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 提到蘇東坡,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他的豪放詩詞,他的人格魅力,亦或是多姿多彩的一生?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為他羅列出各種身份: “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偉大的人道主義者,親民的官員,大文豪,新派畫家,大書法家,造酒實驗者,工程師,假道學(xué)的反對者,靜坐冥想者,佛教徒,儒學(xué)政治家,皇帝的秘書,酒鬼,厚道的法官,堅持自己政見的人,月夜游蕩者,詩人,或者諧謔的人?!?/strong> 或許還可以添上一個標(biāo)簽:美食家。 畢竟,對熱愛美食勝過文學(xué)的吃貨來說,提及蘇東坡,想到的總是東坡肉、東坡羹、東坡魚…… 先生不僅喜歡研究吃的,還將自己的發(fā)明記錄下來,分享給世人。 除了冠以他名字的幾道葷菜,蘇東坡同樣喜歡清淡鮮蔬。 春來秋往的歲月里,山南水北的漂泊中,應(yīng)時而生、因地制宜的鮮蔬,寄托了他對生活的熱愛,也因為他的平和之心成為美味。 1. 元豐三年,蘇東坡因為烏臺詩案丟了官職,被貶到黃州。 黃州是窮鄉(xiāng)僻壤,蘇東坡自己也是一窮二白。從此,他帶領(lǐng)家人,在這里自食其力,謀取生活。 剛到這里,蘇東坡寫下一首《初到黃州》,用自嘲的語氣表達(dá)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其中有兩聯(lián):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yè)轉(zhuǎn)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他知道自己口無遮攔的性格闖了禍,雖然因罪被貶,但并不十分沮喪。 因為,當(dāng)他看到這里江水悠悠繞著城郭的美景,便想到魚肉的鮮美,再眺望山丘連綿竹林叢生,他又想到春筍的清香。 既來之,則安之,蘇東坡變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農(nóng)夫。 朋友幫助,他領(lǐng)到一塊沒人要的荒地,躬耕東坡,從此自號“東坡居士”。 蘇東坡 他非常勤快,除了種地,還挖魚塘,筑水壩,種植花木,培育家鄉(xiāng)帶來的蔬菜。 積蓄有限,便計劃著用。通過開源節(jié)流,他和一家老小在這里自給自足。 農(nóng)閑時節(jié),蘇東坡為給家人改善飲食,買來當(dāng)?shù)乇阋说脹]人要的豬肉,自己鉆研做法。東坡肉、東坡羹,便是這一時期的發(fā)明。 蘇東坡好像對筍格外感興趣。第一次在杭州任職期間,他巡視各縣,歸來后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透露出他對鄉(xiāng)野生活的艷羨: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yīng)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還有一次,他和友人乘船游西湖、訪古寺,到了飯點,他倆就地取材,船頭燒筍,船尾煮藕,清香飄滿整條船: 相攜燒筍苦竹寺,卻下踏藕荷花洲。 船頭斫鮮細(xì)縷縷,船尾炊玉香浮浮。 有些人,享用山珍海味,卻是食不知味。有些人,吃著粗茶淡飯,照樣有滋有味。 《菜根譚》中有一句話:“性定菜根香?!?/p> 東坡居士正是如此。 哪怕處在人生低谷,哪怕落入艱難困境,他都能隨遇而安,隨緣自適,讓一顆心安定下來。 正因為修煉到這種境界,就算尋常不過的春筍夏藕,也能吃出珍饈美饌的味道。 2. 宦海載沉載浮,來來往往總是身不由己。 元豐七年,蘇東坡好不容易在黃州立足,一步步建設(shè)起家園,又被調(diào)往汝州。 冬末春初,他赴任汝州的途中經(jīng)過泗州,受當(dāng)?shù)赜讶说难?,一起游賞南山。 春雨綿綿,煙柳朦朧,自有一番詩情畫意。雨過天晴后,又是別樣春光媚景。 他們在山林野餐,沒有油膩的大魚大肉,隔著文字,都能聞到草木清香: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 人間有味是清歡。 二人相對而坐,清茶一盞,鮮蔬兩只,讓他品嘗到人間真正的美味。 那種真正的美味,便是清淡的歡愉。 和中國古代的文人一樣,蘇東坡從小受儒家文化的教養(yǎng),積極入世,希望能夠經(jīng)邦濟(jì)國。為此,他考取功名,走上仕途。 他又親近道家文化,用齊物論思想認(rèn)識到生死一如,心物一元,塵世紛擾,明爭暗斗,其實無所謂是與非、甜與苦、痛苦與歡樂。 按照本心,他向往田園生活,做一只孤云野鶴,融入山水之中。 天性使然,他與一幫出世的隱士高僧交相往來。 蘇東坡 元豐八年的春天,惠崇和尚作了一幅畫,名曰《春江晚景》。名畫配好詩,方顯完美。蘇東坡當(dāng)仁不讓,為此寫了一首: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春天來了,桃花也開了,春水解凍,鴨子已在河面鳧游。再看向河邊,蔞蒿到處都是,蘆芽也冒出地面,一根根,短短的,正好可以拔了吮吸。 欣賞完一番早春美景,詩人又想到了吃的上面——生活經(jīng)驗告訴他,這個時節(jié),河豚正在從大海逆流回到江河里,那鮮美無比的河豚啊! 我總覺得,這一類詩文,藏著蘇東坡的真我。 人是矛盾的存在,蘇東坡也不例外。只是,他能夠?qū)⒆约旱拿苓M(jìn)行調(diào)和,藝術(shù)化地處理。 葉嘉瑩先生曾說,蘇東坡是以出世之心做著入世之事。 入世,是出于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與責(zé)任擔(dān)當(dāng);出世,是出于文人墨客親近自然、喜愛林泉的閑逸品格。 儒家文化教人正視人生,道家文化教人簡化人生。 所以,蘇東坡能夠通過藜口莧腸,體味人間清歡。 3. 圣人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蘇東坡不到四十歲,就已活得通透豁達(dá)。 熙寧八年,三十八歲的蘇東坡調(diào)往貧瘠之地密州。第二年,蘇東坡修建超然臺,還為此寫了一篇文章,其中有句: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他深受老莊影響,認(rèn)為天下萬物都有可欣賞的地方,既然萬物都可欣賞,便都能給人帶來快樂。 這樣一種超然物外、無往不樂的胸襟,讓蘇東坡覺得,吃酒糟、喝薄酒,也會令人陶醉。水果、蔬菜,乃至草木,都能填飽肚子。 不論吃的什么,住的什么,去往何處,快樂總能伴隨。 密州環(huán)境惡劣,加上俸祿銳減,讓蘇東坡一家陷入困境,有時甚至揭不開鍋。 有一天,他與通判走進(jìn)人家廢棄的菜圃,去尋找枸杞和菊花,不是用來泡茶喝,而是為了填飽肚子! 生活已經(jīng)如此窘迫,蘇東坡作何反應(yīng)呢? 他沒有怨天尤人,回來后還寫了一篇《后杞菊賦》,序言部分寫道: “求杞菊食之,捫腹而笑。” 難怪林語堂稱之為:無藥可救的樂天派! 蘇東坡 蘇東坡一生不斷遭受貶謫,這也讓他四處流離,居無定所。到了晚年,他再次被貶到儋州。 這一別,天遙地遠(yuǎn),他做好了與兄弟、與子女余生不再相見的心理準(zhǔn)備。 儋州屬于蠻夷之地,蘇東坡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簡直要什么沒什么。 不過,他已看破生死,樂知天命。 在此地,他除了看書、寫詩、外出散步、與農(nóng)人聊天之外,喜歡做一種菜羹,還把制作方法和食用體驗寫成文章。 “水陸之味,貧不能致,煮蔓菁、蘆菔、苦薺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醬,而有自然之味?!?/strong> 蘇東坡是一個能屈能伸的人,不論哪種生活都能接受。魚肉是他所好,蔬菜也能作佳肴。 在他看來,蕪青、蘿卜、薺菜,這些時令鮮蔬用泉水洗干凈,加入米、豆,一起蒸煮,不用放醋醬油等作料,因為吃的是它們的原滋原味。 這道菜羹,和山珍海味比起來,別有一番清香甘美。 他覺得吃菜羹還有一個好處——不用為了滿足自己口欲去殘殺生命。 何為美食家? 我想,所謂美食,食材珍貴與烹飪方法在于其次,關(guān)鍵在于食客的心境。 心煩氣躁的人,吃什么都味同嚼臘。寧靜致遠(yuǎn)的人,一飲一啄,一蔬一飯,都能品出人間真味。 美食家,就是這樣一種領(lǐng)悟真諦又回歸煙火的人。 “先生心平而氣和,故雖老而體胖。” 蘇東坡在《菜羹賦》中寫下的這句話,是他心寬體胖,吃嘛嘛香的秘訣。 —— 江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