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先賢之遺志,繼古醫(yī)之傳承 我們上期講到痛風的病因主要是風寒濕邪引起的。其中,濕邪是主因,其次是寒邪的問題,當寒濕夾雜,元氣就會淤堵,無法運轉,從而導致問題出現(xiàn)。 這種寒濕夾雜的情況也分早、中、晚期,一般而言,蹺二郎腿就屬于早期,睡覺起來發(fā)麻屬于中期,而一旦發(fā)展成偏癱,有了痛風的癥狀,就是晚期了。 而幾乎所有的病,在早期的時候都很好調理,只要平時多加注意,也不用很長時間,就可以恢復健康。 而在生活中,包括蹺二郎腿這種不良習慣在內,其實大家所有的日常行為,都是身體好壞、元氣強弱的反映。 寒濕夾雜就會趨下,這個“下”在中醫(yī)思維中指的是偏于陰的那面。 對于我們身體而言,中醫(yī)分陰陽,是相互對應的概念。因此,不存在絕對屬陰或屬陽的情況。 以前胸后背為例,前胸屬陰,后背屬陽。 拿男性女性區(qū)分,女性屬陰,男性屬陽。 拿老人小孩來分,老人屬陰,小孩屬陽。 這種分類方式,主要是根據元氣運轉情況進行分類的。 比如,上半身屬陽,下半身屬陰。就是因為人體五臟六腑都在上半身,相對下半身更加重要,人體分給上半身元氣較多,因此屬陽。 人一旦截肢還能生存下去,而一旦臟腑出現(xiàn)大問題,命就有可能保不住了。 所以,身體中的大量元氣是在相對重要的部位較多,而不重要則相對較少。一旦有了痛風,往往是身體關節(jié)最先受到寒濕邪氣的侵害。 這個理論其實不僅是中醫(yī),西醫(yī)也是一樣。 按照西醫(yī)的理論,腳因為在身體中距離心臟最遠,因此血流量少、循環(huán)差,加之腳部皮下脂肪薄弱,因此,保溫自然就差。 因此,有句俗話叫,寒從腳底起。我們往往在外部環(huán)境冷的時候,最先是手腳感受到,與手相比,腳更易受外邪。 這樣會導致什么結果呢?就是腳部一旦受寒了,就容易導致外部邪氣入侵,從而致使身體生病。 曾經就有這樣一個試驗,將一個人的腳放在冷水中,觀察他的身體變化。結果,這個人很快就出現(xiàn)了鼻塞、流鼻涕等感冒狀況。 現(xiàn)實生活中,其實這樣讓腳部受寒的情況有很多,比如穿衣服喜歡露腳踝。 比如,對于痛風患者而言,就可以經常泡腳。雖然泡腳也可能會導致痛風發(fā)作,但也可以將其看作是一種好轉反應。 關于這一點,其實與我們尿酸嘌呤等物質在身體內循環(huán)有關,涉及到身體代謝的相關內容,這些問題相對比較復雜,我們有機會再詳細講解。 好的,那說了這么多,我們繼續(xù)回到寒濕趨下的問題中。 經過上述分析,大家想必也都理解了,雖然上半身因為有五臟六腑,分到的元氣相對下半身較多。但手腳同屬四肢,手距離并不比腳近多少,因此,手的待遇僅次于腳。 之后,邪氣在身體中由弱漸強,脾胃元氣逐漸由強漸弱,病情因此逐漸發(fā)展,胳膊、膝蓋等會依次出現(xiàn)痛風癥狀。 等到發(fā)展到五臟六腑,風寒濕邪就非常難以解決了,痛風也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程度,痛風性腎病、尿酸結石、腎功能不全、腎衰竭都會逐漸到來。 所以,對待痛風,中西醫(yī)的觀點都一樣,就是趁早調理治未病。 病邪還沒有發(fā)展到五臟六腑,還在四肢關節(jié)處,我們一般還叫痛風,或者是痛風性關節(jié)炎。這時候的問題還是比較容易解決的。 介紹完濕邪和寒邪,我們接著說風邪。 痛風這個病之所以叫痛風,也是因為它像風一樣,來得很突然。說疼就疼,疼起來要人命,說不疼立馬不疼,跟沒事人一樣。 除此之外,它還像風一樣,隨便跑。可能上次是腳指頭疼,下次就變成腳面疼。因此,取名痛風名副其實。 既然痛風的病因咱們也都清楚了,導致痛風的風寒濕邪也分析完了,那接下來,我們就要想辦法解決它。 那最先解決的問題,就是要先緩解大家的痛苦。發(fā)病時的紅腫熱痛,是痛風發(fā)作的常見癥狀。這有多痛呢,比牙痛還要命。 紅腫熱痛是痛風的表象,其根源就是風寒濕邪。熱的表象從何而來,其實是因為濕氣黏膩,從而使身體表現(xiàn)出了熱的癥狀。 這種情況類似我們種植糧食,當持續(xù)是天氣干燥的氣候,糧食正常生長。而一旦雨水過多了,天氣又濕又熱,糧食就會發(fā)霉。 因此,當身體脾胃虛弱或濕氣重,這些元氣就沒辦法送到該去的地方,而停留在人的關節(jié)中,也就是中醫(yī)所說的溪谷之處,因為它本身是富含能量的,也會開始發(fā)霉。 這種濕熱的情況,有個統(tǒng)一的名字,叫做發(fā)炎,不僅痛風有,其他疾病也有,只不過因為部位不一樣,名字不同。 比如,當濕邪停留在腸胃,我們會感受到胃脹惡心;濕邪停留在肝膽,我們會感覺肝區(qū)漲疼,情緒也會暴躁; 如果濕邪遍布全身,那就會發(fā)展成慢性病,比如糖尿病就是其中一種,就是全身都在發(fā)炎。 痛風的紅腫熱痛表象下是濕毒聚集,風寒濕邪其實就是西醫(yī)常講的尿酸,只是,當其中寒邪漸重時,往往就會發(fā)展成尿酸結晶。 所以,我們進行調理,就要首先避免元氣發(fā)霉成為濕毒,因此,必須要進行健脾養(yǎng)胃,增強脾胃的運化能力。 第二步,就到了我們祛邪的階段了。痛風是因為身體中有風寒濕邪,那我們就要用熱藥來化解,用中醫(yī)的話叫做溫陽化濁,祛瘀通絡。 一般的痛風,比如你只是檢查到指標有一點超標,那就控制飲食,同時用普通的艾灸就可以了。 如果已經是痛風性關節(jié)炎了,為了增強其效果,還可以使用隔姜灸的辦法,用姜的熱性去增強。 那郭老師給患上痛風的小魏用的也是隔姜灸。 小魏除了艾灸外,還要配合內服藥物。因此,他現(xiàn)在吃的藥是要繼續(xù)吃的。 關于這個方子的具體內容,我們下期繼續(xù)接著講,本期節(jié)目就到這里。 ▇ 注1:本文整理自《大白話說中醫(yī)》系列節(jié)目,為了方便閱讀,內容有刪節(jié),如果要了解全部內容,請點擊下方圖片,收聽音頻版。 ▇ 注2:文字版內容更新跟隨音頻版節(jié)目一樣,每周三、每周六晚9點更新 文章及音頻當中提到的中藥方以及用法用量、注意事項等內容僅供參考,如果要使用,請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請勿自己盲目使用。 |
|
來自: 覃金仔 > 《郭亞寧 說中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