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真正的失敗,從自己的情緒開始。 一個人只要不放棄,任何時候都有機會翻身,外在不管存在多么不利的條件,只要自己存在著愿意努力的意志,最終都能翻盤,但是當一個人的情緒開始懈怠、絕望下來的時候,所有的一切機會都不存在了。 所以說情緒是攻破一個人的根源,負面絕望的情緒就像是一棵樹的蛀蟲一樣,會從內(nèi)部逐漸瓦解一個人的意志,讓一個人的意志逐漸潰敗,最后甚至會在一次小的風雨中徹底坍塌,所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是人生最重要的核心。 自己就是人生的主角,而人生就是自己的戰(zhàn)場,這一仗能打成什么樣,取決于自己“用兵”時的情緒。 《孫子兵法》之中有一句話,叫做: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只知道死拼就會被殺,貪生怕死會被俘,急躁易怒便經(jīng)不起刺激,太過自愛便受不了侮辱,盲目愛民就會因為掩護民眾而導致問題。這五種危險都是將帥之錯,也是用兵的災難,軍隊覆滅,將領被殺,都是因為這五種危險,所以要引起充分的重視。 在任何情況下,主帥作為軍隊的核心,都不能因為情緒而主導自身的意識,因為將帥統(tǒng)率三軍,他的一個命令,都關系到三軍將士的生死,更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存亡,所以要有大將風度,冷靜沉穩(wěn),不急不躁,從容應對。 不管是作為將帥應對戰(zhàn)場,還是作為一個人應對人生,即便不能讓性格達到完美無缺,也要讓自己在更多的情況下保持理智,這樣才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智者。 對于很多人生來說,人生的區(qū)別并不僅僅在于智力的區(qū)別,因為多數(shù)人的智商都大概相同,而真正的區(qū)別,就在于在人生的關鍵時刻,是以理智戰(zhàn)勝了情緒,還是被情緒沖昏了頭腦,瓦解了自己的意志。 戰(zhàn)場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二、在春秋末期時,吳王闔閭發(fā)兵攻打越國,越王勾踐親自率兵抵抗。 當時吳軍在欈李(今浙江嘉興南)嚴陣以待,等待越軍進攻,而此時的越王勾踐因為吳軍的嚴整陣容感到十分擔憂,于是派了一個敢死隊發(fā)動三次攻擊,但是吳軍的陣容絲毫沒有被打亂。 后來勾踐想出了一個辦法,讓越國的死囚排成三行,全部把劍放到脖子上面,一起走向吳軍陣前,就說:“現(xiàn)在兩國君主同率軍隊會戰(zhàn),我們觸犯了軍令,但是卻不敢逃避刑罰,我們只有在陣前以死謝罪了。” 說完,三排死囚紛紛拔劍自刎,吳軍看了之后紛紛大驚失色,吳王闔閭以及軍隊內(nèi)部都開始慌亂起來,越王勾踐趁著吳軍意志混亂的時候,趁機發(fā)動猛攻,大敗吳軍。 而吳王闔閭正是因為這一仗而受了重傷,腳趾頭被斬落,后來因傷而亡,也正是因為這個事情,才有了后來勾踐與吳王夫差之間的恩怨是非。 勾踐用死囚假扮敢死隊列隊自殺的計策,目的就是沖擊對方的意識,使其混亂,以此動搖敵方軍心,而這一計策最后也達到了目的。 從這個事件中,足見情緒對自身產(chǎn)生的影響,上陣殺敵之人,勇者易勝,但是當勇氣被情緒沖散的時候,便失去了取勝的主要條件。 兩軍交戰(zhàn),比較的不僅僅是雙方軍事的實力,還有雙方將帥的心理素質(zhì),從將到士都是如此,急躁易怒者,沒有膽識之人,都會成為軍隊敗亡的根本,只有穩(wěn)重冷靜清醒的智者,才更有必勝的把握。 一個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將帥,就很難控制戰(zhàn)爭的局勢,所以《孫子兵法》之中說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zhàn)”,意思就是說:國軍不能憑一時憤怒而發(fā)動戰(zhàn)爭,將帥也不能憑一時氣憤而接受挑戰(zhàn)。 目的就是避免個人因喜怒而決定戰(zhàn)略,而導致戰(zhàn)爭的勝敗,這也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存亡。 人生更是如此,對于真正有智慧的人來說,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即便是四面楚歌時,也能保證自己沉著冷靜的面對問題。 才能在紛繁復雜、瞬息萬變的形勢中準確權衡利害,做出正確的臨場反應,也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結(jié)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