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發(fā)小們小時候都喜歡玩一個游戲:身上披一件床單,將床單的一角從右側(cè)收束到左側(cè)腰間的位置,然后在這個位置打一個節(jié),這人看上去就有點像電視劇里'古人'的衣服,有種'大俠'的感覺。 這是很小的時候我們對'漢服'的理解。但是,等到長大后我才知道,小時候用床單所做的'漢服',其實是錯誤的。哪里錯了呢?倒不是說床單太簡潔,而是說我們從由往左打結(jié)所制造出來的'衣襟'是錯誤的——這就是古人服飾中所說的右衽和左衽的區(qū)別。當然,錯的不止是我,許多古裝劇和漢服愛好者也錯了。 我這么說你可能不太理解,沒關(guān)系,請繼續(xù)往下看。 《孤城閉》劇照 注意漢服的衣襟 什么是右衽和左衽?古人服飾有右衽和左衽有什么區(qū)別?'衽'這個字我們現(xiàn)代人不是特別熟悉,它其實就是'衣襟'的意思。所以。右衽就是衣服上的衣襟偏右,左衽就是衣服上的衣襟偏左。 那右衽和左衽都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來簡單對比一下。 我們先來看一張遼代服飾的圖片: 遼代服飾 左衽 大家請注意這張圖片我標記的衣襟。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我們把這件衣服穿在身上,那么這件衣服的衣襟就是從右側(cè)朝左側(cè)收束的。這種從右往左的收束方式,就叫做'左衽'。 相應(yīng)的,從左往右收束的服飾,就叫做右衽。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右衽是最為常見最為普遍的收束方式。 比如明代的飛魚服,就是右衽。 明代飛魚服 右衽 古畫中的漢族人物,肯定也是百分百身穿右衽服飾。在這張宋徽宗的《聽琴圖》中,位于中間的宋徽宗所穿的衣服就是右衽: 《聽琴圖》中的服飾 那右衽和左衽有何區(qū)別呢? 在歷史上,孔子說過一句特別著名的話:'微管仲,吾其披發(fā)左衽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沒有管仲,我們這些人就要披發(fā)左衽了! 關(guān)于古人的束發(fā)和披發(fā)問題,我在之前一篇文章中講得較為詳細,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讀一讀: 中國古代的漢人必定是要束發(fā)的,如果不束發(fā),或者換句話說,如果你要披頭散發(fā),那你就形同'野人'。許多少數(shù)民族喜歡披著頭發(fā),所以在古代漢人的眼中,這些人和野獸是沒有區(qū)別的。 管仲 管仲在齊國輔佐齊桓公的時候,北方的山戎攻打燕國,燕國打不過,就像齊國求救。齊桓公此時正在和楚國較勁,哪有時間去管北方的燕國。但是管仲說:北方安定,才有機會攻打南方。如果齊國救燕國,必然能得到其他國家的擁戴。 后來西北的少數(shù)民族攻打邢國,齊國再一次出手相助;后來衛(wèi)國遭到夷狄美國,齊國也多次幫助。 因此孔子說,如果沒有管仲,我們這些人恐怕就要披發(fā)左衽,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就要亡文化、跟北方的夷狄一樣披頭散發(fā)身穿胡服了。 所以,左衽在漢人的眼中,其實等同于'夷狄',這是一種不太文明的穿衣方式。 身穿左衽服飾的石人雕像 漢服只有右衽,左衽一般是少數(shù)民族使用的所以,正如剛才所說,漢人,或者說是古代的中國人,除了邊境地區(qū)歸化的少數(shù)民族,其他人肯定都是穿右衽的。左衽一般主要由少數(shù)民族穿著。 比如,在唐朝的胡人陶俑中,我們就能看到很多身穿左衽服飾的陶俑: 唐代左衽服飾 胡人陶俑 在唐朝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中,正站在唐太宗面前同太宗交談的胡人,身上穿的紅色圓領(lǐng)袍似乎就是左衽。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衣襟的收束點似乎在左邊: 可能是左衽 《步輦圖》局部 而我們漢人的服飾,即便是圓領(lǐng),它的衣襟收束點也肯定是在右側(cè)肩膀的。 比如明代官員的圓領(lǐng)官袍,收束點就是在右側(cè)肩膀: 明代官服 右衽 當然了,宋朝皇帝的圓領(lǐng)常服、唐朝皇帝的圓領(lǐng)龍袍、明代皇帝的圓領(lǐng)袞龍袍和蟒袍,也都是右衽。 交領(lǐng)自然也是如此。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身穿右衽服飾,基本上是一種文化共識。 不論是何種衣服,一般都是右衽 那為什么漢服會是右衽,少數(shù)民族會穿左衽?講了這么多,很多人可能疑惑為什么漢服會是右衽,少數(shù)民族服飾會是左衽。 我們經(jīng)常一提到束發(fā)和右衽問題,人們就會拿出孔子說的'微管仲,吾其披發(fā)左衽矣'這句話。似乎這句話就是漢人穿右衽'夷狄'穿左衽的原因。但其實這句話只是在描述現(xiàn)象,而不是追究根源。 那就近是因為什么原因呢?現(xiàn)在很多人覺得是少數(shù)民族生活中馬背上,右衽的服飾影響彎弓搭箭;而對漢人來說,因為更加擅長使用右手,所以穿右衽更方便。 穿左衽服飾的胡人 但我并不這么覺得。 一方面,胡人并非只有左衽。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胡人也有了右衽服飾。所以,左衽,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符號。 比如,除了我剛才所配的左衽服飾的胡人圖片,還有很多身穿右衽服飾的胡人。 穿右衽服飾的胡人陶俑 另一方面,正如小時候我和我的發(fā)小的'天性'一樣,我們都會不自覺地將被單從左邊打結(jié),作成'左衽'。恰恰是因為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是右撇子,所以右手伸到左側(cè)收束衣服、左手作為輔助,要比左手伸到右側(cè)收束衣服更加方便一點。 因此,顯然'左衽'要更加符合我們的天性和習慣。那為什么我們漢人還是青睞右衽呢? 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審美問題。如果是左衽,我們自己穿衣服的時候可能確實方便一些,但是,左衽給人的感覺就很不美觀。 左衽和右衽 大家對比一下上面的這兩張圖:左側(cè)的為左衽,右側(cè)的為右衽,是不是左衽看起來怪怪的,很不美觀? 相反,右側(cè)的右衽要美觀很多? 所以,左衽服飾是穿起來方便一點點,但外人在看的時候就會覺得很別扭,很丑;右衽,尤其是圓領(lǐng)右衽,雖然穿起來復(fù)雜一點,但看起來很美觀。 右衽觀賞性更高,看起來更好看,更符合我們的審美 比較有意思的是,很多古裝劇、繪畫甚至是'漢服'都搞錯了我在標題中說'漢服中的右衽和左衽',其實這種表述是錯誤的——漢服,只有右衽;胡服,有左衽,也有右衽。但是因為標題字數(shù)有限,只有這樣我才能表達我的寫作意圖,因此這是不得已而為之。 最近我看到我國的著名演員王繪春(雍正王朝八王爺扮演者)穿了一件交領(lǐng)的單衣,這件衣服其實就是左衽。 王繪春穿的是左衽 如果我們苛刻一點——那這件衣服其實就是錯誤的。 當然,錯的并不只是他,或者說是這件衣服的生產(chǎn)廠商,錯誤的人——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漢服常識和文化常識比較缺乏的人——其實有很多。 比如,我們小時候的教科書里面一般都會有屈原和祖沖之的畫像。但許多版本的書(大多數(shù)是課外書)里面的屈原和祖沖之畫像都是錯誤的: 部分課外書中的錯誤插圖 為什么錯了呢?因為他們穿的是左衽。如果中小學生每天看到的都是錯誤的圖片,長此以往,很可能讓他們對我們的文化產(chǎn)生誤解。 正確的應(yīng)該是這樣的: 正確的插圖 當然,錯誤的不止是教科書或課外書上的錯誤插圖,甚至很多古裝劇也都搞錯了。 最為經(jīng)典的錯誤來自于新版的《三國演義》。大家請看,新版《三國》的諸葛亮穿的這件衣服,其實就是左衽。 《三國》中的諸葛亮 剛才表揚了曹操的那張構(gòu)圖,現(xiàn)在是批評。曹操的這張劇照,其實也是錯誤的。 曹操的這件衣服也錯了 在謝霆鋒的《大人物》中,謝霆鋒所穿的這件衣服也是左衽,所以也是錯誤的: 《大人物》里的謝霆鋒穿的是左衽 類似的錯誤在古裝劇中很多很多。以后大家在看古裝劇的時候可以注意一下服飾的右衽和左衽問題。如果漢人穿了左衽,基本上就是錯誤的。 我們?yōu)槭裁匆接懹荫藕妥篑诺膯栴}?因為我們的歷史和文化情結(jié)清初文人呂留良曾經(jīng)寫了一首詩,在詩中他寫道: 風俗暗相易,衣冠漸見疑。因思管仲父,是汝論功時。 意思是說:清軍入關(guān)之后,漢人的習俗漸漸地就改變了,甚至很多人連以前的衣冠也都不認識了。所以我很思念管仲,現(xiàn)在正是你建立功業(yè)的時候?。?/p> 呂留良 后來呂留良又說:'君臣之義固重,而更有大于此者。所謂大于此者何耶?以其攘夷狄、救中國于披發(fā)左衽也。' 他的意思是,我反抗?jié)M清,固然是因為我懷念明朝、講究君臣之義,但是還有比這個更重要的。比這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打擊夷狄、把漢人從披發(fā)左衽的水深火熱之中拯救出來。披發(fā)左衽,在這里就是'文化'的意思。 他的言下之意是,亡國可以,但不能亡文化。所以后來雍正對呂留良恨之入骨,不惜要剖棺戮尸,殺他全家。 右衽和左衽之間的區(qū)別很小,但是卻代表著漢人的禮儀和文化。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吧:我們的服飾,其實正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主要精髓之一。服飾沒了,文化也就沒了。 當然不止這些,最近三十年來我們的文化也丟了不少 我們的古人甚至不惜以犧牲生命去捍衛(wèi)我們的文化,而在此后我們卻自己將自己的文化給拋棄了,這其實是一種非常可惜的事情。 而對一部受眾面極廣的電視劇來說,右衽和左衽都分不清,更加十足可笑。甚至連某寶上面的漢服,錯誤的也非常多。 關(guān)鍵是,大多數(shù)人還不知道到底哪里是錯的。分不清對錯,還是最大的悲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