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2021考前沖刺|最全古代文化常識訓(xùn)練題,考前靠他就夠了!

 小魚兒6868 2021-05-30

考點:

1.1課時:古代文化常識(1)——禮儀

2.2課時:古代文化常識(2)——時間

3.3課時:古代文化常識(3)——刑罰、音樂、服飾、器物

4.4課時:古代文化常識(4)——科舉

5.5課時:古代文化常識(5)——地理、地名、習(xí)俗

6.第6課時:古代文化常識(6)——官職

7.第7課時:古代文化常識(7)——姓名、稱謂

1課時:古代文化常識(1)——禮儀

1.下邊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五禮,指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兇禮。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舉行加冠的禮儀。

B.笄禮,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時舉行的盤發(fā)插笄的禮儀。合巹,指結(jié)婚。姬,原是古代顯性。如周王族姓姬。

C.媵,指古代諸候的女兒出嫁時隨嫁或陪嫁的人。青廬,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舉行婚禮的地方,東漢至唐有這種風(fēng)俗。

D.文定,常代稱訂婚。朝,周代各國的諸候,按規(guī)定的時間覲見周天子,叫“朝”。覲,古代天子朝見諸候稱覲。諸候朝見天子的儀式稱覲禮。                              

2.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聘,天子派卿大夫見諸候叫“聘”。諸候的國君即位,強大的諸候來賀見,也叫聘。

B.相互來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稱。此國往彼國的聘叫“如”。由本國到別國去,叫如,由別國到本國來叫朝聘。

C.免胄:胄,就是盔。按古代的禮法,諸候的軍隊過天子門,戰(zhàn)車上的左右衛(wèi)士必須脫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車步行而過,以示對天子的尊敬。

D.祖,古代餞行時的儀式,即出行之前祭祀祖先,引申為在半路上設(shè)宴送別。

3.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齋戒,古人在祭祀或進行重大活動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葷,潔凈身心,表示虔誠。

B.釁鐘、釁鼓,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時新鐘鑄成,必殺牲口取血涂在自己身上,并舉行祭鐘儀式,稱釁鐘。

C.社稷,古代帝王、諸候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來就以“社稷”代表國家。

D.古代祭祀把宰的牛、羊、豬等牲畜叫作“犧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叫“犧”;體全叫“牲”。

4.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豬各作一頭。   B.少牢,古代祭品,指豬、羊、各一頭。

C.崩,本指山倒塌。古時用來比喩帝王的死。

D.薨,春秋戰(zhàn)國諸候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5.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禮節(jié)的方式,就是行禮叩頭。拜禮中,禮節(jié)最重的稽首。

B.揖,古代作揖與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萬福,舊時男人對人行禮,口里說著“萬福”,后來用“萬?!弊鳛樾卸Y的代稱。

C.執(zhí)手,表示親昵的行禮的方式,和現(xiàn)在的握手相似。郊迎,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

D.壽,以酒或物向別人祝福。 趨,臣見君時的禮節(jié)。小步快走,表示代恭敬?!?/span>

6.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九賓,也稱“九儀”。在古代外交上一種一般性的禮儀,由九名儐相(迎賓贊禮人員)立于殿廷,接引賓客上殿。

B.百姓,奴隸社會支貴族的總稱。貴族有姓,平民無姓,這種狀況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仍然存在。到了漢代,百姓也才有了姓。百姓,才隨之指稱一般平民了。

C.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稱。

D.臣,最初指男性奴仆,跟女性的“妾”相對。后來成為君主時代宮吏和百姓的統(tǒng)稱。

7.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黎民, 即“平民”之意。也稱“錅?zhǔn)薄袄柙钡取?/span>

B.士,商、周時最低級的貴族階層。卿大夫下面是士,這種“士”通常擔(dān)任卿大夫統(tǒng)治區(qū)域(即家)的家臣。

C.黔首,戰(zhàn)國時秦國及后來秦王朝對平民的賤稱。黔,黑色。猶如黑頭。

D.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者的稱謂,其身份與奴隸一樣。

8.下面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庶子,封建宗法社會中指妾(小妻)生的兒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襲,諸候的君位也如此。

B.眾子,指嫡長子以外的諸子,不包括長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

C.宗子,指嫡長子。嫡長子要繼承大宗,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權(quán),也是一宗之主,地位特別高貴,故又叫“宗主”。

D.宗法,古代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統(tǒng)遠近區(qū)別親疏的法則。它包括封建社會規(guī)定的嫡庶、系統(tǒng)的法則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慶吊、送終等事情的家法。

9.下面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謚號,是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謚號是對死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

B.謚號,分為三類。一是表揚性的,如”經(jīng)天緯地”的人,就給謚號為“文”,“布義行剛”的人,就給謚號為“景”等。二是批判性的,比如給那些“殺戳無辜”的人,給他的謚號就用“厲”。三是表同情的。如“恭仁短折”的人,就給謚號“哀”。

C.古代對人的稱謂,有謙稱、敬稱、平稱、賤稱等。如平民就自稱“孤”,臣子自稱自己為”臣”,女子自稱“妾”、這都是謙稱。

D.敬稱,稱君王為“陛下”;對已死的皇帝,就敬稱他的廟號;稱師長,敬稱為“夫子”;稱朋友、尊長,就稱他為“公”。

10.下面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稱謂上,如把蒲松齡稱為“聊齋先生”,是用他的書齋名來稱呼的。把杜甫稱為“杜工部”,是用他的官職名來稱呼他的。

B.謫:因罪被降職或流放。左除、左降、左遷都指降職。攝,指暫代官職。

C.請老,告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視事,指任職。下車,指官吏初到任。

D.權(quán),暫代官職。乞骸骨,自請退職,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解褐,脫去粗布衣服,比喩人生活條件變好了,穿上了好衣服。

11.下面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五教,是指、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間的封建關(guān)系準(zhǔn)則,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B.七出,是指封建社會遺棄妻子的七種借口: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口多言,

盜竊。又叫“七去”、“七棄”。

C.三從四德,“三從”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D.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間依長幼排行時,習(xí)慣上以伯、仲、叔、季為序。一般來說,“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12.下面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五常,即“五倫”,是封建禮教所規(guī)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倫理關(guān)系,

五倫中君臣關(guān)系居于首位。故叫“大倫”。“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zhì)?!拔逍小保仓溉?、義、禮、智、信。

B.三綱,封建時代的一種道德規(guī)范。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合稱,是一套錮人們思想的封建教義。

C.太廟,是天子的祖廟。 七廟,是歷代諸候為維護宗法制度,設(shè)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廟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廟”為諸候的代稱。

D.期功,古代喪服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大功是九個月,小功是五個月。

13.下面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喪服,舊時居喪時穿載的服飾。根據(jù)與死者關(guān)系的親疏,分為五等,稱作“五服”。習(xí)慣上以五服以內(nèi)為親,五服以外為疏。

B.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廟排列的次序。始祖廟在中間,以下各代按輩分,分別列于兩側(cè)一邊為昭,一邊為穆。后來也泛指一般宗族的輩分。

C.考妣,舊時父親稱為“考”,母親稱為“妣”。

D.親戚,在古代,只有兒女對父親才可以稱“親”?!捌荨?,表示親戚關(guān)系時比“親”疏遠一些。使用得也少一些。漢代以后,“親戚”有時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性親戚,有時也指內(nèi)外親屬,包括本宗與外姻,即同姓本族與異姓外族姻親。 

1課時:古代文化常識(1)——禮儀答案

1.D(朝,周代各國的諸候,按規(guī)定的時間覲見周天子,叫“朝”。覲,古代諸候朝見天子稱覲。諸候朝見天子的儀式稱覲禮。)

2.D(祖,古代餞行時的儀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為在半路上為別人設(shè)宴送別。)

3.B(釁鐘、釁鼓,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時新鐘鑄成,必殺牲口取血涂在鐘的孔隙上,并舉行祭鐘儀式,稱釁鐘。)

4.C(崩,本指山倒塌。古時用來比喩帝王和王后的死。)

5.B(揖,古代作揖與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萬福,舊時婦女對人行禮,口里說著“萬?!?,后來用“萬福”作為行禮的代稱。)

6.A(九賓,也稱“九儀”。在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種禮儀,由九名儐相(迎賓贊禮人員)立于殿廷,接引賓客上殿。)

7.D(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者的稱謂,其身份比奴隸高。)

8.B(眾子,指嫡長子以外的諸子,包括長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

9.C(如王侯自稱“孤”。)

10.D(解褐,脫去粗布衣服,比喩人擔(dān)任了官職。)

11.D(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或姊妹之間依長幼排行時用的。)

12.C(七廟,是歷代帝王為維護宗法制度。后以“七廟”為王朝的代稱。)

13.D(父母對兒女也可以稱“親”。)

2課時:古代文化常識(2)——時間

1.下面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尊號、徽號,“尊”為尊敬,“徽”為美好?!白鹛枴焙汀盎仗枴倍际菫樽鹫呒由系奶?,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號起于唐代。朝廷官員往往在生前就有尊號。

B.改元,新皇帝繼位后,一般都要改變紀(jì)年的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到了明代以后,才規(guī)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號來稱呼皇帝。

C.年號,是紀(jì)年的名稱,也是帝王用的。廟號,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供奉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

2.下面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span>

A.白居易的文集《白氏長慶集》,是用籍貫來命名的,他是長慶人。

B.王維的文集《王右丞集》,是用“官職”命名的,當(dāng)時他官至尚書右丞。

C.李白的文集《李太白全集》是用他的“字”命名的,他的字為“太白”。

D.歸有光的文集《震川集》是用他的“名號”命名的,他的號是“震川”。

3.下面對古代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span>

A.“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這里用的是“干支紀(jì)年法”。

B.“宣德年間,宮中尚促織之戲?!边@里用的是“帝王年號紀(jì)年法”。

C.“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這里用的是“王宮年次紀(jì)年法”。

D.“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是“帝王年號紀(jì)年法”。

4.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代紀(jì)月常用序數(shù)。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后來又按夏歷把一年分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個月,并以此來紀(jì)月。如:四月初五日辰刻。

B.時節(jié)紀(jì)月法。用“孟”、“仲”、“季”分別表示一季中的三個月份。如,“孟春、仲春,季春。”如:“孟冬、仲冬、季冬。”

C.地支紀(jì)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如“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薄敖ㄗ釉隆?,即指農(nóng)歷的十一月。

D.紀(jì)日法:有干支紀(jì)日法,如:“元豐七年六月丁丑?!边€有序數(shù)紀(jì)日法。如“諸生許用德者以閏六月朔?!?nbsp;還有特定稱謂紀(jì)日法。如,“初八日,始開靖海門及大南大東二城門?!?/span>

5.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span>

A.朔:農(nóng)歷每月的第一天。   望:農(nóng)歷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B.晦: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   元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一日。

C.社日:農(nóng)歷中農(nóng)家春日歡慶播種的日子,在春分前后。   人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七日。

D.三元:上元,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舊俗以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叫燈節(jié)。 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合稱為“三元”。       

6.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span>

A.花朝:農(nóng)歷二月十二。相傳為百花的生日。  寒食:農(nóng)歷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謂之“寒令”的代稱。

B.端午:農(nóng)歷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 初七、下九:農(nóng)歷七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叫“七夕”。傳說每年此夜牛郞織女在天河鵲橋相會?!跋戮拧保皋r(nóng)歷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為“上九”,初九日為“中九”。

C.中秋:農(nóng)歷八月十五,是賞月佳節(jié)。  重陽:農(nóng)歷九月九日,古人認為九是陽數(shù),日月都逢九所以稱為重陽。  

D.臘日:農(nóng)歷十二月十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風(fēng)俗。冬至:冬至節(jié),古人把冬至看成是節(jié)氣的起點,從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長起來,叫作“冬至一日陽生”。  

7.下面對古代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人主要根據(jù)天色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段。一般地說,日出時叫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夕、暮、昏、晚。太陽正中叫日中,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太陽西斜叫作昃(指太陽偏西)。

B.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恰好等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古人把第一個小時叫作初,第二個小時叫作正。例如子時兩個小時,就叫子初、子正。

C.髡:又稱髡首,剃掉犯人頭發(fā)的刑罰。

D.黥:是古代的的一種刑罰,即墨,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刻犯人額頰等處,再涂上墨,作為處罰的標(biāo)記,用來懲治犯有重罪的人。

8.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遷”在古代稱調(diào)動官職,一般指升職,如:升遷。也指貶謫,放逐,如“遷謫”指貶官遠地,“遷客”指流遷或被貶謫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號。習(xí)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后,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文中的年號還有“英宗”。

C.“明年進都督僉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義不同?!斑M”在文中指“晉升”“提拔任用”。

D.文中“謚武勇”的“謚”是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一般根據(jù)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yǎng),進行一種褒揚的評價,也有表貶抑的評價。如稱陶淵明為靖節(jié)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

9.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每月的初一稱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編撰的史書,“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謂。

C.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稱為進士,武侯是丁丑年的進士。

D.“廟社”指宗廟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10.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日中,表時間,中午12點,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陽正中時。

B.表是古代測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計時的儀器。

C.節(jié)是符節(jié),古代使者所持以作憑證,如蘇武“持節(jié)送匈奴使”。

D.左駿指古代駕車三馬中左邊的馬。后用四馬,亦指四馬中左邊的馬。

11.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丁卯、己巳、戊申,為古時天干地支紀(jì)時的術(shù)語,可以用來紀(jì)日、紀(jì)月和紀(jì)年,古人常將之與五行結(jié)合預(yù)測人的運命。

B.三公是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具體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指司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對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稱薨。一般人死則稱之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達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對嬪妃的召見。近幸則多指帝王對臣下而言。

12.下面的說法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古時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儷”喻夫婦。

古代“朔”指農(nóng)歷每月初一,“望”指農(nóng)歷每月十五,“晦”指農(nóng)歷每月三十。

③《禮記》曰:“幼名,冠字?!泵菋雰撼錾鷰讉€月由父親取的,字是男子二十歲成人舉行冠禮時取的,女子則在十五歲行笄禮時取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為陽,水之南為陰,反之,山之北為陰,水之北為陽。如華陽在華山之南,江陰在長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謚號命名,《賈長沙集》(賈誼)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古代“辰時”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早上6點前后,“午時”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中午12點前后。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2課時:古代文化常識(2)——時間答案

1.A(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號。)

2.A(白居易的文集《白氏長慶集》,是用年號來命名的,此集為唐穆宗長慶年間編輯。)

3.D(“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是是年號和干支兼用的紀(jì)年法。)

4.D(紀(jì)日法。有干支紀(jì)日法。如:“元豐七年六月丁丑?!边€有序數(shù)紀(jì)日法。如,“初八日,始開靖海門及大南大東二城門。”還有特定稱謂紀(jì)日法。如“諸生許用德者以閏六月朔?!保?/span>

5.C(社日:農(nóng)歷中農(nóng)家祭祀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             

6.D(臘日: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風(fēng)俗。)    

7.D(黥:是古代的的一種刑罰,即墨,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刻犯人額頰等處,再涂上墨,作為處罰的標(biāo)記,用來懲治犯有輕罪的人。)

8.B(“英宗”是廟號,不是年號。)

9.A(在農(nóng)歷的每月十五日稱為“望日”,每月的初一稱為“朔”?!跋乃脑轮笔侵赶臍v(農(nóng)歷)的四月十五日。)

10.A(不是中午12點)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xiàn)在的兩小時。日中是十二時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時正至下午1時正)。

11.C(“薨”是古人對諸侯之死的一種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稱薨。帝后的死當(dāng)稱為“崩”。)

12. C (晦日是古老的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指夏歷(農(nóng)歷,陰歷)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視,寄托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zāi)、祈福的美好愿望。辰時即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上午7 時正至上午9 時正)。十二時辰制  子時(23時至01時) 丑時( 01時至03時) 寅時( 03時至05時) 卯時( 05時至07時)  辰時( 07時至09時) 巳時(09 時至11時) 午時( 11時至13時) 未時( 13時至15時)  申時( 15時至17時) 酉時( 17時至19時) 戌時( 19時至21時) 亥時( 21時至23時))

3課時:古代文化常識(3)——刑罰、音樂服飾、器物

(一)刑罰

1.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劓:古代五刑之之一。是一種割鼻子的刑罰。  笞:笞刑,也是古代一種刑罰。是一種用小荊條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罰。

B.杖刑:是一種用大荊條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罰。  刖:刖刑是古代的一種酷刑,是一種砍掉腳的刑罰。   

C.臏:臏刑是古代一種打斷胳膊骨的酷刑。   宮刑:是一種破壞人的生殖機能的一種酷刑。

D.大辟: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種砍頭的刑罰。 炮烙:相傳是商代紂王所用的一種酷刑。用炭燒銅柱,使之熱,令有罪的人爬行其上。

2.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湯鑊:湯鑊也是古代的一種酷刑,是把人投到滾燙的水中煮死。 菹醢:一種酷刑,把犯人剁成肉泥。

B.車裂:也是一種酷刑,即將人的四腳分別拴在五輛馬車上,同時分馳,撕裂肢體。也稱“轅裂”,俗稱:“五馬分尸”。

C.凌遲:是古代最殘酷的一種刑罰。俗稱“剮刑”。 腰斬:也是古代一種酷刑,即將罪人從腰部斬斷。

D.棄市:在古代把犯人綁著扔到街頭的一種刑罰。   梟首:將斬下的頭懸于高處示眾。     

(二)音樂

1.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六律:古書常把五音或五聲和六律并舉。律,本指用來定音的竹管,后來成為我國古代音樂方面的專六名稱。即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

B.八音:我國古代對樂器的統(tǒng)稱。具體指水、氣、銅、土、金、絲、木、匏八類。

2.下面對古代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經(jīng)首:相傳是堯樂曲《咸池》中的一章。也有人說是由黃帝所作。  B.六幺:唐時有名的琵琶曲名。

C.霓裳:即《采蓮曲》。漢代著名樂曲名,相傳為漢武帝所制。D.桑林:傳說中商湯時代的舞樂名。

3.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陽春白雪》,《陽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國的歌曲名,當(dāng)時認為是高級音樂。所以后來用“陽春白雪”比喩高深不通俗的文藝術(shù)作品。

B.《下里巴人》,《下里》《巴人》皆為古代楚國的歌曲名,且為通俗歌曲。所以后來用“下里巴人”比喩通俗的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 

C.《高山流水》,是古典名曲之一。關(guān)于這支曲子,還有一段關(guān)于琴師鐘子期與樵夫俞伯牙的“知音”之交的動人故事。

D.《廣陵散》,是古曲名曲之一?!吧ⅰ奔床?、引、曲的意思。這支曲子傳說原是東漢末年流行于廣陵地區(qū)的民間樂曲。主要是描寫戰(zhàn)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然后自殺的悲壯故事。

4.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平沙落雁》,是一首著名的琴曲。音調(diào)哀怨,悲愴,旋律低沉,憂傷。

B.《梅花三弄》,是一支借物詠懷的曲子,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來贊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由于曲子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復(fù)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C.傳,傳述之意,主要用于經(jīng)書,闡明經(jīng)義。例如《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

D.注,本義是是用水灌注。水道阻塞,用水灌注才能流通。經(jīng)申為對古籍中難懂的字、句加以解釋、疏通。如《水經(jīng)注》《禮記注》。

5.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十面埋伏》,是一首傳統(tǒng)的琵琶曲。曲中描述了兩軍決斗,聲動天地的場面,音色凄壯、慷慨、悲壯、起伏、回旋,將戰(zhàn)斗的聲音演繹得十分真切生動。

B.《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后改編為民族管弦樂曲。樂曲旋律明亮華麗、旋律單一回環(huán)往復(fù)。音色絢爛、跳動、激蕩。氣勢豪邁奔放。形象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xiāng)的風(fēng)姿異態(tài)。

C.箋,指對前人的解說加以訂正、引申、補充或發(fā)揮。 例如《詩經(jīng)》有漢代毛亨傳,漢代鄭玄箋。

D.疏正義,是唐代出現(xiàn)的一種注釋名稱。這種注釋不僅解正義,還對前人的注釋作注釋。

(三)服飾

1.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冕:是大禮帽,是天子、諸候、卿大夫在祭祀時所戴。冕上有長方板的叫延。前后有數(shù)串小圓玉叫旒。天子有十二旒。

B.冠:以手執(zhí)冪戴人頭上為冠。冠,與后世的帽子不一樣。它并不能像帽子一樣把頭頂全都罩住,而是用一個冠圈套在發(fā)髻上,上面有冠梁,自前至后,覆在頭頂上。作用主要是捆住頭發(fā),也起裝飾的作用。古時只有統(tǒng)治階級、王公貴人才能冠(戴帽),奴仆只能用巾(黑紗)包頭。

C.襦:是一種短襖。  上衣和下裳:原始人本是攻蓬頭跣腳,不冠不履,以獸皮樹葉為衣遮體,后來才分為上衣和下裳。

D.袍:本是一種簡單便服。   五冕、九袞 :是王公貴人穿的服裝。

2.下面對古代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裘:有毛皮的大衣。          布衣:這是寒士庶人穿的衣服,由麻、葛織成。  

B.褐:粗毛紡織的灰的粗布。      缊袍:一種很華麗高檔的袍子。

C.屨:鞋子。漢以后又叫履。      

D.我國封建時代,皇帝以下的文武百官共分九個等級,稱為九品。以清代為例,文官的服飾:一品為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等。武官服飾:一品為麒麟,二品為獅子,三品為豹等。

(四)器物

1.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鼎:形制多為圓腹三足兩耳,主要用于煮肉,腹下可燒火。鼎還用于祭祀,作為王權(quán)的象征。人們以“問鼎”比喩圖謀王位或顛覆某國的政權(quán)。

B.鑊:也是煮肉的炊具,大于鼎,古時常在鑊中把肉煮熟,后再移到鼎就食。   

C.鬲:古代炊具,主要用于煮粥。形制與鼎相近。

D.箸:筷子。 豆:原是用來盛飯的,后來逐漸變?yōu)槭⑷忉u、肉羹。 簞:是鐵或銅做的盛飯用的器具。

2.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尊:是盛灑用的器具。又作“樽”,敞口收頸,腹大底小。  B.壺:是盛酒漿的器具。    

C.觴、觥、角、卮、杯:這些都是盛酒的器具。

D.五音:古人把宮、商、角、徵、羽稱為五音。 從宮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來,形成一個五聲音階,即:商、宮、角、徵、羽。依次為1、2、3、4、5、6        

3.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光緒是光緒皇帝的年號。我國古代紀(jì)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紀(jì)年法;皇帝年號紀(jì)年法;干支紀(jì)年法等。

B.觴為古代酒器。  C.提督為武職官名,負責(zé)統(tǒng)轄一省陸路或水路官兵;

D.公為敬辭,尊稱男子。中國古代有“公、侯、伯、王、男”五等爵位。

4.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五經(jīng)》指的是《詩》《書》《論語》《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經(jīng)典著作。.

B.年號是中國古代帝王用來紀(jì)年的名號,是皇帝當(dāng)政的時代標(biāo)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時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記在上面?zhèn)渫?/span>

D.致仕,古代將官員退休稱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齡為七十歲,有疾患則提前。

5.文中涉及一些中國文化常識,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潤例:過去請人作詩文書畫的酬勞稱之為潤筆,而將所定的標(biāo)準(zhǔn)就稱為潤例或潤格。

B.陽文:指采用刀刻等傳統(tǒng)技術(shù)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圖案。

C.金石:中國古代以前朝的銅器和碑石為研究對象,涉及文字、歷史、書法、文學(xué)等。

D.閑章:中國傳統(tǒng)文人常自擬詞句或擷取格言警句來鐫刻成章,內(nèi)容廣泛,意趣盎然。

3課時:古代文化常識(3)——刑罰、音樂服飾、器物答案

(一)刑罰

1.C(臏,臏刑是古代一種剔去膝蓋骨的酷刑。)

2.D(棄市:在古代在鬧市執(zhí)行死刑,并將尸體暴露在街頭的一種刑罰。)

(二)音樂                            

1.B(八音:我國古代對樂器的統(tǒng)稱。具體指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

2.C(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樂曲名,相傳為唐玄宗所制。)

3.C(《高山流水》,是古典名曲之一。關(guān)于這支曲子,還有一段關(guān)于琴師俞伯牙與樵夫鐘子期的“知音”之交的動人故事。

4.A(《平沙落雁》,是一首著名的琴曲。音調(diào)靜美,靜中有動,旋律起伏,綿延不斷,優(yōu)美動人。)      

5.B(樂曲旋律委婉質(zhì)樸、流暢多變,形象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xiāng)。)

(三)服飾

1.C(襦:是一種長裙。)  

2.B(缊袍:用舊絮或亂麻填的舊袍。)

(四)器物

1.D(簞:是竹制的或葦制的盛飯用的器具。)

2.D(從宮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來,形成一個五聲音階,即:宮、商、角、徵、羽。依次為1、2、3、4、5、6。)  

3.D(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 

4.A(《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的合稱。) 

5. 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鑄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紋。文字凸起為陽文,凹陷為陰文。)

4課時:古代文化常識(4)——科舉

1.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院試,是各省學(xué)政來主考的。參加考試的叫童生(儒生)??忌狭私猩鷨T(秀才)。三年之內(nèi)舉行兩次??贾械谝幻小鞍甘住薄?/span>

B.鄉(xiāng)試(秋闈),是由中央政府派官員主考的。參加考試的是生員及監(jiān)生??贾械慕信e人??贾械谝幻慕小敖庠?。

C.會試(春闈),是由欽差大臣來主考的。參加考試的是舉人??贾械慕胸暿???忌系谝幻邪裱邸?/span>

D.殿試,是由皇帝來主考的。參加考試的是進士??贾械谝幻慕袪钤?/span>

2.下面對古代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詮,解釋詞義、字。如楊樹達的《詞詮》是解釋文言文的。

B.義疏,是古書的注釋體制之一,內(nèi)容為疏通原文和舊注的文意,闡述原書思想,或廣羅材料,對舊注進行考核、補充辯證。如南朝梁黃侃的《論語義疏》。

C.義訓(xùn),是指不通過對語音和字形的分析而解釋詞義的釋詞方法。是古訓(xùn)的基本方法。有的用詞義解釋,如“逆,迎也。”有的用反義語加否定詞來釋詞。如“旱,不雨也。有時還有下定義來釋詞。等等。    

D.“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表、為、就”,這些詞表示跟科舉考試有關(guān)。

3.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中“初舉明經(jīng)”的意思是起初通過明經(jīng)科考試。明經(jīng),漢朝出現(xiàn)的選舉官員的科目,始于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xí)經(jīng)學(xué),故以“明經(jīng)”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數(shù)民族和漢人?!跋摹笔枪糯鷿h民族的自稱;在古代,以中原為中心,人們將處于東、西、南、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分別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親友贈遺”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jì)。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遷”“補”“擢”是古代官職任免升降的術(shù)語,常見的還有“拜”“轉(zhuǎn)”“徙”“升”等?!笆凇薄鞍荨薄稗D(zhuǎn)”“補”是關(guān)于任職授官的,“擢”“升”是關(guān)于提升職務(wù)的,“徙”“遷”是關(guān)于調(diào)動職務(wù)的。

4.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貞元,年號。年號是我國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來紀(jì)年的一種名號,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號。

B.明經(jīng),漢朝出現(xiàn)的選舉官員的科目,始于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xí)經(jīng)學(xué),故以“明經(jīng)”為名。

C.謚號是朝廷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后,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鄉(xiāng)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回老家安度晚年。這是古代官員請求退休的萎婉說法。

5.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代男子18歲時舉行加冠禮,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20歲才為成年。

B.“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jīng)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科舉殿試時的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即狀元、榜眼、探花。

C.郊祭猶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禮儀中的主要部分,祭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yán),“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侯蒙屬大夫,故死為“卒”。

6.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古代的學(xué)校有“庠”“序”之稱。太學(xué)是中國古代的國立大學(xué),太學(xué)之名始于西周。

B.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進士是通過最初一級朝廷考試者,意為可進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對帝王的尊稱,可譯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宮殿的臺階。

D.降級授予官職,貶謫官員,不限降低幾級,稱責(zé)授。其它降級授官的詞語還有左遷、遷謫等。

7.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字,又稱“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晉時設(shè),為尚書列曹之一,尚書、門下、內(nèi)史三省是隋唐時的中樞權(quán)力機構(gòu)。

D.勤王,指君主制國家中君王有難,而臣下起兵救援,稱為“勤王”是因為夏商周時只天子稱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諸侯。

8.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稱自己往往稱字,稱別人往往稱名。

B.明經(jīng),漢朝出現(xiàn)的選舉官員的科目,被推舉者須明習(xí)經(jīng)學(xué)。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遷”是降職的委婉說法,“徙”則表示一般的調(diào)職。

D.謚號是人死之后給予的稱號,有官謚、私謚之分,有褒有貶。

9.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殿試,是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宮廷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策問一場。

B.中書舍人、給事中、吏部尚書是古代官職;“政和’’、“建炎’’和“紹興’’是皇帝年號。

C. 補,指官員由候補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職或免去官職。

D.行伍,我國古代兵制,五人為伍,五伍為行,后用“行伍”泛指軍隊。

10.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太學(xué):古代設(shè)在京城的最高學(xué)府  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獵的地方。

C.床:古代的坐具。     D.肅宗:皇帝的謚號,肅,恭敬、肅穆之意。

11.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諸生,古代經(jīng)考試錄取而進人中央、府、州、縣各級學(xué)校,包括太學(xué)學(xué)習(xí)的生員。

B.御史,自秦朝開始,御史專門怍為監(jiān)察性質(zhì)的官職,負責(zé)監(jiān)察朝廷、諸侯官吏,一直延續(xù)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監(jiān),是中國古代京城既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為一品二品官員服務(wù)的官員。

D.謚,古代皇帝、貴族、大臣、杰出官員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

12.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調(diào)。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span>

B.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學(xué)校,后也泛稱學(xué)?;蚪逃聵I(yè)?!睹献印分杏校骸爸斺孕蛑?,申之以孝悌之義?!?/span>

C. 國子監(jiān)是中國古代的中央官學(xué),又稱國子學(xué)或國子寺,是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xué)府,而非教育行政機構(gòu)。

D. 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jīng)的機關(guān),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

13.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嘉祐二年進士第”中“第”指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進士”是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考試者,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調(diào)任官職的詞語很多,“拜中書舍人”指“授予中書舍人一職”,“徙明、亳、滄三州”指“調(diào)任明州、亳州、滄州知州”。

C.“丁母艱”是指母親去世,回鄉(xiāng)守喪。守喪有一定的時間規(guī)定,這在古代是一種孝順行為,表明當(dāng)事人對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經(jīng)”指六部儒家經(jīng)典著作,是指經(jīng)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們是《論語》《詩經(jīng)》《尚書》《禮經(jīng)》《樂經(jīng)》《周易》。

4課時:古代文化常識(4)——科舉答案

1.C(會試(春闈),是由欽差大臣來主考的。參加考試的是舉人??贾械慕胸暿???忌系谝幻袝?。)

2.D(“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表、為、就”,這些詞表示被任以官職。)

3.D (“轉(zhuǎn)”是關(guān)于職務(wù)調(diào)動的,《張衡傳》中有“再轉(zhuǎn)復(fù)為太史令”。)

4.C(朝廷不會給平民封謚號。)

5.A(古代男子20歲成年,行加冠禮,又稱'弱冠',而非18歲。)

6.B(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

7.A(字是成年時才取的,名不是)

8.A(稱自己往往稱名,稱別人往往稱字)

9.C(“除”,任命官職。)

10.D(皇帝的廟號。)

11.C(應(yīng)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

12.C(國子監(jiān),也是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構(gòu)。)

13.D(《論語》不是“六經(jīng)”。六經(jīng):《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合稱。這六部經(jīng)典著作的全名依次為《詩經(jīng)》《書經(jīng)(即《尚書》)》《禮經(jīng)》《易經(jīng)(即《周易》)》《樂經(jīng)》《春秋》。)

5課時:古代文化常識(5)——地理、地名、習(xí)俗

1.下面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三輔,漢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fēng)三個相當(dāng)于郡的政區(qū),因為是管轄京都及其附近地區(qū),故合稱“三輔”。兩都,指漢代長安、洛陽。又叫“兩京”。

B.三都,東漢的三都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東都洛陽、北都晉陽和京都長安。

C.北京,舊稱燕京、大都、北平。武漢,又稱夏口、江夏、吳郡。蘇州,又稱姑蘇、吳郡。

D.揚州,又稱廣陵、淮上、江都、維揚。開封,又稱京口。鎮(zhèn)江,又稱東京。

2.下面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岱,指泰山。函,指函谷關(guān)。崤,指崤山。河,指黃河。江,指長江。

C.郡,行政區(qū)域。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D.八州與八荒,泛指中國。九州,在古代也指天下。將天下分為九州,即冀州、兗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州,也泛指中國。

3.下面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山東,指崤山以東的地區(qū)。中國,指中原地區(qū)。B.江表,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江東,指長江下游以東地區(qū)。

C.河北、河南,指黃河以北和黃河以南的地區(qū)。

D.三江,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 關(guān)中,指函谷關(guān)以西的地區(qū)。

4.下面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稼軒長短句》是用辛棄疾的號來命名的,他的謚號是“稼軒”。

B.《聊齋志異》是用蒲松齡的“書齋”名來來命名的,他的書齋叫“聊齋”。

C.《枊河?xùn)|集》是用柳宗元的家鄉(xiāng)的地名來命名的,他是河?xùn)|(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枊河?xùn)|。

D.《樊川文集》是按作者的家鄉(xiāng)“樊川”這個地名來命名的。

5.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百雉指的是城墻,在此指城墻的高度。雉指的是古代計算城墻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

B.“繕甲兵”,繕有修補,保養(yǎng),抄寫之意。在此文是保養(yǎng)盔甲兵器的意思。

C.詩:文學(xué)體栽的一種,通過有節(jié)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fā)情感,但在此是《詩經(jīng)》的簡稱。

D.《左傳》為編年體史書,此文屬于一篇完整而優(yōu)美的記事散文。

6.下列對文言文中有關(guān)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B.“魯”既可以指古國魯國;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師魯班;在現(xiàn)代漢語中多指山東省的簡稱。

C.在中國漢代、南北朝時南海稱為漲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漸習(xí)稱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jì)昀等多位高官、學(xué)者編撰。叢書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

7.下列對文言文中有關(guān)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時也指漢文帝(太宗)、漢武帝(世宗)、漢宣帝(中宗)、漢元帝(高宗)、漢明帝(肅宗)、漢章帝(顯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鄰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蠻)的居住區(qū)稱為“四?!保拔搴暮!币卜褐溉珖鞯?、天下。

C、楚辭是屈原創(chuàng)作的一種新詩體,也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集。其經(jīng)歷了屈原的作品始創(chuàng)、屈后仿作、漢初搜集、至劉向輯錄等歷程。對《楚辭》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學(xué)科,今稱為“楚辭學(xué)”。

D、“姬”姓,中華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黃帝因長居姬水,以姬為姓。

8.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一項的是(     )

A.“遷謫”謂官吏因罪降職并流放,其中“遷”指官員的調(diào)動,有升有降,但“左遷”必是升職。

B.“母艱”,就是“母憂”,指母親的喪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黃河以北,這是一個古今異義詞,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行政區(qū)劃是不同的。

D.“自號”,舊時給自己取的號,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屬通曉翰墨之人,無不別出匠心,各有所愛所好。

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向是(     )

A.陛,是宮殿。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上,就告訴在陛下的人,請他們轉(zhuǎn)達,所以用陛下代稱皇上。殿下,也是對皇上的尊稱。

B.項羽滅秦后將秦國本土關(guān)中地區(qū)分封給秦軍三位降將,封章邯為雍王,轄咸陽以西及甘肅東部地區(qū);封司馬欣為塞王,轄咸陽以東;封董翳為翟王,轄陜北。合稱“三秦”。咸陽成了三秦的分界點。

C.戰(zhàn)國、秦、漢時代,通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為山東。山東,有時也泛指戰(zhàn)國時秦國以外的六國領(lǐng)土。今天的山東省指的是太行山以東。

D.秦朝建都咸陽,漢朝建都長安,因這個地區(qū)位于函谷關(guān)以西,大散關(guān)以東,武關(guān)以北,蕭關(guān)以南,處四關(guān)之中,故稱關(guān)中。

10.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yán),“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從“薄父死山陰”的交待來看,薄姬的父親不是官宦,也不是讀書人,只是個普通的百姓而已。

B.寢廟:古代宗廟的正殿曰廟,后殿曰寢,合稱寢廟。宗廟是古代帝王、諸侯或士大夫為維護宗法制度而設(shè)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禮制性建筑。

C.霸陵,漢孝文帝劉恒陵寢,有時寫作灞陵。灞,即灞河,河上有橋,名灞橋。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灞橋兩邊楊柳掩映,是當(dāng)時人們離別長安的必經(jīng)之地,也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

D.《史記》和《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并稱“前四史”,《史記》分為“本紀(jì)”“世家”“列傳”“表”“書”五部分。

11.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冠族指的是當(dāng)?shù)刈钣袆萘Γ丝谧疃嗟暮篱T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職名稱,各朝代大夫的職能和級別多有不同。

C.輜重是指行軍時由運輸部隊攜帶的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國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國家。

12.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受禪,也叫禪讓制,是中國上古時期以來推舉首領(lǐng)的一種方式,即群體中個人表決,以多數(shù)決定。

B.闕是宮門兩側(cè)的高臺,又可借指宮廷:'詣闕’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長子繼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

D.乞骸骨,自請退職的意思,即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

13.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明道”是宋仁宗趙禎年號。所謂“年號”,是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來紀(jì)年的一種名號。

B.“禮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國家典章制度、祭祀、學(xué)校、科舉等,并負責(zé)接待四方賓客等事務(wù)。

C.“立生祠”是古代一種民俗,即老百姓自發(fā)地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對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員。

D.“御史”是古代一種官名,其職責(zé)多有變化。自秦朝開始,御史專為監(jiān)察性質(zhì)的官職,一直延續(xù)到清朝。

14.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熊概,字元節(jié)”,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別,名供長輩呼喚;字是供平輩和晚輩稱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職,“兼”、“領(lǐng)”均表示兼任官職,“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職,“權(quán)”則表示暫代官職。

C.“海鹽民”“民”是對百姓的稱謂,常見的百姓稱謂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D.“蠻”,由于受時代的限制,古代學(xué)者對四方異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對他們的異同也沒有深入調(diào)查,認真識別,往往用蠻、夷、戎、狄、胡、越等來泛指四方異族?!妒酚?,吳太伯世家》索引說:“蠻者,閩也,南夷之名,蠻亦稱越”。中原地區(qū)古人對南方各族通稱“百越”或“越族”。

5課時:古代文化常識(5)——地理、地名、習(xí)俗答案

1.D(開封,又稱東京。鎮(zhèn)江,又稱京口。)

2.B(縣,是地方基層行政區(qū)域。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賦稅,轉(zhuǎn)運漕糧的,后來帶有行政區(qū)和軍區(qū)的性質(zhì)。)

3.B(江東,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

4.D(《樊川文集》是按作者杜牧的號來命名的,他的號是“樊川居士”。)

5.B(繕在此處意為修補,修繕鎧甲兵器,準(zhǔn)備作戰(zhàn)。)

6. B(魯班的姓氏不是魯,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又稱魯盤或者魯般,慣稱“魯班”)

7.A(A項漢明帝謚號為顯宗,漢章帝謚號為肅宗。)

8.A (“左遷”必是降職。)

9.A(陛,是宮殿的臺階。殿下,是對太子的稱呼。)

10.C 灞橋折柳送別是唐朝的習(xí)俗。

11.A(冠族指的是當(dāng)?shù)仫@貴的豪門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響。)

12.C(“嫡長子”繼承制,而非“最年長的兒子繼承”。繼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長的兒子。)

13.C 【解析】“自發(fā)地”、“其對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員”的說法不正確。有的朝代,也可能諂媚者或懾于其勢焰者所為;奉祀的對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員”。

14.B(“署”表示代理、暫任官職)

第6課時:古代文化常識(6)——官職

1.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漢代的國家中樞機構(gòu)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組成,稱“三公”。其中御史大夫總管行政。

C.“頓首”是古代的一種禮節(jié),即拜跪于地,引頭至地,頭頓地再舉起。

D.“乞骸骨”就是官員自請退職,字面意思就是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

2.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詞有多個義項,在這句中,應(yīng)為“閑適自得,清靜無為”之意。

B.從文中的表述來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yán)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確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

C.文中最后一段出現(xiàn)“解職”一詞,這與“致仕”詞義恰好相反。

D.文中多次出現(xiàn)與官職調(diào)動相關(guān)的一個詞“遷”,在古代還有“左遷”“右遷”的說法,右遷為升官,左遷為降職。

3.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校尉,官名。校,軍事編制單位。尉,軍官。校尉為部隊長之意。西漢,漢武帝為了加強對長安城的防護而置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八校尉。八校尉之秩皆為比二千石,屬官有丞及司馬。

B.游徼,鄉(xiāng)官之一。原為泛稱,意為有秩祿的官吏中最低級人員。秦末始為官名。漢沿設(shè)。掌巡察緝捕之事。魏、晉、南北朝多沿設(shè)。

C.世券,又稱鐵券。明代賜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權(quán)的憑證。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為九等,外刻其功,中鐫其過。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內(nèi)府。若子孫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過予以赦減。

D.爵,在文中指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爵稱和爵位制度雖然因時而異,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襲。

4.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牙門與牙旗一樣,源起都有古人借猛獸利牙的圖案彰顯榮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喪是指遭逢母親喪事。舊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喪,謂之“丁憂”。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與“察茂才”“舉孝廉”一樣,是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

D.鄉(xiāng)、閭在古代各指一種行政區(qū)域名,合在一起還可以泛指家鄉(xiāng)故里、父老鄉(xiāng)親。

5.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魏明帝太和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shè)此科,凡應(yīng)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B.拜,按一定禮節(jié)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C.緣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觀念為基點,正犯本人和相關(guān)親屬連帶受罰的原則。

D.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稱,來指官員辭職歸家。

6.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天干和地支循環(huán)相配得60組,古代既可用來紀(jì)年,也可用來紀(jì)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舉取士。

C.國子監(jiān)的掌管人員為祭酒、司業(yè),進國子監(jiān)讀書的統(tǒng)稱為監(jiān)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的一種官吏選拔制度。

7.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大學(xué)士”又稱內(nèi)閣大學(xué)士、殿閣大學(xué)士等,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

B.“振恤”,即賑濟與撫恤,即面對災(zāi)荒來襲時,各級政府和民間做的相應(yīng)的反應(yīng)和對策。

C.“詔”先秦時代上級給下級的命令文告稱詔。秦漢以后,專指帝王的文書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獲得”,“仕”意為“官職”,“致仕”指獲得官職。

8.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兼”、“領(lǐng)”均表示兼任官職,“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職,“署”“權(quán)”則表示暫代官職。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給帝王的一種文書,常含表志陳情、訴說心曲之意,如《出師表》《陳情表》。

C.“視事”指官吏到職辦公,“下車”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致政”、“致仕”則指退休。

D.《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

9.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彈劾”是指君主時代擔(dān)任監(jiān)察職務(wù)的官員檢舉官吏的罪狀。

B“經(jīng)略”是指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wù)時特設(shè)經(jīng)略,掌管一路或數(shù)路軍、政事務(wù),職位高于總督。

C“世蔭”是指在封建時代,子子孫孫因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勛而世襲官職。

D.“屯田”是指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組織勞動者在官地上進行開墾耕作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組織形式。有官屯與民屯之分,以官屯為主。

10.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謁廟,指古時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須謁告于祖廟。廟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廟。

B.稽首,是古代漢族的一種跪拜禮,稽首與頓首、空首不同,一般說來,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頓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禮。

C.太守,又稱郡守,中國古代的一種地方職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級行政區(qū)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是官府用于曉諭、征召、聲討等的文書,特指聲詞敵人或叛逆的文書。

11.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貞觀”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號,年號是我國封建王朝帝王用來紀(jì)年的一種名稱。

B.“陛下”原來指站在宮廷臺階下的侍者,后來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yīng)對時對帝王的敬稱。

C.“遷”是表示中國古代官吏調(diào)動、升貶的常用詞語。一般情況下,用“左遷”來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員自請退職,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類似的詞語還有“致仕”。

12.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即位指開始做帝王或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繼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職名,其職權(quán)在不同的時期不完全相同,在這里僅是虛銜。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個年號,年號是封建王朝用來紀(jì)年的一種名號,比如雍熙。

D.贈,這里是皇帝為已死的官員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員往往非正常死亡。

13.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遷,調(diào)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zhuǎn)調(diào)三種情況。為易于區(qū)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迂授:降級叫遷削、遷謫、右遷;平級轉(zhuǎn)調(diào)叫轉(zhuǎn)遷、遷官、遷調(diào),離職后調(diào)復(fù)原職叫遷復(fù)。

B.檄,古代最初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用于曉諭、征召、聲討,也可特指聲討的文告,著名的如駱賓王的《討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曉諭的意思。

C.踐阼,特指皇帝登臨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踐祚”、。'登極”、“登庸”、“御極”。

D.卒,“死”的'種說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稱崩、百歲、千秋、山陵崩等;對T 'i-、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稱為“薨”;有官職,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諱地通稱“死”。

14.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解褐”,謂脫去布衣,擔(dān)任官職。  B.“外姻”,由婚姻關(guān)系而結(jié)成的親戚。

C.“臨幸”,專有名詞,特指古代帝王親自到達某處。D.“博士”,是對攻讀博士學(xué)位的研究生的稱呼。

15.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朝廷最后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

B.大學(xué)士,又稱內(nèi)閣大學(xué)士、殿閣大學(xué)士等,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

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獄訟等事務(wù)的官署。

D.釋褐,脫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職。七品,古代官員分七品十八級。

第6課時:古代文化常識(6)——官職答案

1.B(丞相總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監(jiān)察和秘書工作。)

2.C(“解職”與“致仕”詞義相近。)

3.D (宋代,除世襲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終身爵,身死爵除。)

4.C (“察茂才”“舉孝廉”, 是自下而上。)

5. A(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始,“魏明帝太和年間”錯誤,應(yīng)為“隋煬帝大亞年間”)

6. B吏部(管理文職官員的任免、考選、升降、調(diào)動等事)兵部(負責(zé)軍事,入軍隊編制、武官選授以及駐防、訓(xùn)練、檢閱等政令)禮部(掌管典禮事務(wù)與學(xué)校、科舉等)

7.D(“致仕”指官員辭職回家)

8.C(“致仕”指辭官或退休。)

9.D(“屯田”有軍屯與民屯之分,以軍屯為主。)

10.B (應(yīng)為“頓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

11.C(左遷是貶官。)

12.D(“而受封的官員往往非正常死亡”錯誤,過于絕對化。)

13.A(降級叫左遷,升級叫右遷。)

14.D(博士:文中為“專掌經(jīng)學(xué)傳授的學(xué)官”)

15.D(“七品十八級”錯,應(yīng)為“九品十八級”)

第7課時:古代文化常識(7)——姓名、稱謂

1.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

B.“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

  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

C.黜:指罷免官職,古代表示罷免官職的詞還有:奪、除、免、去、廢等。

D.“卒”:專用于指大夫或相當(dāng)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級官員的死。唐代以后則用作“死”的通稱。其它意為“死”的詞還有:崩、薨等。

2.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賜姓:古代天子據(jù)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績而賜予姓氏。多指以國姓賜與功臣,以示褒寵。

B.持節(jié):古代官名。漢末與魏晉南北朝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員往往有使持節(jié)、持節(jié)、假節(jié)、假使節(jié)等稱號。使持節(jié)得誅殺中級以下官吏;持節(jié)得殺無官職的人;假節(jié)得殺犯軍令者。

C.踐祚:特指皇帝登臨皇位,類似用語現(xiàn)象很多,例如:踐阼、踐極、踐統(tǒng)、踐位、踐國、踐帝、踐政、踐襲、踐蒞、踐事等等。

D.薨:古人對身故有多種方式的描述,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貴族。

3.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總角”指的是古時男子未成年時的發(fā)型,常用來指兒童時代。

B.“部伍”指的是軍隊的編制單位,部曲行伍,也泛指軍隊。

C.“嗣位”指的是繼承君主之位,“嗣”本義是傳位或傳業(yè)給嫡長子。

D.“伯”是古代爵位稱呼,舊時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種。

4.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卿”是對他人的敬稱,“陛下”是對皇上的敬稱;“愚”是對自己的謙稱,“臣”也是謙稱。

B.“拜”指授予官職。古時表示官職變動的詞語有“遷”“謫”“轉(zhuǎn)”“徙”“改”“移”“補”等,其中“遷”“謫”都指貶官。

C.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yán),“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較高,故死為“卒”。

D.《三國志》和《史記》《漢書》《后漢書》并稱“前四史”,其中《史記》分為“本紀(jì)”“世家”“列傳”“表”“書”五部分。

5.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弘治,是中國明朝第九個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號。年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用來紀(jì)年的一種名號,始于漢武帝。

B.疏,又稱“奏議”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進言使用文書的統(tǒng)稱。疏的本意為“疏通”,這里引申為分條說明的文字。

C.父憂,為“丁父憂”的省寫?!岸n”,古代官員父母親去世后必須停職守制的制度,丁憂期間,丁憂人不準(zhǔn)為官。

D.謚,謚號,是古代君主、諸侯死去之后,根據(jù)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yǎng),給予的一個寓含善意評價或帶有評判性質(zhì)的稱號。

6.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諱嫌”就是避諱,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是古代避諱的總原則。如東漢為避光武帝劉秀諱,改“秀才”為“茂才”。

B.擢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jīng)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但是唐宋時的“進士”有別于明清時的“進士”。

C.禮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國學(xué)校事務(wù)、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等事宜。

D.“謚”即謚號,是古代對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稱號,用以表彰其功績或品德,謚號只能由朝廷授予。

7.古代兄弟之間用_        ”表示排行。_        ”表示最大,_        ”表示最小。

8.我國古代對人的稱謂有一些特殊的標(biāo)志,如從”表示_        關(guān)系,先”表示        。

9卑己尊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人在稱別人的父親時,敬詞有令父、        等;稱自己的母親時,謙詞有家母、     等。

第8課時:古代文化常識(8)——典型文言字詞

一、選擇題

1.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span>

A.“授、拜、除、封”,表示任命。

B.“擢、拔、陟、升、遷”,表示提升。  

C.“調(diào)、徙、轉(zhuǎn)、改、出、出官、忤、逆、族”,表示調(diào)動。

D.“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表降職的。

2.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奪、黜、罷、免、去、廢、蠲”,是表示罷免。

B.“復(fù)、還”,是表示恢復(fù)?!   ?/span>

C.“辭、告退、退、歸故里”,是表示辭去。

D.“知、典、主、逸、馭、駕”,是表示主管的?!    ?/span>

3.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span>

A.“俸、祿、秩、餉”,是跟俸祿有關(guān)的。

B.“知、典、主”,是表示主管的?!?/span>

C.“治、亂、興、盛、衰”,是表示社會壯態(tài)。

D.“蠻、夷、戎、狄、粟、黍、菽”,是表示少數(shù)民族的?!?/span>

4.下面對古代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span>

A.“貴、賤、卑、官、紳、豪”,是表示人物地位的?!?/span>

B.“埂、耿、(仁)厚、(仁)矜、耿介、聰、慧、慧、敏、木訥、佞、危坐、(儼然)、諂讒、譎”等,是表示人物個性的。

C.“行、德、操、節(jié)、清(廉)、淫(靡)、貪(濁)、餒、饉”,是表示人物品行的    

D.“貢舉、第、登第、中第、狀元、解元、鄉(xiāng)試”,是表示跟科舉考試有關(guān)的。

5.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span>

A.“中、譖、誣”,是表示受到誣陷。

B.“敬、重、尊、恭、結(jié)、履、印、綬”,是表示敬重的?! ?/span>

C.“多、嘉、稱、譽、與、許、嘆”,是表示贊揚的。

D.“惡、厭、憎、貶、銜、怨、患、疾”,是表示內(nèi)心嫉恨的。

6.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span>

A.“過、責(zé)、咎、誅、讓、譴、尤、折”,是表示責(zé)備的。

B.“容、貸、恕、寬、踐祚、膳”,是表示寬容的?!   ?/span>

C.“樂、欣、悅、歡”,是表示喜樂的。

D.“惱、憤、忿恚、切厲、責(zé)、罹、戾、詬、謾”,是表示哀怒的?!    ?/span>

7.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span>

A.“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是表示刑罰。

B.“庠、序、太學(xué)、博士、太傅”,是表示跟學(xué)校有關(guān)的。

C.“囹圄、獄、第、館、邸、廡”,表示監(jiān)獄。 

D.“麻、匹、絲、絹、錦、練、綾、綃、縑、綢、羅、緞、綺、紗、絳、縞、縑、繒、蠶、?!?,是表示布匹的。 

8.下面對古代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span>

A.“案、幾、床、榻、闕、畿、京”,是表示桌床的。 

B.“步、趨、走、遁、亡、逃、徙、匿”,是表示走的。

C.“牾、忤、逆、倍(背)”,是表示違背的。    

D.“曰、云、謂、詔、誥、敕、白、陳、對、語、諭、喩、曉、辯、問、謝、折、詰、訴、咨(諮)”,是表示說話的。

                             十

9.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span>

A.“過、詣、幸、往、經(jīng)”,是表示到往某地。

B.“去、遷、徙”,是表示離開某地?! ?/span>

C.“造、過、訪、謁、顧”,是表示拜訪的。

D.“辭、別、謝、糴、糶”,是表示告別的。

10.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span>

A.“陰、間、密、贍、饒”,是表示暗中。

B.“紈绔、布衣、結(jié)、履、印、綬、冠、冕、巾、弁、弱冠、笄禮、免冠、帶”,是表示的穿戴的?!   ?/span>

C.“宇、舍、館、宅、第、邸、廡、屋”,是表示房舍的。

D.“堤、決、潰、溢、漲、灌溉、澇、旱、堰”,是表示跟水利有關(guān)的?!    ?/span>

11.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span>

A.“粟、黍、禾、谷、稻、菽、稼穡、耕耘、稔、熟、刈、糴、糶、廩、荒、歉收”,是跟糧食有關(guān)的。

B.“豐、饒、贍、足、給”,是表示糧食豐收的。

C.“糗、饌、肴、膳、羞(饈)、蔬、果、脂膏”,是表示食物的?!?/span>

D.“飽、饑、餓、餒、饉,課、先”,是表示飽饑的。  

12.下面對古代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span>

A.“石、斛、觴、樽”,是表示容器的?!?/span>

B.“秩”,古代用來征召,聲討的文書。

C.“逸”,是馬脫了韁繩。    

D.“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二、選擇題

1.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對:回答或?qū)υ挕?nbsp;                B.如:到、往

C.檄:官司、案件、監(jiān)牢。           D.中:中傷、誣蔑別人使受損害。

2.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掾:強奪、掠取、威逼、威脅。        B.工:工匠、精巧、擅長、官吏。

C.僭:超越本分、過分、虛假不真實。    D.孤:幼年失去父親。

3.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阪:因……犯罪、因為             B.容:寬容、或許、許可。

C.貸:借出、借入,寬容、寬免。     D.獄:官司、案件、監(jiān)牢。

4.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白:告訴  B.與:贊揚   C.多:贊揚、    D.遽:捉拿

5.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尤:財用、因為                   B.樹:種植

C.給:食用                         D.劫:強奪、掠取、威逼、威脅。

6.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按:追究、考察、調(diào)查            B.贍:富足充足、供給供養(yǎng)

C.典:考察、考察后給予推薦        D.令:美好

7.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令:美好         B.差:中央行政機要機構(gòu)

C.執(zhí):捉拿         D.延:延請

8.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雅:平時         B.謝:指責(zé)使對方屈服。

C.第:次第、官僚和貴族的住宅、科舉考試的等級。     D.?。簻p免

第8課時:古代文化常識(8)——典型文言字詞答案

一、選擇題

1.C(忤、逆,是表示違背。族,是表示刑罰的。) 

2.D(逸、馭、駕,表示跟馬有關(guān)的。)       

3.D(粟、黍、菽,是跟糧食有關(guān)的。) 

4.C(餒、饉,是表示饑餓的。) 

5.B(結(jié)、履、印、綬,是表示穿戴的。)

6.B(“踐祚、膳”,是跟皇帝有關(guān)的。)       

7.C(“第、館、邸、廡”,是表示房舍的。)

8.A(“闕、畿、京”,是跟京城有關(guān)的。)

9.D(“糴、糶”是與糧食有關(guān)的。)

10.A(“贍、饒”,是表示糧食豐收的。)      

11.D?。ㄕn,督促勸說去做某事?!∠?,祖先,已經(jīng)死去的,多指上一代或長輩。) 

12.B(“秩”:官吏的傣祿?!∠汗糯脕碚髡伲曈懙奈臅#?/span>

二、選擇題

1.C(檄:古代用來征召、聲討的文書上。)

2.A(掾:古代屬官的統(tǒng)稱。)

3.A(阪:山坡。)

4.D(遽:急速、就、恐懼。) 

5.A(尤:罪過。)

6.C(典:主持。)

7.B(差:病愈。)

8.B(謝:道謙。)

第7課時:古代文化常識(7)——姓名、稱謂答案

1.C(“除”指任命、授予官職。)

2.C(踐政、踐蒞:當(dāng)政在任之意。踐事:供職、充役之意。踐襲:蹈襲,沿用之意。)

3.A(“總角”指未成年的人把頭發(fā)扎成髻,不分男女。常用來指少年時期)

4.B(“遷”指升遷,左遷指貶官)

5.D(是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傳主胡世寧就是大臣)。

6.D(一般文人學(xué)士或隱士的謚號,則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謚,與朝廷頒賜的不同。)

7.古代兄弟之間用“伯仲叔季”表示排行?!?span>伯表示最大,“表示最小。

8.我國古代對人的稱謂有一些特殊的標(biāo)志,如“從表示堂房親屬關(guān)系,“先表示已去世。

9.“卑己尊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人在稱別人的父親時,敬詞有令父、令尊等;稱自己的母親時,謙詞有家母、_家慈_等。



End



圖片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国产丝袜美女诱惑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人妻一区二区免费 |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福利 | 东京不热免费观看日本| 亚洲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老外那个很粗大做起来很爽| 午夜福利视频六七十路熟女| 日韩成人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爱草草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91欧美激情在线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三级黄|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优势| 久久国产精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福利激情性生活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视频一二三区| 午夜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不卡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不卡专区| 日韩一级免费中文字幕视频| 日本一二三区不卡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免费| av在线免费观看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在线播放| 东京干男人都知道的天堂| 中文字幕区自拍偷拍区| 大尺度激情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中国性生活视频| 日本人妻中出在线观看| 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9| 中文字幕熟女人妻视频|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五月天丁香婷婷一区二区| 欧美激情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三级国产专不卡| 欧美多人疯狂性战派对|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青草天美| 国产日韩欧美专区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国产极品粉嫩尤物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高清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