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穿越千年時空,連接中華文化之本源,破譯古圣先賢之智慧,開啟心中浩瀚無窮的力量!弘揚中國文化,提倡文化救心,呼喚人類本有的良知! 在臨床上,很多疾病都是由陽氣不足造成的,比如癌癥、不孕不育、肥胖、內分泌紊亂、腎病等等。 內經(jīng)有云:陰成形、陽化氣,陽不足,百病叢生。 與病人詳細詢問病史時,慢慢發(fā)現(xiàn),這些疾病發(fā)生的原因,與病人長期生活習慣不當累積有關,而且往往這些習慣看似健康,卻往往是我們健康的大敵。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p> 當露腳裸成為一道風尚 初春乍暖還寒,可很多女孩喜歡上裝大衣、羽絨服,下裝配九分褲,有時明明是長褲,也要卷起褲管,露出一截腳踝,很多女生認為“韓劇里很多女明星都這么穿,顯瘦。” 為跟上潮流,即使凍點也無所謂。 可是同志們,在中醫(yī)理論中,腳裸這里有一個重要的穴位:三陰交。 三陰,是肝、脾、腎三條陰經(jīng)的交會穴,肝藏血、脾統(tǒng)血、腎藏精。交,交會也。三條陰經(jīng)血交會于此,故名三陰交穴。此穴受到寒邪,肝、脾、腎三條陰經(jīng)同時重傷! 如果一定要美麗凍人,至少要掩蓋住三陰交穴吧! 露腰露臍,命門真火殆盡 除了露腳裸,露腰露臍體現(xiàn)了性感和個人魅力。 可是,在我們的腰背部有個非常重要的穴位:命門。 腎是人的先天之本,命門里藏有真火,腎氣具有溫煦全身陽氣的作用,人體陽氣十足,則百病祛除。 此外,肚臍也是一個重要的穴位:神闕。 神,尊也,上也,長也,指父母或先天,闕即牌坊也,神闕意指先天或前人留下的標記。 如果常穿低腰褲,那么就很容易讓腎臟和肚臍受到寒邪,從而導致腎氣虧損,體內陽氣不足,人就會出現(xiàn)體內血流不暢,甚至下半身時常感到發(fā)麻、疼痛、冰涼等。 腹部最怕冷,帶脈也怕冷;足太陰脾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足厥陰肝經(jīng),任脈都在腰腹部。 所以,我們想想,在古時候,女子是不是習慣穿個肚兜?那可不是僅為了美,因為正好可以保暖女子整個腰腹部啊。 早上起床后洗澡洗頭 我們經(jīng)常在西方電影里看到,起床后洗澡洗頭的情節(jié),現(xiàn)在也越來越多年輕人習慣在早上洗澡洗頭。 雖然中國各朝各代的中醫(yī)典籍中,沒明確說晨起不要洗澡,但陰陽消長卻早就告訴我們了,《內經(jīng)》曰:“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 所謂“平旦”,就是太陽出現(xiàn)在地平線的時候。 這時,正是人體的“陽氣”初生之時,因為初生所以相對弱,也正是需要引導和抒發(fā)的時候。 此外,早上7點-9點正是足陽明胃經(jīng)當令,這個時候洗澡洗頭,等于把全身的肌膚腠理打開,而且這個時候全身的大部分氣血都集中在足陽明胃經(jīng),等候著消化早餐。 這樣一來,人體體表極易被寒邪侵襲,且頭部乃諸陽之首,所以,這個時候洗澡等于是把陽氣升發(fā)扼殺在搖籃里。 如果一定要在早上洗澡,可以選擇早飯結束半小時之后。 春天大量吃水果, 陰寒直滅脾陽 春只為發(fā)陳,萬物生長而非結果之時。 現(xiàn)在很多女性認為多吃水果可以補充各種營養(yǎng)元素,還可以美白,減肥。 可是《內經(jīng)》告訴我們:春三月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春只為發(fā)陳,萬物生長而非結果之時,大部分植物花開春夏、結果于秋,所以順應自然,秋季,瓜熟蒂落,吃水果季節(jié)在秋,才是水到渠成! 晚上健身或夜跑 現(xiàn)在很多白領,平時每天上下班各種工作已經(jīng)很辛苦,到了晚上,還專門找時間和健身房運動,直到大汗淋漓,認為這樣才是健康的。 可是子午流注告訴我們,戌時 (19點至21點),心包經(jīng)最旺,清理心臟周邊保修,以利于入睡。 所以,晚上不要劇烈運動,這和剛才說到洗澡洗頭的理由是一樣的。 早晨陽氣升發(fā),我們要順應陽氣升發(fā),這時候運動是合適的;晚上陽氣消退陰氣增長,劇烈運動,擾亂人體正常運行,這樣怎么才算健康? 為什么現(xiàn)代女性健康 在現(xiàn)代社會,雖然婦女有些問題可以向醫(yī)生講了,而且女醫(yī)生也很多了,但是影響女性健康的事情卻遠比古代多了起來。 首先是寒邪多了。 古代的寒邪多是在自然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比如天氣突然暴冷,大家沒有來得及多穿衣服等。 在出現(xiàn)人類的漫長的時間里,情況基本都是這樣的,也就是說,人類的身體基本上進化到了適應自然界的四季變化的程度,夏天熱,冬天冷,人類的身體基本上是有適應能力的。 但是現(xiàn)代社會,也就是最近的幾十年卻徹底地改變了這種情況。 空調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出了過去的幾十萬年里面都沒有出現(xiàn)過的小氣候格局,什么樣的格局呢? 就是前三十分鐘在室外還是烈日炎炎呢,后三十分鐘進入了辦公室,就是冷得發(fā)抖的空調環(huán)境了。然后再出去出汗,再回來發(fā)抖。 人類進化了幾萬年、幾十萬年的身體,最近幾十年突然遇到了新的情況,挑戰(zhàn)夠大的。 到了夏天,您觀察一下就可以發(fā)現(xiàn),各個商場里面,公共汽車里面,地鐵里面,辦公室里面,空調都開得很足,每年夏天華東地區(qū)的電力都會緊張。 人們的身體就在這一冷一熱的交替中來回地經(jīng)受著考驗。似乎就是最近這些年,皮膚病的患者在成倍地增長。一方面和食物的污染有關,另一方面和空調有關。 比如您正在室外汗流浹背呢,一進辦公室,立刻就是冰凍如冬,結果您那些正在要排出的汗都怎么辦了呢?都郁結在皮膚里了,中醫(yī)說這叫內熱外寒,營衛(wèi)不和。 在一般情況下還真難以形成這樣的疾病的狀態(tài)。 可是這個空調每天就為我們制造了這個模型,當然,這個模型是拿您做的,在科研術語里這叫做“造?!保话闶窃谛“资蟮纳砩显炷?,然后試驗我們藥物的療效。 這種情況時間長了,就會形成各種皮膚病,比如各種皮炎、蕁麻疹等。 這種非正常的冷還會引起消化系統(tǒng)的問題。 中醫(yī)說是脾胃出了問題,因為四肢受冷,很快就會把這個冷傳到內臟,人身體內的血液流動速度是很快的,有許多人在夏天,吃什么東西不對就鬧肚子,雖然有的是食物污染了,但很多不是,有的人吃了就沒問題,可這位就肚子痛,鬧肚子,這就是脾胃受寒了。 在東南亞行過醫(yī)的大夫都說: 非常奇怪,在那邊大夏天的有許多我們冬天才有的病,需要用麻黃湯和附子理中丸的時候非常多,仔細一考察,原來那邊夏天的空調開得非常足。可最容易受到影響的就是女同志了,因為女同志在夏天穿得都比較少,有的人還把腰都露在外面,這樣,寒氣最容易傷害到她們的身體。 中醫(yī)認為,婦女的身體最怕氣血凝滯。 因為婦女的胞宮等生理系統(tǒng),都要依賴血液的溫養(yǎng),一旦遇到寒邪襲來,正氣不足的人氣血就會凝滯,這樣對婦女來講就會產(chǎn)生威脅,尤其是在生理期的時候,氣血凝滯以后,淤積就會難以排出,這樣會產(chǎn)生不良的后果。 這就是為什么中醫(yī)里面婦科的方子很多都是使用干姜、艾葉等溫熱藥的緣故。 所以,不管多么復雜的健康問題,只要在生活中多去改正一些不好的習慣,保持心情愉快,長此以往,身體的問題都會慢慢改善。 用老祖宗的“陰陽論”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健康。 通常生病、有災難就是因為陰氣重,我們學會把陰轉化成陽就好了。素食是屬陽的,肉食是屬陰的,吃肉接受的陰氣,吃素接受的陽氣。 動物的內臟是最陰的,為什么?因為動物的內臟沒有見過太陽,但是植物是天天沐浴在太陽下的。 陰陽不僅體現(xiàn)在食物上,在很多非物質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事物分陰陽,看得見的是陽,看不見的就是陰。 比如人體,我們看得到的是這個肉體,但實際上,指揮這個肉體的是看不見的思想。就好比,電腦要進行各種程序的運行是軟件在指揮,而硬件是一個載體而已。 從陰陽的角度來看,我們就知道未來應該怎么做。不要總是抱怨,抱怨屬陰;要多奉獻、贊嘆,奉獻贊嘆屬陽。 同理,沒有信仰屬陰,有信仰屬陽。因為有信仰會時常讓我們持續(xù)感受到依靠、愛、慈悲等等正面的信息,而沒信仰時,人時常容易感覺生命無力匱乏。 比如我們在進入光明世界的冥想時,我們整個生命化成一片光明世界,充滿了“陽”。能讓人感覺到陽光、溫暖、喜悅、祥和的冥想就是屬陽的。 所以,當陰陽平衡,或是陽氣充足,人的身體和精神就會感到非常輕松愉悅,健康輕盈。反之,也不用擔心,可以通過補陽的方式調整陰陽,從而獲得健康的身體和美好的人生。 為了感恩你 關注我的公眾號,特贈送你《終極生命真相》《禪悟的核心》高能量學習音頻! 愿我們一起同修! 一起覺醒! 圣賢文化 | 生活藝術 | 教育之道 以文載道 文化統(tǒng)領一切 中華智慧 | 靈魂之家 關注公眾號獲取更多正能量文章 感恩心靈的遇見,每日為你推送最暖心的智慧故事! 目前已有:130000+人關注 “靈魂之語”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本文只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如有侵權,請速與本平臺聯(lián)系,馬上刪除!)
佛說,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強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會不期而至。 因此,要擁有一顆安閑自在的心,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不怨怒,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02. 20 歲覺得漂亮真好,30 歲覺得年輕真好,40 歲覺得當官真好,50歲覺得有錢真好,60 歲覺得悠閑真好,70 歲覺得沒病真好,80 歲覺得活著真好。 人生不必過于計較:錢多錢少常有就好,人丑人俊順眼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家貧家富和氣就好,誰對誰錯理解就好,人這一生平安就好。 03. 嘗盡人間百味,還是清淡最美;看過人生繁華,還是平淡最真。 生活可以很復雜,也可以很簡單,關鍵在于我們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看待它。平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帶著面具,活在虛榮的夢幻里。 04. 生活上,有一顆隨緣心,你會更灑脫;有一顆平常心,你會更從容!在待人上,有一顆慈悲心,你會更積善;有一顆感恩心,你會更幸福!在做事上,有一顆因果心,你會更明理;有一顆不貪心,你會更快樂!在處世上,有一顆忍讓心,你會更逢源;有一顆質樸心,你會更純粹! 05. 葉子的離開,不是風的追求,也不是樹的挽留,而是命運的安排,自然的選擇;該來的會來,該走的會走,有時候離開并不意味著結束,而是——另一種開始! 06. 急事,慢慢說;大事:想清楚說;小事,幽默說;做不到的事,不隨便說;別人的事:謹慎說;自己的事,坦誠地說;該做的事,做好再說;將來的事,到時再說;開心事,看場合說;傷心事,不要見人就說;討厭的事,對事不對人說;沒有的事,不要胡說;傷人事,不說。 07.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坦然,坦然面對生命中的得失;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豁然,豁然對待人生中的進退;淡泊是對生命的一種珍惜,珍惜眼前從不好高騖遠。 淡泊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努力中體驗歡樂,在淡泊中充實自己。擁有淡泊的人是幸福的。 08. 有時候,我們活得很累,并非生活過于刻薄,而是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圍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 行走在人群中,我們總是感覺有無數(shù)穿心掠肺的目光,有很多飛短流長的冷言,最終亂了心神,漸漸被縛于自己編織的一團亂麻之中。 其實活著是給自己看的,沒有多少人能夠把你留在心上。 09. 拿得起,是一種擔當;放得下,是一種灑脫。 人生糾結的,不是該拿起,還是該放下,而是什么該拿,什么該放。拿起與放下之間的選擇就是命運的方向。一切皆因果,佛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無論對錯,倔強地扛著,就是一種擔當。爽快地放下,便是一種灑脫。 10. 凡事不必苛求,來了就來了;凡事不必計較,過了就過了;遇事不要皺眉,笑了就笑了;結果不要強求,做了就對了;生活就是一種簡單,心靜了就平和了。 不要去拒絕忙碌,因為它是一種充實;不要去抱怨挫折,因為它是一種堅強;不要去選擇沉默,因為它是你最大的魅力! 11. 有些人面前,你越想靠近,你表現(xiàn)得越在乎,就會點燃他的傲慢和不在乎,也就越顯得你沒價值;有些事面前,你越想解決,你表現(xiàn)得越迫切,往往會適得其反,結果會越糟糕。 屬于你的,或者你能得到的,不要輕易言棄,不要讓記憶中有太多遺憾和悔恨;和你無緣的,不要盲目追求,不要隨意丟棄你的自信與尊嚴。 12. 世上最難求的是愛情,世上最難受的是無情,世上最難還的是人情,世上最難斷的是感情,世上最難得的是友情,世上最難分的是親情,世上最難找的是真情,世上最難猜的是心情,世上最難報的是恩情,世上最痛苦的是自作多情。 13. 越是不能放下,越容易失去;越想牢牢抓住,越消失得快。越想擁有的,常不屬于你;越想把握的,常已失去。越是看重的,越得不到;越是在乎的,越抓不住。 那些想要的東西,大都不在你身邊。人生總是在得失中不斷循環(huán),隨遇而安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 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掌握當下。 14. 心存夢想,機遇就會籠罩著你;心存希望,幸福就會降臨于你;心存堅持,快樂就會常伴你;心存真誠,平安就會跟隨你;心存感恩,貴人就會青睞你;心存善念,陽光就會照耀你;心存美麗,溫暖就會圍繞你;心存大愛,崇高就會追隨你;心存他人,真情就會回報你。 15.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你愛上一個人時,這個人也恰好愛你。 幸福就是你口渴時,有人替你斟上杯茶。幸福就是你想旅行時有玩伴,你想工作時有伙伴,你想流淚時有陪伴。 其實幸福并不需要奢侈和豪華,有時要的越多反而越難幸福。小人物,小欲望,小滿足,才是大幸福。 16. 人生無常,有得意,有失意,有順境,有逆流,可謂悲喜交織,苦樂參半。 品味了苦澀,方懂得甘甜的滋味;經(jīng)受了苦難,才知道堅強的美麗。壓抑了,那就換個環(huán)境呼吸;困惑了,那就轉個角度思考;沒路了,不妨回頭,路在腳下,哪個方向都可以走。 只要你不沖動、不放棄、不煩惱,其實天湛藍、路很寬。 相傳,潞水境內的露嶺是炎帝神農氏榆罔的封地。潞水及其周圍地區(qū)因此又被稱為“神農故地?!薄堵核l(xiāng)志》(1990年12月出版)引《史略循蜚記》說:黃帝殺蚩尤,封榆罔于露。又引《湖廣通志》云:黃帝次子少昊金天氏葬茶陵露水。“潞水”一名即由這些記載而來,中間經(jīng)由了由“露水”演變?yōu)椤奥核钡倪^程。 露嶺,潞水人稱之為“露里坳”,與楊柳仙、天堂山(一說叫天子山)相連為一體。山脈西側為攸縣涼江鄉(xiāng),南段與虎踞茶澗相連,東側即潞水鎮(zhèn),是大元村的主要林地所在地(但其中大部分屬國營云陽林場)。露嶺在顏氏族譜中記為“鷺嶺”,如果單指一座山,露嶺就是“露里坳”;如果指一個小山系就是包括露嶺、楊柳仙、天臺山等山脈在內的山系。通常情況下,指的是一個叫“露嶺”的小山系,它是武功山的一個支系。潞水河的五大支流有四大支流發(fā)源于這個小山系,其中又以發(fā)源于露嶺山麓公彥龍的洋田江、發(fā)源于天臺山茅葉龍深澗中的潞溪為兩大主要支流。在譜牒記載中,潞水河多記為“潞溪”、“潞水溪”。潞水河是潞水方言區(qū)內唯一的河流,它發(fā)源于露嶺這個小山系故而稱為“潞水”。潞水河流經(jīng)潞水地區(qū),故而人們把這個流域稱為“潞水”。一句話,“潞水”之名是因河而得的。所以,幾乎是所有的譜牒都把潞水這個地方稱為“潞溪”(如顏氏族譜稱其先祖“徙居潞溪”)。 《酃縣志》載:“茶陵睦鄉(xiāng)有潞水溪,相傳炎帝卜葬于此,弗吉,乃歸棲鹿原?!臂箍h即現(xiàn)在的炎陵縣。酃縣因“邑有圣陵”,于1994年改名為炎陵縣。這個記載與潞水的一個民間傳說完全一致。民間傳說,炎帝神農氏死后,決定安葬在封地附近的天子山,坑挖好后,發(fā)現(xiàn)坑下有溶洞,坑底是空的。風水先生陽丙吉認為這樣就“破氣”了,炎帝神農氏安葬在這里會走了“龍脈”。于是,大家決定把炎帝神農氏的靈柩南遷,安葬在另一個風水寶地鹿原坡。這就是現(xiàn)在的炎帝陵。這個原本打算安葬炎帝的地方即天堂山。天堂山是潞水鎮(zhèn)最大的山,也是農元村的主要林地。因為這個傳說,潞水民間又把它叫做 “天子山”。民間稱炎帝神農氏為“神農皇帝”、“神農天子”,“天子山”,意思就是安葬神農天子的山。一部分老人甚至還能清楚地說出那個原本打算安葬炎帝神農氏的古坑位置。 說到這里,似乎有太多的問題必須一問了,至少有這么兩個問題要說清楚:炎帝神農氏和榆罔是什么關系?榆罔為什么會來到潞水這個地方? 先來說一說炎帝神農氏這個稱號的問題。以一個人生平的功業(yè)來給人命名,這大概是古人的一個習慣。“軒轅”的原意是指車轅。王逸在注釋《楚辭·遠游》時說:“軒轅,黃帝號也。始作車服,天下號為'軒轅氏’也?!庇郑短接[》卷七七二引《釋名》云:“黃帝造車,故號軒轅氏。”據(jù)此,王子今先生推測,這樣的稱謂“暗示交通方面的創(chuàng)制,很可能是這位傳說中時代的部族領袖諸多功業(yè)之中最為突出的內容之一。”“神農氏”一名也是這樣而來的?!栋谆⑼āぬ枴吩疲骸肮胖嗣窠允城莴F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边@段話告訴我們:神農之所以稱為“神農”,是因為他在農業(yè)生產(chǎn)方面有過重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使人民深受其益。至于“炎帝”這個稱號,則與古代陰陽五行學說有關。古人把這個學說與南方地理上的氣候特征結合起來,于是,衍生了“炎帝”這個稱號。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以后,成為南方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即“帝”,南方的“帝”。南方有炎熱的特點,五行屬火,所以,就稱之為“炎帝”。我國南方的一些省份有許多紀念、敬仰炎帝的遺跡和傳說,乃至民俗,對此,趙世超先生在《陰陽五行學說與炎帝文化的南遷》一文中用五行學說作了解釋:南方丙丁火,氣候炎熱,與火的特征相似,“把炎帝配成了南方之帝,所以南方才出現(xiàn)了炎帝崇拜?!闭f的也是這個道理。《易》云:“炮犧氏沒,神農氏作……以火承木,故為炎帝?!辈嚏摺丢殧唷吩疲骸澳旧?。宓犧氏沒,神農以火德繼之?!彼抉R貞《史記補三皇本紀》云:“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边@是陰陽家將陰陽五行理論推廣到政治領域,以陰陽消息、五德終始理論解釋遠古時期的帝王及后世的王朝前后更替現(xiàn)象的結果。 那么,炎帝神農氏與榆罔是什么關系呢?還得先說一些“題外話”。 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這幾乎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基本常識。但在歷史上,神農氏與炎帝的關系似乎一直是個懸案。一種意見認為兩者并非一人。司馬遷的《史記》沒有明確表述這種看法,但是,對此是有所暗示的?!妒酚洝し舛U書》引管仲的話說:“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管子是最早執(zhí)這種理論的(語見《管子·封禪》,文字與《史記·封禪書〉相同。)后來,崔述《補上古考信錄》則直言:“神農非炎帝?!钡?,似乎是從戰(zhàn)國時期開始,一種主流意見認為神農氏和炎帝是同一個人。許多文獻資料對此作了解釋,比如,王符在《潛夫論·五德志》中說:“有神龍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基于這種認識,部分文獻資料還特意記載炎帝神農氏所傳的世系。但是,文獻資料在敘述炎帝神農氏所傳世系時,有“八世”與“十七世”、“一百二十年”與“五百二十歲”之異。《春秋命歷序》說:“炎帝傳八世,合五百二十歲。”這八世即《帝王世紀》所說的:“神農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納奔水氏女聽談(又作聽祓)。生帝臨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世,及軒轅氏。”《呂氏春秋·慎勢覽》說:“神農氏十七世有天下?!惫湃艘匀隇橐皇溃呤谰褪俏灏僖皇?,與前面所說的“五百二十歲”相符。但是,這樣的記載難以磨合之處也很明顯:到底是“八世”還是 “十七世”?是“一百二十年”還是 “五百二十歲”?神農真的“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嗎?“八世”怎么可能“合五百二十歲”呢?對此,何光岳先生解釋說,可能,《帝王世紀》所說的這八代只是神農氏也即炎帝氏族部落系統(tǒng)中較杰出的八代首領,他們的功業(yè)被自己的部落后裔傳誦著,所以,他們的名字才流傳下來,而其余的幾代,他們的名字則可能不為人所傳記了。至于這八個名字的由來,也是因為他們在農耕文化史上的重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而來的。比方說,帝榆罔這個名字,可能是因為他發(fā)明了在農田周圍廣植榆樹以防風災和動物踐踏莊稼這種耕作技術而來的。這種解釋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不符合中國人祖先崇拜情結的傳統(tǒng):祖先的后代是不會輕易忘記祖先的名字的。至于“一百二十年”這種說法,目前似乎還沒有找到合理的解釋,可能,這至少是兩代神農的在位時間或年齡。 還得來說一說炎帝神農氏這個稱號的問題:為什么會有這樣兩個稱號呢?文獻資料似乎對此已作了解釋。王符說:“身號炎帝,世號神農?!薄妒辣尽さ巯灯吩疲骸把椎凵硖?,神農代號。”《史記補三皇本紀》云:“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始教農耕,故號神農氏?!薄兑住吩疲骸耙曰鸪心荆蕿檠椎?。教民耕農,故天下號曰神農氏。”這些解釋固然能說明一些問題,但似乎仍然是“語焉不詳”,缺少具體可感的信息。比較而言,何光岳先生的解釋應該是最為具體的,因而也較為合理。他解釋說:神農和炎帝是同一個氏族的前后兩個不同時代的首領名稱。神農氏這個名稱在前,氏族首領叫神農氏,氏族以首領的名稱命名,也叫神農氏。后來,這個部落出了一個有名的首領叫炎帝,或者說,南遷以后,這個氏族部落的首領改稱炎帝,同樣,人們也以他的名字來作為氏族部落的名字,這個氏族改名為炎帝部落。這樣兩個時代的其他首領都沿用神農、炎帝這樣的稱號,所以,炎帝神農氏這個稱號和氏族部落世代也就流傳延續(xù)了八代或十七代,達一百二十年或五百二十年之久。但是,這種解釋至少與《逸周書·嘗麥》等古籍的記載不一致??磥恚瑢@樣的問題還是存疑為好。 我們現(xiàn)在不妨以何光岳先生的解釋為據(jù)來說炎帝神農氏與榆罔的關系:榆罔是炎帝神農氏這個氏族部落系統(tǒng)中的第八代首領,一個杰出的首領。因為他在農耕史上的重大貢獻,而在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系統(tǒng)中的眾多首領譜牒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那么,這個叫榆罔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首領為什么來到潞水呢? 先來看一看文獻資料?!妒酚洝の宓郾炯o》對此透露了一定的信息。司馬遷寫道:“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薄把椎塾至柚T侯,諸侯咸歸軒轅?!耘c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边@些記述暗示了這樣的信息: 其一,黃帝軒轅氏部落崛起的時候,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開始走向衰落。這時,這個氏族部落已無能力控制其它氏族部落,最終因為一系列的內憂外患而遜于黃帝軒轅氏部落。從此,黃帝軒轅氏取代炎帝神農氏而為天下共主。 其二,在黃帝軒轅氏取代炎帝神農氏的過程中,內政方面,黃帝軒轅氏經(jīng)過了“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的勵精圖治;外交方面,黃帝軒轅氏有過“撫萬民,度四方”的努力,還有“阪泉之戰(zhàn)”和“涿鹿之戰(zhàn)”這樣的重大戰(zhàn)事。 其三,阪泉之戰(zhàn)可以說是炎帝神農氏反黃帝軒轅氏取代天下共主地位的反擊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之后,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與黃帝軒轅氏氏族部落之間是什么關系?黃帝軒轅氏征蚩尤的涿鹿之戰(zhàn)時,有過“征師諸侯”的外交、軍事活動,這項活動中的諸侯是否包括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還有,蚩尤與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是什么關系呢?這些信息很有弄清楚的必要。 一般的歷史書籍認為,蚩尤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中的成員。他趁自己的氏族部落在阪泉之戰(zhàn)中大敗,大傷元氣的時候,發(fā)動內亂并打敗自己的首領,一度取得了氏族部落的領導權??赡?,蚩尤是個鷹派人物,不甘于被黃帝軒轅氏打敗的命運,有過整兵再戰(zhàn)黃帝的舉動,這就是涿鹿之戰(zhàn)。所以,黃帝軒轅氏部落乘機與既吃了敗仗又大權旁落的炎帝神農氏聯(lián)合,在涿鹿大敗蚩尤。對此,《逸周書·嘗麥》做了明確的記載,原文是這樣的:“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于黃帝,執(zhí)蚩尤,殺之于中翼。”很明顯,前面所說的“帝”,應該是黃帝,后面所說的“赤帝”應該是炎帝。這些記載基本上可以解釋上述疑難問題。還有一些記載認為,與黃帝軒轅氏合作打敗蚩尤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首領就是榆罔。清代大學士傅恒、劉統(tǒng)勛、尹繼善主編的《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卷之一·軒轅氏》載:“蚩尤好兵喜亂,作刀戟大弩以暴于天下,兼并諸侯,攻炎帝榆罔,榆罔遜居涿鹿?!薄秴问洗呵铩ど鲃萦[》載:“神農氏十七世有天下,至榆罔失?!边@些記載明確的告訴我們:與黃帝軒轅氏進行阪泉之戰(zhàn)的,以及后來與黃帝軒轅氏聯(lián)合,在涿鹿之戰(zhàn)打敗蚩尤的都是炎帝神農氏榆罔。這說明炎帝神農氏到榆罔時代,至少在北方地區(qū),已是徹底衰落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榆罔可能應該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在北方地區(qū)的末代首領。 衰落的榆罔及其氏族部落到哪里去了?《史略循蜚記》載:“榆罔名參盧,居空桑。尤居之,乃封榆罔于路。路,露也。”就是說,榆罔被蚩尤打敗,原來的居地被蚩尤占了,流落到“路”這個地方,黃帝軒轅氏便賣了順水個人情,“乃封榆罔于路”,“路”也叫做“露”?!堵肥贰芬灿蓄愃频挠涊d:黃帝軒轅氏封炎帝神農氏的后裔“參盧于潞,守其先塋,以奉神農之祀?!?/p> 我們假定這個“路”或“露”指的就是以露嶺為中心的潞水鎮(zhèn),這些記載也就暗示著衰落了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在榆罔的領導下,已經(jīng)南遷到湖南茶陵這個地方了。至于說黃帝軒轅氏封榆罔于潞水的露嶺,似乎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順水人情。 《帝王世紀》載:(神農氏)“有圣德,繼無懷氏之后,以火承木,住在南方,主夏,故謂之炎帝。都于陳,作五弦琴,始教天下種谷,故人號曰神農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稱烈山氏。一曰魁隗氏。是為農皇,或曰炎帝。時諸侯夙沙氏叛,不用帝命,箕文諫而殺之。炎帝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炎帝。炎帝自陳營都于魯曲阜?!笨磥恚椎凵褶r氏南遷途中,還有過勤修內政的努力,并取得了招撫夙沙氏這個氏族部落的重大外交成果,而向南遷徙的路線,則是由北方的姜水流域(今陜西寶雞市附近)遷至今河南省開封市附近(即“陳”這個地方),向東遷徙的方向則是由河南開封附近遷至今山東省的曲阜(即“營都于魯曲阜”)。 這樣的遷徙并不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的終結?!端?jīng)·漻水注》說:漻水西經(jīng)歷鄉(xiāng),“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傳云,是神農所生處也,故禮謂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書》所謂:'神農即誕,九井自穿’,謂斯水也?!睔v鄉(xiāng)即湖北省隨縣的歷鄉(xiāng),這個記載說明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又由河南省南遷到了湖北省?!豆茏印ぽp重》云:“神農種五谷于淇田之陽”,這個“淇田”據(jù)說就是今湖南省宜章縣的騎田嶺。又王應章在《嘉禾縣學記》中解釋嘉禾縣得名的原因時說:“嘉禾,故禾倉也,炎帝之世,天降嘉種,神農拾之以教耕作,于其地為禾倉,后以置縣,徇其實曰嘉禾縣?!庇帧逗庀?zhèn)髀劇分姓f:神農氏之裔“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之來山”?!睹饕唤y(tǒng)志》說:“耒水出郴州之來山”。這些記載又說明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又由湖北省繼續(xù)南遷到了湖南省。今湖南的宜章、郴州、嘉禾、耒陽、安仁、茶陵、炎陵諸縣多炎帝神農氏的遺跡和傳說,大概就是因為這樣而來的。這大概也是榆罔氏之所以到潞水的原因。 據(jù)文獻資料記載,湖南境內似乎應該是這個氏族部落南遷的最后一站。其原因,據(jù)何光岳先生考證,大概是這樣的:南遷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歷經(jīng)唐、堯、夏、商數(shù)代,都處于南方江漢流域之間。到周初,黃帝軒轅氏部落的姬姓周朝勢力向南方滲透擴張到了江漢流域,并將其親族隨、唐、蓼、蔣、聃、曾等侯國分封到這里。這樣,原來遷徙到這里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生存便受到了周朝威脅,因此,不得不繼續(xù)南遷到湖南境內了。 文章寫到這里,已經(jīng)回答了第二個問題,這也就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的原因和路線的問題。但與此有關的其它幾個問題仍然有交代的必要。 第一、這個氏族部落南遷的過程中,有過什么重大歷史和文化意義上的活動呢?從文獻資料的記載來看,這個氏族部落在歷史上標志性的文化成就就是農耕技術的發(fā)明和推廣。因此,可以肯定,把中原地區(qū)先進的農耕技術推廣到南方,這是這個氏族部落的南遷過程中的重大或主要的歷史文化意義上活動之一。其它如醫(yī)藥文化的創(chuàng)制、商業(yè)文化的創(chuàng)制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氖虑?,無須贅述。 第二、方國的建立問題。這本來應該歸之于前一個問題的范疇來討論,只是因為這個問題似乎歷來被人們所忽視,所以,有必要單獨立為一項來討論。其實,前面所引《帝王世紀》中的記載似乎對此有所暗示,“炎帝自陳營都于魯曲阜”,在山東曲阜“營都”了,自然也就有了方國。何光岳先生從姓氏源流的角度考證,考察了我國一百來個姓氏的來源,認為歷史上這一百來個姓氏都是由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及其后裔演變而來的。這些姓氏,至少在商周時期分建了很多國家,即方國,比方說,呂氏之后的呂尚,即姜子牙建立了齊國。當然,這樣的國家應該是諸侯國了,或者說,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后裔在周朝受封的諸侯國,而不是寬泛意義的方國了。楊向奎先生的《論“以方以國”》一文對此作了系統(tǒng)的考證,認為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在向南遷徙過程中及遷徙后,確實建立了一些方國,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申、呂、齊、許諸國?!吧陞挝幕磳儆谘椎垡恢?,炎帝姜姓,申呂是其后裔?!薄吧晗瘸蠖酰緸橐蛔?,疆界相接,后申衰而楚繼之稱王,逐漸申楚為一,而申在政治、文化上實為楚之核心?!边@四個方國中的申、呂均在今河南西南部,許在河南許昌,只有齊在今山東省,處在北方地區(qū)。這個問題的厘證給我們的暗示是:方國的建立,有可能擴大到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聯(lián)盟的范圍,即這些方國也可能對外打著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這個旗號,他們的首領也以炎帝神農氏自稱。 第三、南遷的部族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的本系還是支系?這實際上牽涉到了榆罔和湖南、潞水的關系這個細節(jié)問題了。文獻資料并沒有明確的記載,只能聯(lián)系某些資料及炎帝神農氏在南方的遺跡、民間傳說來作一些推測?!端?jīng)·漻水注》記載的這個遺址和傳說與陜西歧山姜城堡神農廟和九圣泉的遺址和傳說相同。這說明湖北省隨縣歷鄉(xiāng)的神農誕生地,應該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之后一個襲稱炎帝神農氏的后裔的誕生地,因為同一個人不可能在兩個地方誕生。有專家考證后認為,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途中,炎帝神農氏的臣屬重黎(即祝融氏)曾定居于今河南滑縣東的北楚丘一帶,其后裔又徙居湖北、湖南,今湖南炎帝陵(即炎帝縣的炎帝陵)安葬的很可能就是其中一支部族的首領。這就是說,這個部族南遷的,既有部族的本系,又有部族的支系,乃至于臣屬的方國部眾。 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歷時悠久,部眾龐大,工程繁浩,當他們最終遷徙到湖南境內的時候,要問它的領導人是誰,特別是作為這個龐大、復雜的部族的唯一共主的首領是誰,這實在是不可能可以得知的事情?!妒仿匝阌洝匪d及民間傳說記載說是一個叫榆罔的人到了潞水,這個具體到了某一個人的說法,應該可以斷定是不確切的。榆罔這個名稱,似乎以籠統(tǒng)的“炎帝神農氏的后裔及其部眾”來代替更為準確一些。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南遷,不可能確切說是由哪一個人領導的,由哪一支哪一派參與的部族遷徙。但是,可以肯定,這是以炎帝神農氏為載體、以中原地區(qū)先進的農耕文化為代表的史前南北文化交融史。 現(xiàn)在應該“言歸正傳”,說一說炎帝神農氏與潞水的關系了。但還得說兩句題外話,算作一份“申明”,這實際上還是我在前面說的、必須交代清楚的一個問題:炎帝神農氏與潞水的關系,應該首先置于炎帝神農氏與歷史上的茶陵(即古茶陵地區(qū),包括現(xiàn)在的炎陵縣在內)的關系這個大背景中來談。 關于炎帝神農氏與歷史上的茶陵的關系,在文獻資料記載及民間傳說中都是有據(jù)可依的事情。 羅泌的《路史﹒后記》云:“炎帝崩,葬長沙茶鄉(xiāng)之尾,是曰茶陵?!薄睹饕唤y(tǒng)志》云:“古炎帝陵在縣西三十里。”《茶陵州志》載:“炎帝葬茶流傳已久,自宋置酃縣,炎陵在望也?!敝劣谇懊嫠摹钝箍h志》的記載,更是把文獻資料與民間傳說合而為一了,并且,它還把《明一統(tǒng)志》的記載具體化了:現(xiàn)在的潞水鎮(zhèn)的確“在縣西三十里”這個位置(應該是講潞水鎮(zhèn)通往縣城的古道)。 這里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信息:羅泌的記載告訴我們,茶陵因炎帝陵而得名。接下來我們就要討論兩個問題:“茶鄉(xiāng)之尾”在哪里?“茶鄉(xiāng)之尾”的炎帝陵與炎陵縣的炎帝陵是不是同一個炎帝神農氏的陵墓? 茶水是今茶陵縣境內洣水的兩大支流之一,發(fā)源于今秩堂鄉(xiāng)景陽山,即《茶陵州志》(清嘉慶版)所說的“茶山”。茶水流經(jīng)高隴納巖水、芝水、白水,經(jīng)火田合芙水、貝水,經(jīng)腰陂匯潞水、堯水,由此向南經(jīng)洣江到舊縣城北門歸入洣水。地理區(qū)域上的茶鄉(xiāng)因茶水而得名,指的是茶水流域,大致包括今天的秩堂(含小田)、高隴(含湘東)、八團、火田、腰陂、潞水、思聰、洣江等鄉(xiāng)鎮(zhèn)。這是廣義的茶鄉(xiāng)。早在五代時期,今秩堂鄉(xiāng)毗塘村龍頭境內的茶水左岸就建有龍王廟,當?shù)厝朔Q之為茶江里廟。據(jù)此,茶江里廟周邊地區(qū)的今高隴鎮(zhèn)龍集、光泉兩村及秩堂(含小田)鄉(xiāng),又合稱茶鄉(xiāng)。這是狹義的茶鄉(xiāng)。因此,直到現(xiàn)在,像潞水鎮(zhèn)這些地方的許多老人還稱八團、火田、高隴(含湘東)、秩堂(含小田)為“茶鄉(xiāng)”,這就是現(xiàn)在我們所說的“三八區(qū)”。在今秩堂(含小田)鄉(xiāng)的合戶村中和堂還能看到岳飛的題詞石碑(文字為“墨莊”),碑文后的跋中有“茶鄉(xiāng)”之名。另外,在狹義的茶鄉(xiāng)地區(qū),自古至民國期間,道士刊布的文書和口頭文詞中,均有“長沙府茶陵州茶江鄉(xiāng)”的文字。這些都可以說是狹義的茶鄉(xiāng)存在的證據(jù)。明洪武二年,今茶陵縣分為西陽、睦親、茶陵、衷鵠四個鄉(xiāng),其中的茶陵鄉(xiāng)又簡稱茶鄉(xiāng)。這是行政區(qū)劃意義上的茶鄉(xiāng),這個“茶鄉(xiāng)”大抵上與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三八區(qū)(火田鎮(zhèn)芙江以下屬睦親鄉(xiāng)。睦親鄉(xiāng)又寫作“睦鄉(xiāng)”)一致。 在漢語詞典中,“尾”原本指動物的尾巴,比喻事物的末端,或者主要部分以外的部分。現(xiàn)在的潞水鎮(zhèn)(潞水方言區(qū))自宋代以來一直屬于睦親鄉(xiāng)之永居里,至清代順治十二年,改里為都,潞水鎮(zhèn)(潞水方言區(qū))又屬睦親鄉(xiāng)的上十一都。道、佛兩教的冥司文書以及民間安梁文書中,均有“長沙府茶陵州睦鄉(xiāng)”這樣的文字,“睦鄉(xiāng)”即睦親鄉(xiāng)。在地理位置上,它屬于廣義的茶鄉(xiāng),而又與狹義的茶鄉(xiāng)有一定的距離之隔:中間有腰陂、火田這兩個地區(qū),屬于茶鄉(xiāng)這個地區(qū)的邊遠地區(qū),或者說,不是茶鄉(xiāng)的主要部分,稱之為“茶鄉(xiāng)之尾”是比較合適的。這個說法也與《明一統(tǒng)志》的記載一致。這就是說,在文獻資料記載和民間傳說中,“茶鄉(xiāng)之尾”指的完全有可能是潞水。 《湖南通志》載:“古跡曰陵墓,茶鄉(xiāng)之墟,蒼梧之野,古帝弓劍之所藏也。國家有大典,遣官祭告?!比绻@個記載所說的“古帝弓劍之所藏也”的陵墓就是《明一統(tǒng)志》所載的古炎帝陵的話,這就暗示潞水的炎帝陵可能只是一處象征意義上的陵墓,就如同后世所說的衣冠冢。把這個推定與《酃縣志》記載的資料聯(lián)系起來看,這就有可能是:潞水和炎陵縣兩個炎帝陵安葬的是同一個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首領,前者是一座衣冠冢,后者是一座實質意義上的陵墓。正因為前者是一座衣冠冢,所以它逐漸被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后人忽略,乃至遺忘了,祭祀漸少,乃至于無。因此,后世也就只祭炎帝陵而不禮祀這個衣冠冢了。 《茶陵州志》又載:“炎帝葬茶流傳已久,自宋置酃縣,炎陵在望也?!边@個記載似乎又否定了上述推定,即所謂炎帝陵指的是鹿原坡的炎帝陵墓。羅蘋注《路史》時更是言之鑿鑿的說:“今陵山尚存二百余墳,蓋妃后親宗子屬在焉。”如果排除前面的推定,這樣的記載就更使人難得其詳了。 《宋史·地理志》載:南宋紹定年間,茶陵縣隸屬湖南制置使衡州衡陽郡,境內分為西陽、睦親、茶陵、衷鵠、康樂、霞陽、常平七個鄉(xiāng)和永安、茶陵、霞陽、船廠四個鎮(zhèn)。清代《衡州府志》記載,南宋寧宗嘉定四年平定“黑風峒寇”羅世傳之后,湖南安撫使曹彥約認為茶陵軍轄區(qū)過大,地里遼遠,難于管轄,建議增置郡邑,以便于控制。于是,這一年,析出康樂、霞陽、常平三個鄉(xiāng)設置酃縣,但酃縣仍屬茶陵軍管轄。最早的《茶陵州志》修于明代嘉靖四年,《茶陵州志》記載的是 “現(xiàn)時意義”上的炎帝陵而不是傳說中的炎帝陵,即潞水的古炎帝陵,這種可能性比較大。這就是說,兩種縣志的記載和民間傳說并不矛盾,前面這個推定仍然是有可能成立的事情。也可以理解為兩個地方的炎帝陵安葬的并非同一個人,兩者可能同為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湖南境內的后裔,他們都沿襲炎帝神農氏這個稱號而為各自分支的首領。 那么,斷言潞水境內有炎帝陵及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后裔有何其它證據(jù)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如同問炎帝神農氏這些后裔的去向一樣,實在是無從稽考的事情。遠古杳杳,古跡湮滅,叩蒼天無語,問大地無聲,實在是一個不可能找出確鑿證據(jù)的事情。我們只能從民間傳說和民間風俗習慣中捕捉歷史的蹤跡,以期獲知映證的信息及現(xiàn)在與過去相遇的吻合點。 據(jù)《湖南通志》記載,今潞水鎮(zhèn)的農元村有個叫“神堂灣”的地方,相傳炎帝神農氏曾徙居在這里,并常常翻越露嶺嘗草采藥。農元村與這個地名有關的村莊就是“神背”,在這里,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神農殿。這座神農殿建于清代光緒年間。據(jù)當?shù)乩先私忉?,神背一名的由來有兩說:一是從前村莊的主體部分在壇官廟之后,二是村莊的主體部分在神農殿之后。處于某一人一物后面,在潞水方言中就是“在某人某物的后背”。這種解釋大約是可信的。盡管這個解釋沒有直接涉及到炎帝神農氏,但還是與此有很大的關系(這個內容后面再說),《湖南通志》記載的似乎是言之有信的。另外,與神背比鄰的大臺村有一個叫“神堂”的地方。但這個地名似乎是確有所指的一口水塘,據(jù)一些人解釋,這口水塘大而且深,經(jīng)年不竭,如有神助。按這個解釋,神堂這個地方似乎與神堂灣及炎帝神農氏無關了。 今農元村的大隴組(即所謂“大隴坳上”)與神背比鄰。相傳炎帝神農氏經(jīng)常在這里采藥,也在這里傳授農耕技術,還在這里發(fā)明了米篩這種糧食加工工具。當?shù)匕傩崭卸鞑槐M,便把炎帝神農氏發(fā)明米篩的事跡刻在潞溪岸邊一個深潭的巖壁上。這個潭就叫米篩潭。至今,米篩形象依然清晰可見。又有傳說,炎帝神農氏教授農耕技術的地方就在現(xiàn)在的神背,百姓們?yōu)楦兄x炎帝神農氏的這份恩情,就把這里叫做“神背”。 事實上,神堂、神背、大隴這三個地方彼此緊鄰,是一個相連一體的區(qū)域?!逗贤ㄖ尽匪f的神堂灣,大概是指這個區(qū)域。 在潞水清水方言區(qū)的龍溪村有一個叫“藥塘”的地方。藥塘指的是一口水塘,相傳炎帝神農氏常在這里洗藥,因此就叫“藥塘”。這個地名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明末清初的一個儒生以方言中的同音字“郁”代替“藥”字,將它改名為“郁塘”,但是,在方言中,這個地方地名的讀音仍然與“藥塘”一致。 潞水鎮(zhèn)的獅子巖,相傳為炎帝神農氏的獅毛犬晚年休養(yǎng)的地方。至于天子山(即天堂山)上的天子坑遺址,則前面已經(jīng)講到,這里不再重復。這些遺址遺跡可以看作是炎帝神農氏曾經(jīng)在潞水活動乃至生活過的痕跡。 與潞水的腰陂鎮(zhèn),有一個地方叫太子坑,潞水方言稱之為“壇子坑”。相傳為炎帝神農氏的太子安葬處。另外,露嶺南側的虎鋸鎮(zhèn)茶澗兔子沖,還有一個叫太子墳的土堆。相傳為炎帝神農氏的太子炎居在這里打獵,無意之中,從兔子受傷自救的舉動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金創(chuàng)藥。為了找到這種金創(chuàng)藥,炎居凍餓而死。死后,螞蟻銜土為墳,所以稱之為“太子墳”,又叫“螞蟻墳”、“天子墳”。這些可以說是炎帝神農氏在露嶺周邊地區(qū)活動的遺跡。如果把視線再放寬一點的話,在古茶陵(包括今炎陵縣)的其它地區(qū),我們還可以找到很多這樣的遺址遺跡以及傳說。 下面要講述的可能是古茶陵這個大背景下,為古茶陵地區(qū)所共有的現(xiàn)象。 一是境內的藥農,雖然師承關系不同,執(zhí)有的儀軌和禁忌不同,但有兩點似乎是相同的:近乎咒語而頗有神秘意味的封山、禁山或藏山的默念口訣中提到的歷代本草祖師中,必有“神農”的名諱;采藥時諱稱鐮刀、鋤頭這兩種工具,而把前者稱為“鷹”,后者稱為“鹿”(或“雷公”),并且特別忌諱有褻瀆它們的言行。這似乎與傳說中作為醫(yī)藥文化開山鼻祖的炎帝神農氏有鷹、鹿兩位母親有關聯(lián)。 二是境內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還盛行一種叫“踩田”的古老耕作技術,即在禾苗下田扎穩(wěn)了根將要長出側根的時候,人一手拄棍,一手配合身體協(xié)調擺動,雙腳交替在禾苗根部附近來回劃動,目的是劃斷側根,好讓主根深入泥土吸收養(yǎng)分(也有改為彎腰,用雙手劃動的,潞水方言稱之為“抓田”)。據(jù)說,這種耕作技術最初是遷葬炎帝神農氏時無意“發(fā)明”的:抬靈柩的人被允許直接從禾田間路過,踩塌過的禾苗不僅沒有死去,相反,長勢良好,結實較多。后來,人們受到啟示,就發(fā)明了“踩田”、“抓田”技術。還有一種叫做“薰草皮”的農耕技術,就是將草連同泥土挖來,經(jīng)火薰燒后作為肥料入田。這被認為是炎帝神農氏引導原始先民燒畬墾荒的遺留。三是境內有“吃新”的習俗。茶陵地區(qū)的儀式是第一碗飯敬神靈,以感謝神靈賜予五谷種子。這樣的神靈實際上就是傳說中的炎帝神農氏。炎陵縣地區(qū)的儀式是第一碗飯盛給狗吃。傳說,最初的幾粒水稻種子是炎帝神農氏的獅毛犬無意從天宮帶來的。這個儀式有不忘獅毛犬給人間帶來稻谷種子的感恩意義。四是境內迄止民國時期為止,民間為禳災祛疫而舉辦的“做盂蘭”,衣匠的眾多紙扎中必有炎帝神農氏的紙扎神像,形象是頭頂雙角,手執(zhí)禾蕙,名字就叫“神農皇帝制米谷”。 上述儀軌和農耕技術,以及民間習俗,都可以認為是古茶陵地區(qū)為紀念作為醫(yī)藥文化、農耕文化祖先的炎帝神農氏而保留下來的遺俗。我們還可以找到反映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曾經(jīng)在古茶陵地區(qū)生產(chǎn)勞動和繁衍生活的文化意義上的遺存。 考察炎陵縣和潞水鎮(zhèn)的民間傳說,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這兩個地方都流傳著一個“井水變酒賣”的故事。這兩個故事的發(fā)生地點不同,主人公卻都是先窮后富再窮的酒家,并且都有貪心的特點,他們的姓名、性別不同,但炎帝神農氏這個主角相同,故事情節(jié)也大同小異,但又有彼此移接的痕跡。這個傳說似乎也可以映證炎帝神農氏的活動軌跡。 最有意思的一個文化遺存就是古茶陵地區(qū)和安仁地區(qū)的壇官和壇官廟。茶陵人稱它們?yōu)椤笆蠣敗?、“石公老爺廟”。在民間,壇官是一種兇惡而且好作祟的神靈。一般的,田間地頭,或者山間溪頭,有一棵高大的樟樹,樹下有一塊大而且有點恐怖的石頭,前面有焚香的痕跡,或者還有矮小的房子,這就是壇官廟。關于壇官使惡作祟害人的傳聞,從古到今,在潞水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多得無法統(tǒng)計。古茶陵和安仁地區(qū)多壇官廟,這在湖南乃至我國南方地區(qū)似乎是獨一無二的現(xiàn)象。據(jù)傳說,壇官就是安葬炎帝神農氏時守靈護喪的大小護壇人員。當初,安葬炎帝神農氏后,天帝把護喪有功的人員一一分封為各路神仙,惟獨忘了封賞大小護壇人員。問題反映出來以后,天帝沒辦法再給他們什么封賞了,只好無可奈何的叫他們“隨遇而安”,自己隨意找個地方去當快活神仙。但這些人聽錯了:有人以為是到安仁去安身,有人以為是到有樹的地方去安身。于是,在安仁和古茶陵地區(qū)的田間、地頭、村莊、山間,有大樟樹和大石頭的地方,往往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壇官廟。這個頗有人性化的傳說和神靈的存在,與炎帝神農氏首葬潞水不吉而改葬鹿原坡的傳說,可以互為映證,更有近乎“信史”的意義。 趙世超先生說:“我個人只承認炎帝文化的南遷,不承認炎帝族和炎帝本人從陜西遷到河南,最后又遷到湖南,葬在湖南?!蓖高^文獻資料和遺址遺跡,以及民間風俗習慣和傳說來探討炎帝神農氏和潞水的關系,實際上也就是將這一傳說時代的歷史人物及其氏族部落的活動,置于南北文化交融史的大背景下的一次歷史搜尋和梳理。炎帝神農氏和潞水有什么關系?炎帝神農氏及其氏族部落與中國古南方地區(qū)有什么關系?我們說炎帝神農氏,炎帝神農氏的氏族部落,這只是一個區(qū)域文化的代表和載體。這個代表和載體表證和承載的是古老的華夏大地,南北區(qū)域文化交融發(fā)展的文化密碼和信息。 最后說一句與本文無關的話:我個人不贊同炎帝神農氏這種說法。 |
|
來自: 和弈 > 《養(yǎng)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