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位于蘇州城西楓橋鎮(zhèn),創(chuàng)建于南梁天監(jiān)年間,距今已有1400余年,初名“妙利普明寺院”。相傳唐貞觀年間,天臺山國清寺高僧寒山曾在此當主持,遂改名寒山寺。唐朝詩人張繼曾途徑楓橋,滿懷旅愁觸景生情地寫下《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睆拇?,詩韻鐘聲,膾炙人口;寺以詩名,遠播中外。 寒山寺占地面積為1萬平方米,寺院雖幾經(jīng)興衰,依然坐東朝西,臨街面河外設(shè)照壁。寺院主要由大雄寶殿、鐘樓、碑廊、藏經(jīng)樓等建筑組成。山門朝西,以示隨時迎接諸佛到寺誦經(jīng)弘法,教化眾生。夕陽西下時一片金黃,猶如佛光普照,此為寒山寺第一景“山門夕照”。 羅漢堂內(nèi)五百羅漢由清代小型香樟木鍍金而成,中央矗立的觀音銅像,由日本宗教畫院,禪宗畫家協(xié)會1995年所贈。 寒拾殿中有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相傳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轉(zhuǎn)世,后來又被皇帝敕封為和合二仙,是祥和吉慶的象征。 鐘樓是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閣,每年除夕之夜,中外游人云集寒山寺,聆聽鐘樓中發(fā)出的一百零八響鐘聲,在悠揚的鐘聲中辭舊迎新,祈禱平安。樓門有一聯(lián):“鐘聲明慧眼,月色照禪心”。樓前有一石,上鐫“聽鐘石”三個大字。 “無上清涼”匾是寒山寺的名匾,四個字便道出了一個純凈的佛境,一個獨屬于寒山寺的千古靜謐,一個分享于世界的至上閑境。 普明寶塔是“一寺標幟”,寒山寺始建名“妙利普明塔院”,寺以塔院冠名。寺經(jīng)幾焚,塔遭三毀。然建塔之志不滅,建塔宏愿常萌。時值國昌民安,性空和尚首舉倡議,時為監(jiān)院的秋爽法師鼎力協(xié)助,1995年底,復巍峨寶塔,辟威儀塔院,喚唐風重新,使塔影再現(xiàn)。 觀音峰為一巨型太湖石,堪稱“姑蘇之最”。此石高達7米,重約35噸。因“玲瓏剔透、琉璃娟秀、姿若觀音臨駕,慈態(tài)善容、風韻萬種”而得名。“觀音峰”三個字由長老性空大和尚題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