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經湯見于《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fā)熱,少腹里急,腹?jié)M,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由吳茱萸三兩,當歸、川芎、芍藥各二兩,人參、桂枝、阿膠、牡丹皮、生姜、甘草各二兩,半夏半升,麥門冬一升組成。該方配伍嚴謹,用藥精辟,療效顯著,流傳應用頗多。但對其方義及治療病癥的認識見解不一。 事實上,至今對溫經湯是寒熱并用之方尚未認識,對方中丹皮、麥冬要么視而不見,要么肆意曲解。只看到溫經湯治寒是一偏之見,暮即發(fā)熱,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以為寒?張仲景是舉熱而略寒。因為既然是溫經湯寒證的表現(xiàn)就不言而喻了。瘀血在少腹不去只是一個病因,究其主治疾病,應是由寒化熱或寒熱膠結以寒為主的癥瘕,也就是現(xiàn)在的婦科腫瘤了。我照這個思路應用于臨床大獲效驗。-王三虎《中醫(yī)抗癌臨證新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