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好學校就是一個愛讀書的校長和一群愛讀書的老師領著孩子讀書。學校本就是讀書的地方,若生命成長沒有被書香浸潤,那么生命也難以徹底舒展。 人類歷史浩如煙海,要讓校園閱讀有益、有趣,我們需要精心篩選書籍。低年級孩子識字量有限,色彩明麗的繪本更適合他們,比如《小布頭奇遇記》《洋蔥頭歷險記》《裝在口袋里的爸爸》;三四年級孩子的思維觸角已向多領域探索,科普類、故事類、名人傳記類是他們的最愛,可以讀《森林報》《柳林風聲》《細菌歷險記》;五六年級學生已經(jīng)有自己的審美,對事物的看法也初步形成,他們更適合讀《青銅葵花》《愛的教育》《根鳥》等書籍。 一個孩子遇到一本喜愛的書,那本書便會在孩子中間流傳開來,他們對書籍的渴望讓教室流動著甜蜜的氣息。 孩子如此,教師成長更是如此。對于剛入職的教師,瑣碎的工作常常讓他們對教育無法心生熱愛,他們希望在書中找到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策略,《正面管教》《我就是數(shù)學》《玫瑰小語》更適合他們;工作了幾年的教師,他們想探尋教育現(xiàn)象背后的東西,這也是推薦他們讀經(jīng)典的好時機,比如《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陶行知教育文集》;對于在工作中已經(jīng)有一定積淀的教師,他們對教育本質(zhì)有了更深的理解,有的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希望變革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當下教育專家的書籍往往是他們所愛,比如《教育其實很美》《學生第一》《教育的第三只眼》等。 書選對了,師生才能走進適合他們成長的那片沃土。 讀書需要分享交流,不僅僅是彼此觀點的碰撞,更要在交流中促進思想走向深刻。 讀書分享會、主題閱讀會、圖書漂流節(jié)、小葉子晨讀展……都是孩子喜聞樂見的集體分享方式。此外,在每個課間、每個亭下、每個座椅旁,學生三五結伴交流和分享無處不在。 教師間的分享則可以在讀書沙龍、博客空間,或者非正式的讀書交流活動。他們把讀書當作一種生活方式,不僅閱讀專業(yè)書籍,更與孩子共讀一本書,與他們共同成長。 讀書能修身養(yǎng)性,教師讀心靈雞湯解惑生活,讀國學經(jīng)典涵養(yǎng)性情,讀散文小說怡情養(yǎng)性……更多時候,教師對閱讀的渴望來自工作所需,來自教科研。 每一所書香校園背后都有教科研做支撐,沒有教科研,教師讀書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為了研究學困生,我們研讀了《帕夫雷什中學》《插班生林可樹》《美麗只在有無間》;為了探索課堂教學改革,我們研讀了《學校的挑戰(zhàn)》《靜悄悄的革命》《從原點出發(fā)》……每一次研讀都是一次成長,這樣的成長來自思想的力量、書籍的智慧。 我不喜歡說“打造”書香校園,更相信書香是一點點浸潤生命的,它猶如氣息在生命場中流淌、縈繞,捕捉不到卻始終存在。 (作者單位系內(nèi)蒙古烏蘭浩特市紅云希望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1年03月31日第9版 作者:王卓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