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東山城變遷記—— 穿越老城 “扁擔街”》 文/作家蜀水 “巫峽平湖,神女漫舞;高樓林立,彩虹飛渡……”鄂西巴東山城,猶如一幅秀麗的水彩畫。 然而,人們在贊美它嶄新的容貌之時,也深深地懷念它過去的風姿。 那是一幅古老的油畫,一幅和世世代代的巴東人相生相息1000多年的傳世佳作。 巴東老城,它的形體早已灰飛煙滅。但它的遺址,卻承載著它的魂魄平靜地、安然地舒躺在江水之下。一陣陣的波濤和著清風的聲音,吟唱著遠古而來的歌兒,回放著漸漸淡去的畫面。 “巴東城是寇準大人當年用秤桿子稱出來的!”它的誕生是與眾不同的,和那些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一樣,都關聯(lián)著背后的故事。 遙遠的北宋時期的某一天,20來歲的縣令寇準,為了把原來縣城占用的好土地用于農(nóng)耕,就采取用秤來稱沙按重量選址的辦法,說服百姓把縣城從江北搬遷到了江南。 自從這一天開始,巴東城告別了江北那個土厚坡緩的搖籃,因此后人給原來那個城址取了個叫“舊縣坪”的名字,還一直沿用至今。新縣城從此就安置在山高坡陡石頭多的金字山。 金字山像從高空斜掛的巨大的畫布,任憑歲月的老人浪漫地想象、巧妙地構思和靈活地涂畫。所以,它就有了內(nèi)容的厚重,色彩的斑駁,意境的悠遠;所以,它就有了故事的神秘,性情的深重,價值的珍貴。 畫面的黃金切割線上,和長江平行的是一條聞名天下的“扁擔街”。顧名思義就是“一”字型的街道。由于是臨江依坡而建,靠江的一面,大多數(shù)的房子都有很高的柱子支撐著,好像一群姑娘站在江邊淺水里,相互欣賞著苗條的倩影,對遠處的神女訴說著什么。 街道不長,上從頭因公路有一石拱橋而得名的“頭道橋”起步,走到下頭一個名叫“大拐”的地方,總長度也不過10多分鐘路程。 這條“扁擔”,它挑來了實誠的繁華。從清晨到深夜,人潮不斷,車流不息。如果汽車進城,應該是對司機操作技術最嚴格的考試。汽車喇叭長鳴不停,還有義務大媽雙手捧著那神圣的鐵皮大話筒,拉大高八度的嗓門兒叫喊“車子來噠,行人走兩旁!”好像要和汽車喇叭聲爭個高低和長短似的。 商場、店鋪、小攤這里應有盡有,還有流動商販、串巷背簍、小賣提籃,它們?nèi)谶@兒扎堆兒,紅閃綠動的色彩,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夾雜著各種美食的香味兒不斷地攪和并沸騰著。特別是春節(jié)臨近,整個街道被辦年貨的人們擠得水泄不通。這時的場面,就像是從《清明上河圖》上剪裁取來的最經(jīng)典的一幅。 這條“扁擔”,它挑來了最美的神韻。不知是祖祖輩輩常年飲用后山“無淵洞”泉水的緣故,還是“巫山神女”風水寶地靈氣的滲透,這座小縣城自古以來就出美女,難怪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的家鄉(xiāng)興山也要和它接個壤,其中有沒有什么緣故呢?我們無從可考。但此地的女子婷婷玉立,膚色紅潤,精于梳妝,貌若天仙,是遠近聞了名的。這條街一年四季就是一個名模特兒趕場的天下,不比重慶“打望”的效果差到哪里去。至今,鄂西還流傳著“巴東一枝花”的歌謠呢。 這條“扁擔”,它挑來了建筑的博物館。在主街道的上方,各個時期、各樣款式、各種材料組建成的古代、近代、現(xiàn)代民居在此集結(jié)。石頭、灰磚、土塊、木頭、青瓦,它們在這里自由地組合,高的、矮的、寬的、窄的、大的、小的,款式不同、模樣各異的樓房,層次分明而緊密地布局在山坡。家家的屋頂緩緩升起的炊煙在空中擁抱溶合,它們相互講述著各自主人家的秘密。 這條“扁擔”,它挑來了古老質(zhì)樸的青石巷??v橫交錯、寬窄變幻、長短互通的清石小巷。它們鋪滿在山坡的樓房之中。寬而陡的石梯巷大概有30多條,它們形成了道路主干。魯家巷、范家巷、王家巷、朱家巷、羅家巷……等等都是著名的路標。穿插其中的中小型青石巷起碼也有數(shù)百條。那些不規(guī)則的大小不一的石塊,有的上千年,有的上百年,有的數(shù)十年,都被鞋底撫摸得光照人影。它們不問出處,肩并著肩,身體挨著身體,默默無聞地承擔著迎接和歡送勤勞的腳步的光榮,表現(xiàn)出一如既往的堅守。 這條“扁擔”,它挑來了“背腳子”勤勞的精神。從碼頭到車站,從市場到千家萬戶,到處有“背腳子”的活躍的身影。他們和重慶“棒棒兒”的身份差不多,不同的是工具不同?!氨衬_子”用的不是棒棒而是背簍,還有一樣名叫“打杵子”的關鍵性配件。這是用樹木做的“丁”字型物件兒,背累了就支撐著背簍底歇一稍(休息)?!氨衬_子”的集中地是碼頭??瓦\碼頭又叫百步梯,因全都是石梯而得名??扛鄣妮喆圾Q笛,他們就像出巢的蜜蜂一哄而上,爭先恐后地幫貨主或客人背東西。它們大多是群體活動,領頭的在最前探路并以號子或者歌謠與大家相互聯(lián)絡。譬如領頭的看見一堆大便,他就唱“大路中間有朵花”,后面的就會響應地接唱“我們不踩它!”。它們勤奮并快樂著,快樂并勤奮著,用背簍背滿全家人的希望,一步一步向上。 這條“扁擔”,它挑來了可口的美味。土爐子烤出的夾心大燒餅,鐵鍋里炕得焦黃的小土豆,石磨磨出的加南瓜葉的懶豆腐,手工制作的老冰棍,特別是用千年秘方精制的鹵豆干……這一切,都醞釀著千年老字號的味道。 這條“扁擔”,它挑來了名人的詩詞歌賦?!拔以诎蜄|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李白);“日見巴東峽,黃魚出浪新”(杜甫);“嶺北回征帆,巴東問故人”(孟浩然);歷代名流在這里開懷暢吟??軠蔬€親自主修秋風亭,他那無數(shù)的絕句佳辭世代相頌。 這條“扁擔”,它從歷史的風雨中當擔而來,一頭挑著祖先們的骨氣;一頭挑著后輩們的志向;一頭挑著祖先們的期盼,一頭挑著后輩們的夢想。它的形體已經(jīng)消逝,但是,它的靈魂永在,它的氣質(zhì)永在,它的精神永在。 朋友,你到“今日巴東”的水彩畫里來尋找吧,來體味吧,來感受吧。 在這里,你從巴東人的時空里,就能穿越到巴東老城的“扁擔街”,圓你一個美夢! (圖片均來自網(wǎng)絡) 作家蜀水:原名張一彪,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曾供職《鄂西報》、《三峽晚報》、《中國三峽工程報》、《深圳法制報》、人民日報社《中國經(jīng)濟周刊》,現(xiàn)任紅鉛筆暨北斗獵頭(集團)董事長。 附評論: 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讀蜀水《穿越老城“扁擔街”》有感 ·龍道子 品讀蜀水先生的這篇《穿越老城“扁擔街”》,讓我一下子沉浸了半晌,心中五味雜陳頃刻間冒出來,久久不能平息。 文章從頭到尾,每一段描述,乃至每一句精彩的話語,都感染著我,讓我思緒萬千,情不自已。 它讓我好似穿越千年,不僅看到了巴東老城的古色古韻,看到了因時代變遷而造就的人是物非,更看到了晚唐詞人李煜那遷居異鄉(xiāng)而生發(fā)的鄉(xiāng)愁與無奈,真可謂“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看得出來,作者是用心在寫。 這份心,源于作者對巴東老城無比深沉的愛。 巴東老城,走過了1000多年的風雨歷程。這里的文化,這里的風俗,這里的氣質(zhì),這里的精神稟賦,早已融入進了這里每一位兒女的血脈。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作者來說,即便游歷在外再久,也不會忘記這里老的樣子。因為,一個地方的水土以及在這份水土上孕育而出的獨特的文化,是這里人的根,是這里人的魂。 這份心,源于作者對巴東人民無比深情的顧念。 巴東老城,用它那大山大河特有的物產(chǎn)、精神和智慧,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巴山兒女,并積淀了巴山兒女那淳厚、善良、勤勞和不屈的民風鄉(xiāng)情。作者作為從這里成長起來的一位文化佼佼者,對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巴東人民充滿著顧念之情。從遠至北宋廉政愛民的縣令寇準,到婷婷玉立的“巫山神女”,再到老街上毫不起眼的拿著擴音器喇叭高喊讓路的小老百姓,無不都落在作者的眼里,體現(xiàn)在作者的文章里。 這份心,源于作者對巴東未來無比深切的念望。 巴東老城,這座以“扁擔街”為標志的峽江老城,它的形體已然消逝,已然在人們心中沉淀為一幅古老的油畫,但是,它的靈魂永在,它的氣質(zhì)永在,它的精神永在。如今,這里已是“巫峽平湖,神女漫舞;高樓林立,彩虹飛渡……”,昔日的老城人民,生活在猶如一幅秀麗水彩畫的巴東新城,舊貌換了新顏。對于這種新的氣象,作者表現(xiàn)出了“巴不得”這里好的熱切之情,并在文章的最后,相邀八方朋友到這里來體味,來感受,來穿越。 這篇文章,感情真摯,文筆優(yōu)美,它以“扁擔街”為契入點,向人們還原和展現(xiàn)了整個古城的來龍去脈、風俗文化、稟賦特質(zhì)。作為本不屬于這里的異鄉(xiāng)人,筆者品讀這篇文章,猶如身臨其境,能感受到巴東老城極大的魅力,且為這種魅力的消逝而倍感嘆惋。 正因此,當筆者行走在這篇文章的字里行間時,對它的眷念與不舍便油然而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