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加載圖片 所謂“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無論是三山還是五岳,也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在看到祖國的壯麗山河的時候,不免會生出各種感嘆。只是,上世紀旅游者習(xí)慣了在各處寫上某某到此一游,而本世紀則把陣地轉(zhuǎn)移到了手機各種APP上,以證明自己到過某地。 但是在表述對盛景的感情的時候,今天的人與古人相差很大,今天我們經(jīng)常會簡單地說:哇,好美! 或者說就直接引用古人的詩句來表達。 今天我要說的就是有關(guān)一座山的詩句,這座山就是久負盛名的廬山。 廬山自古就是文人騷客登臨抒懷之地,早在千年之前的唐朝已經(jīng)開始,且有大量的佳作存世,其中最知名的無外乎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蘇軾的《題西林壁》。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點擊加載圖片 這首詩是李白在五十歲左右的作品,雖然已到知天命的年齡,但是李白依然是豪氣沖天,不減當年(也有人說是入長安之前的作品)。 首句采用寫實和比喻的寫法,將香爐峰之間的霧氣比喻成紫煙,為廬山香爐峰的景色添加了更加魔幻的色彩。廬山各個山峰層巒疊嶂的景色立刻映入眼簾。 點擊加載圖片 第二句雖然感覺每個字都很寫實,但是一個“掛”字,立刻讓現(xiàn)場的精致靜態(tài)化了,仿佛是一幅水墨畫,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看來,用文字也可以畫畫,李白就是其中的高手。 點擊加載圖片 最讓讀者記憶深刻且流傳最廣的,當然是三四句。 原來靜態(tài)的水墨畫,風(fēng)格突變,一下子變得奔涌呼嘯,飛奔如劍的瀑布接連不斷如有三千尺高,讓人懷疑這是九天之外的銀河傾瀉下來。 熟悉李白的人都知道,太白先生一生灑脫,反映在作品上就是常常能夠于平凡之處展示出天外來客的狂放和不羈,讓讀者瞬間從地面升華至天堂。 這首詩也不例外,作者這種夸張的手法既是一種嫻熟的技巧,也是作者人生態(tài)度的反映,不僅逼真而且豪邁。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點擊加載圖片 曾經(jīng)有人說,李白寫完廬山之后,一直沒人敢寫了,直到宋朝的蘇軾出現(xiàn)。 蘇軾與李白雖不在同一時代,但也頗有幾分李白的可愛和豁達,其作品《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作為千古名篇,被傳唱千年。 蘇軾當然知道李白寫的《望廬山瀑布》,所以就非常聰明地避開了對其風(fēng)景的繼續(xù)描寫,因為他知道極有可能無法超越。 于是,蘇軾采用宋朝興起的理學(xué)高潮,通過一首詩將自己對景色的理解用理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產(chǎn)生了差異化的特殊效果。 前兩句描寫靜態(tài)的山色描寫,目的并不是像李白一樣去造景,而是為了下面的理學(xué)結(jié)論打基礎(chǔ)。 由于站的角度不同,在觀察廬山的時候,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不同的景色,這是為什么呢? 作者后兩句給了答案:不能真正辨識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這個人深陷廬山之中,難以全面地去觀察廬山,所以得出的結(jié)論也就是局部的。 點擊加載圖片 非常巧妙的說理詩,但是沒有一點說教的感覺。就是簡簡單單的把山色特點說一下,并最終將結(jié)論告知讀者。 融大道于簡單之中,通過詩詞描寫告訴讀者,我們?yōu)槭裁闯3?床磺迨挛锏谋举|(zhì)呢?因為你身處事物之中,怎么能夠看清楚呢? 東坡威武! 縱觀兩首詩,非要決出一個勝負的話,一定會形成堅定的兩派,一派是山水寫實派,一派是哲學(xué)派。但我認為,正是因為兩位偉大的詩詞作家這種空前絕后的作品才讓我們今天有更多的學(xué)習(xí)機會,有更高尚的道德情操,這才是最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