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頓在古典主義音樂的發(fā)展中是位軸心人物。如果沒有他,此后一個世紀的德國音樂就會走一條截然不同的路。 ——基思·謝德維克(Keith Shadwick) 我們都知道,海頓不僅是 “交響曲之父”、“弦樂四重奏之父” 還對器樂奏鳴曲的演變同樣有重大貢獻 再加上他的幽默樂觀和善解人意 因此被人昵稱為“海頓爸爸” 1809年5月的最后一天 77歲的海頓離開了這個世界 歐洲各地舉行各種悼念儀式紀念他 海頓遺像 海頓爸爸漫長的一生中 有許多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明天,就是他的逝世日 匯編7則,以示紀念 ▼ 故事 1 相關作品: D大調第96交響曲“奇跡” 傳說海頓的《D大調第96交響曲》于1791年首演時,劇院的一盞枝形吊燈從天花板上掉下來卻沒有傷到人。這部交響曲由于演出時出現(xiàn)了這個奇跡而從此被人稱為“奇跡交響曲”。 據(jù)美國音樂學家蘭頓(Howard Chandler Robbins Landon)所著的《海頓交響曲》一書中的考證,首演時出現(xiàn)這一奇跡的,不是《D大調交響曲》,而是1794年的《降B大調第102交響曲》。 故事 2 相關作品: G大調第94交響曲“驚愕” 1791年的一天,一位朋友去倫敦拜訪海頓,看見他正在寫作《G大調第94交響曲》的第二樂章。這是變奏曲主題的第一段,開始時由弦樂器輕輕奏出,反復時演奏得更輕;但當這個段落結束時,全部樂器(加上定音鼓)突然奏出一個極強的和弦。海頓指著這個和弦對他的朋友說:“這一定會使婦女們跳起來!” 后來盛行一種傳說:海頓為了要和那些聽音樂心不在焉的貴婦們開個玩笑,特地在《G大調交響曲》的慢樂章中設計了這個“驚愕和弦”。這部交響曲在倫敦演出時,那些貴婦人聽到慢樂章開頭時果然一個個昏昏沉沉打起瞌睡來。樂隊突然響起的“驚愕和弦”猶如一聲霹靂,令貴婦們大驚而起。第94號交響曲自此被稱為“驚愕交響曲”。而在德國它被稱為“擊鼓交響曲”,有別于編號103的降E大調“鼓聲交響曲”。 故事 3 相關作品: 升F小調第45交響曲“告別” 1761至1790年,海頓在匈牙利貴族埃斯特哈齊家族當了整整30年的宮廷樂長。1766年,尼可勞斯·埃斯特哈齊大公在緒底爾附近建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夏宮,每年從春初到秋末都住在這里。海頓和樂隊成員們則必須陪同大公,在幾乎與世隔絕的宮中,度過一年中的大半年。 樂師們的家眷大多住在維也納,大家十分渴望與妻兒的團聚,但誰也不敢向尊貴的大公正面提出放假的要求。大家請備受愛戴的海頓爸爸想想辦法,海頓明白既要將同事們的心情明確地傳達給大公,同時又不能讓大公難堪甚至起正面沖突,其中的利害和分寸必須拿捏精準。 尼可勞斯·埃斯特哈齊 1772年,海頓通過他的《升F小調交響曲》向大公表達了希望可以讓樂師們早點回家去的建議。海頓在末樂章中別出心裁地讓一件件樂器依次停止演奏,樂手吹滅自己譜架上的蠟燭然后離開樂隊下場。到最后,舞臺上只留下兩把小提琴孤寂地結束全曲。 據(jù)說,埃斯特哈齊大公聽完這部交響曲的演出,馬上領會了海頓的用意。很快,他便下令讓宮廷樂隊的樂師們放假回家。《升F小調第45交響曲》自此被人稱作“告別交響曲”??赐旯适拢覀円膊坏貌粚@位大公對音樂作品的領悟力點贊。若非如此,結局可能就不一樣了。 故事 4 相關作品: F小調“剃刀”弦樂四重奏 1787年11月的一天,倫敦出版商勃蘭德到維也納去拜訪海頓。勃蘭德到達海頓所住的埃斯特哈齊大公官邸時,海頓正在刮胡子。由于所用的剃刀不太鋒利,海頓發(fā)牢騷說:“我愿意用我最好的四重奏來換一把好的剃刀?!?/strong> 勃蘭德聽了這話,連忙趕回租住的寓所,取來了他自己剛新買的剃刀送給了海頓,最終換得了海頓新寫的一首《F小調弦樂四重奏》(作品55之2)。這部作品后來就被世人稱為“剃刀四重奏”了。 故事 5 相關作品: C大調“皇帝”弦樂四重奏 1791至1795年間,海頓兩次去應該倫敦。他羨慕英國人有自己的國歌《神佑吾王》,于是萌生了寫一首奧地利國歌的想法。1796年奧地利和法國開戰(zhàn),使海頓寫國歌的意愿更為強烈。 后來海頓的一位朋友將他的愿望告訴了當時的奧地利首相沙勞,沙勞就命詩人豪什卡寫出了《上帝保佑弗朗茨皇帝》的歌詞。海頓于1797年1月把它譜成了四聲部合唱歌曲——《皇帝頌》,其旋律實際上是以一首克羅地亞民歌為基礎的。 1797年2月12日,在奧地利國王弗朗茨一世生日當天,《皇帝頌》在維也納國家劇院和各地的大劇院同時演唱。有趣的是這首當時的奧地利國歌現(xiàn)在是德國的國歌。 弗朗茨一世 海頓在這一年晚些時候寫作《C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76之3)時,又把《皇帝頌》的旋律作為第二樂章變奏曲的主題,于是這部作品后來被人稱為“皇帝四重奏”。 據(jù)說,海頓在他的垂暮之年,特別是在法國軍隊炮轟維也納城的日子里,常常懷著深情在鋼琴上演奏《皇帝頌》以從中得到安慰,足見他對這首國歌的摯愛。 故事 6 相關作品: D小調“未完成”弦樂四重奏 1803年,71歲的海頓還寫了一部《D小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03)。當寫完了行板和小步舞曲兩個樂章后,海頓自感精力不濟,無法再寫完這部作品,于是就用他的一首合唱曲《白發(fā)老人》的開頭幾小節(jié)作為結束,這幾句的歌詞大意則是“精力一去不復返,我已經(jīng)衰老”。 海頓把這部被后人稱作《“未完成”四重奏》的作品交給友人時曾說:“這是我最后的兒子,和我還是很相像的?!绷韨鳎nD后來還把《白發(fā)老人》開頭的旋律和歌詞印成卡片,贈送給來訪的朋友們。 故事 7 令人唏噓的是,海頓生前曾為埃斯特哈齊大公家族服務長達30年,而他逝世后大公家族卻對他的下葬事宜一度不管不問。直到后來大公尼可勞斯二世經(jīng)人提醒,才于1820年決定把海頓的墳由Hundsturmer墓地(現(xiàn)在的海頓公園)遷到艾森施塔特的海頓教堂。 當海頓的棺材被打開時,人們發(fā)現(xiàn)頭顱不見了。后來調查發(fā)現(xiàn),埃斯特哈齊大公的秘書羅森鮑姆(Joseph Carl Rosenbaum),是當時頭骨學者蓋爾(Franz Joseph Gall)的崇拜者。他買通了墓地管理員和其他兩個公務員,在海頓下葬8天后就把棺材打開,偷走了頭顱。因為當時找不到被盜的頭骨,人們只能將無頭的海頓遺體運到艾森施塔特下葬。 海頓的頭骨后來經(jīng)過多人之手,于1895年被維也納音樂家之友協(xié)會收藏在它的博物館里直到1953年。又幾經(jīng)波折,頭骨終于于1954年從維也納被運到艾森施塔特與身體合為一體。經(jīng)歷了145年,海頓總算是有了全尸。 ▼1954年6月7日,海頓“身首重合”現(xiàn)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