拮抗劑,可拮抗過量的鈣離子進入血管平滑肌細胞,從而舒張血管,對腦血管的選擇性較好,尤其是對基底動脈和頸內動脈作用更明顯,可持久抑制血管的收縮反應,而對心血管的選擇性較差,因此對血壓、心率的影響較小。 氟桂利嗪,可抑制腦細胞缺血缺氧引起的鈣超載,保護腦細胞,可透過血腦屏障,減輕腦細胞缺血缺氧性損傷。增加耳蝸內小動脈血流量,改善前庭器官的微循環(huán),抑制眩暈和眼球震顫。另外通過阻斷鈣離子超載,防止陣發(fā)性去極化改變和細胞癲癇放電。 另外還能抑制紅細胞缺氧和酸中毒后,攝鈣過多發(fā)生的鋸齒狀改變,降低紅細胞脆性,增加紅細胞變形能力,從而改善缺血缺氧區(qū)紅細胞瘀滯狀態(tài),從而改善微循環(huán)。另外除了腦血管,氟桂利嗪也能防治周圍血管內皮細胞缺氧引起的鈣超載,保護周圍血管內皮細胞的完整性。還具有鎮(zhèn)靜和抗組胺作用。 所以氟桂利嗪常用于治療腦動脈缺血性疾病,如腦動脈硬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血管痙攣;同樣適用于前庭刺激或腦缺血引起的頭暈、眩暈、耳鳴;血管性偏頭痛的防治;周圍血管疾病,如間歇性跛行、下肢靜脈曲張、微循環(huán)障礙、足踝水腫等;輔助治療癲癇。 腦動脈硬化、腦梗死恢復期,每日一次5-10mg,睡前服用;中樞性和外周性眩暈者、椎動脈供血不足者,每日10-30mg,2-8周為一療程;特發(fā)性耳鳴者,每次10mg,每晚一次,10天為一療程;預防偏頭痛,每次5-10mg,每日2次;間歇性跛行,每日10-20mg。 該藥耐受性良好,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嗜睡和疲憊感。女性患者長期服用,可出現(xiàn)抑郁狀態(tài)。老年人多數用藥3周后,可出現(xiàn)不自主運動、下頜運動障礙、強直等錐體外系癥狀,停藥后可消失。有的患者可出現(xiàn)消化道癥狀,如胃部燒灼感,胃納亢進,進食量增加,體重增加。少數患者可出現(xiàn)皮疹,口干,泌乳,肌肉酸痛等癥狀,但多為短暫性,停藥可緩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