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02月21日 感悟:中醫(yī)是一回古文化之旅,是一場人生的修行,有詩有遠方。 蜀漆,首見于《神農本草經》。《名醫(yī)別錄》載“生江林山及蜀漢中,恒山苗也”,《本草圖經》說“蜀漆,生江林山川谷及蜀漢。常山苗也”。本草記載指向一致,蜀漆即虎耳草科黃常山Dichrooa febrifuga Lour. 的幼苗。現今中藥學著作講是“干燥嫩枝葉”,這與《雷公炮炙論》中描述的“取莖并葉”也一致。常山,陶隱居云:“出宜都、建平。細實黃者,呼為雞骨常山,用最勝。”黃常山產于我國西南、西北各地,尤以四川產量最豐。與文獻記載也比較一致。黃常山以根緊略帶黃色為上品,所以又稱為雞骨常山。《神農本草經》載蜀漆“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癥堅,痞結,積聚,邪氣、蠱毒、鬼疰”,常山“主治傷寒寒熱,熱發(fā),溫瘧,鬼毒,胸中痰結,吐逆”。后世經驗認為蜀漆、常山本為一物,功用一致。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瘧之功”,在古代醫(yī)學中,兩者都是治療瘧疾的代表性植物類藥物。限于古代落后的生產力,當時的人們尚不能從微觀視野上洞察致病因子,也就無法得知瘧原蟲致病的道理,于是演繹出“無痰不做瘧”的說法,在此背景下,對經驗認識到的常山、蜀漆“主瘧”“溫瘧”賦予了“劫痰”的認識。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蜀漆散便是較為代表性的含蜀漆植物組合配方。此外,尚有劉完素《傷寒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截瘧七寶飲、朱丹溪《丹溪心法》截瘧常山飲等。在治瘧的同時,蜀漆、常山也有催吐作用。相對治療瘧疾而言,催吐則是副作用。為了減輕這種副作用,古代也在探索相應的方法。例如,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就記載“常山、蜀漆生用則上行必吐;酒蒸炒熟用則氣稍緩,少用亦不致吐也”。對常山的藥理研究在抗日戰(zhàn)爭時代就已經開始,彼時奎寧奇缺,國內學者開始注意到了常山。常山所含常山堿確實有抗瘧作用,也可通過刺激胃腸的迷走與交感神經末梢而反射性地引起嘔吐。常山具有很強的毒副作用,可致肝、腎的病理損害。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新型抗瘧藥物的不斷推陳出新,古代藥用本草蜀漆、常山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從不預設立場, 只為客觀事實負責。 常山 Dichroa febrifug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