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朝歷代的大詩人中,恐怕最喜歡月亮的就是李白了。讀李白的詩歌,處處都能夠遇見月亮。李白現存詩歌一千來首,寫到月亮的就有三百多首。 李白是一個性情中人,他天生的性格浪漫豪放,以大鵬鳥自比。但是一生懷才不遇,命運坎坷,遠大的理想最終未能實現。他喜歡借酒抒懷,寄情于月亮。 然而不論在什么情況下,李白都能夠做到曠達樂觀,隨遇而安。順暢時“欲上青天攬明月”,送別時“我寄愁心與明月”,孤獨時“舉杯邀明月”,思鄉(xiāng)時“舉頭望明月”。 有時候,李白有了困惑不解,他還要詢問月亮。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李白的詩歌《把酒問月》?!鞍丫啤?,就是對月舉杯,邀月同飲,一邊飲酒,一邊與月探討問題。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fā)。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在李白這首詩的題目下面有一句說明,“故人賈淳令予問之”??梢妼戇@首詩不是李白心里有困惑,而是李白的朋友賈淳有困惑。李白這是替朋友詢問月亮,釋疑解惑。 朋友為什么自己不去問呢,所以李白這么說,我們也沒有必要當真,畢竟詩歌是文學作品,不是生活的實錄。有可能李白就是故意借朋友的疑問,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慨。 詩的開頭“青天有月”兩句,李白正在月下飲酒,突然若有所思,于是停下酒杯,詢問月亮的身世。這個擬人手法運用得恰到好處,李白和月亮一問一答,好像是神交多年的好友。 接著“人攀明月”兩句,寫月亮雖然高高在上,高不可攀,但它又與人非常接近。它不但把清暉灑向人間的每個角落,它還與人緊緊相隨,不離不棄。 后面的“皎如飛鏡”兩句,就是描摹月亮的形象之美。詩人把飛升的月亮比喻成皎潔的鏡子,說它發(fā)出的清暉不但光彩照人,而且還照亮了仙山瓊閣和人間世界。 七八兩句是寫月亮的晝伏夜出,它從海上升起,又在云層里隱退。月亮圓缺交替,周而復始,亙古及今,生生不息。這種大自然的造化神工,令人贊嘆不已。 九十的“白兔搗藥”兩句,詩人引用神話傳說,從月亮的外表進一步寫到月宮內部。月兔的勤勞,嫦娥的孤獨,既表現了月宮的高潔清冷,也反映了詩人的憐憫同情之心。 接著的“今人不見古時月”四句,詩人從具體描寫中跳脫出來,對悠悠時空做了高度的概括,是詠月的千古名句。世上萬物輪回,只有月亮是永恒的。 現在照耀我們的這顆月亮,它曾經照見過古人,也必將要照耀后人,它是浩瀚宇宙的見證者。而我們每一個人渺小到只是一粟,短暫到只是一瞬。 月亮亙古如斯,萬古如一,而人們只能看到自己,然后像煙霧像流水一樣紛紛逝去。感悟這種“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現象,李白雖然是一個飄逸瀟灑的詩人,也不免悲從中來。 于是李白在詩的末尾就說,希望在“對酒當歌”的時候,那明亮的月光能夠長久地照到酒杯里。言外之意就是既然人生如過客,那就要無所拘束,放浪形骸,及時行樂。 詩人李白性格豪放,但是也有很多苦悶。他的這些現象在這首詩歌里也表現了出來。詩人海闊天空任馳騁,從開頭的舉杯問月,到結尾的月光照進酒杯,詩意大開大合,情理兼容,給人以豐富的聯想。 既然詩歌的題目是舉杯問月,所以探問月亮就必不可少。李白在緊張的詩意鋪排中,安排穿插了三問。而這三問,實際上是自問自答,通過將月亮擬人化,使人與月更有一種親切感。 第一問,青天有月來幾時?這是李白醉意朦朧中,引月為知己,表現了浪漫豪放的情懷。同時他的這個發(fā)問,既是對宇宙本源的探索,也是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第二問,寧知曉向云間沒?你月亮晚上從海上升起來,早晨又隱沒于云霧之中,為何能夠這樣周而復始永不落幕?這里寫月亮的圓缺更替恒久不變,正是從側面表達了詩人事業(yè)未成而人生短暫的感慨。 第三問,嫦娥孤棲與誰鄰?這里借用白兔搗藥和嫦娥奔月的神話,寫月宮的孤獨寂寞冷,通過反問,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時內心的苦悶和不甘。 李白最愛詩酒與月亮。這首詩三問明月,以舉杯問月開始,以月照酒杯結束,寓意深長。在詩歌的立意上前承屈原的《天問》,后啟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堪稱詠月的千古名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