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五苓散證原文:71條 “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條 “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73條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74條 “中風(fēng)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156條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span>
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 白術(shù)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太陽蓄水證的主癥和病機:
主證一:口渴、消渴、煩渴、渴欲飲水等,皆是膀胱氣化不利,津液不能輸布上承所致。 主證二:小便不利、小便少,這是膀胱氣化不利,排除廢水的功能發(fā)生障礙的表現(xiàn)。應(yīng)當(dāng)注意的 是,這里的小便不利,只是小便少,并不是小便點滴不暢,尿道澀痛(有熱證的豬苓湯證 可見此尿道澀痛)。 主證三:少腹苦里急,這是因為膀胱氣化不利,水蓄下焦,下焦氣機壅遏所致的一個自覺癥狀。 證四:心下痞,應(yīng)屬太陽蓄水證可能出現(xiàn)的一個癥狀,是因下竅不利,水無出路,水邪上逆,進而 阻遏中焦氣機的緣故。 證五: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則為水邪上逆,使胃氣也隨之上逆所致,仲景稱此證為“水逆”證。 證六: 脈浮或浮數(shù),身微熱,這是太陽表邪未解的表現(xiàn)。以上諸條描述的證候,屬外有表證里有蓄 水,當(dāng)為表里同病的范疇。 證七:胃中津傷證的主癥和病機: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為其主癥,這是由于陰虛則陽盛,津虧則 氣燥,陽盛氣燥,則心神不寧而煩躁不得眠。津液虧于內(nèi),必然求助于外,這是人體的本能 的需求,因此口渴欲得飲水。 證八:胃虛水停證的成因:在患太陽表證期間,正氣抗邪于表,里氣尤其是胃氣相對較弱的情況 下,飲水過多,不能納化,就可以導(dǎo)致水液直接停留胃脘。“以飲水多,必心下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