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有些歷史知識的人,都應該知道沈括。直到今天無論是高考,還是各種學習的平臺,沈括都是出題的熱門人選。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沈括所著《夢溪筆談》,此書包羅萬象堪稱奇書,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沈括由此而成為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端问贰ど蚶▊鳌贩Q他“博學善文,于天文、方志、律歷、音樂、醫(y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由此看來,沈括是一位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大才子。 但人性是復雜的,在才與德的時分時合上這種復雜性則表現(xiàn)的更為突出,換句話說,并不是有才的人就一定有德,也并不是無德的人有一生一世都在干無德的事情。沈括就是一個典型。 沈括與王安石、蘇東坡都是北宋神宗年間的人,而且同朝為官,同殿稱臣,可謂同事。 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開始變法。大臣們也選邊站隊,支持變法的站在王安石一邊,反對變法的站在司馬光里一邊。沈括支持王安石變法,而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說“今日之政,小用則小敗,大用則大敗,若力行不已,則亂亡隨之……” 由于宋神宗支持變法,反對變法的司馬光等人紛紛被趕出了都城開封,蘇軾自然也不例外。 蘇軾外放杭州,沈括到杭州公干,與蘇軾一晤。臨別索要詩稿,蘇軾便將近期詩文相贈,豈知沈括為討好變法派,將蘇軾的詩作斷章取義,肆意曲解。尤其是對歌詠檜樹的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被指稱為諷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于此!”。變法派自然不會放過這千載難逢的良機,于是紛紛上書彈劾蘇軾。歷史有名的烏臺詩案便由此而起,后得益于宋太祖趙匡胤不殺文人的遺訓,以及王安不等人的出手相救,蘇軾才逃過一劫。 沈括的所做所為自然為君子所不齒,即使在同一陣營的王安石也稱其為小人。后王安石變法失敗,沈括立即翻臉,對王安石。反戈一擊,充分表現(xiàn)出其小人的嘴臉。 在國內(nèi)政治上兩面三刀,但在國際舞臺上沈括卻是一個堅定的愛國主義者。 公元1705年,宋神宗派沈括出使遼國,解決兩國長期以來存在的邊界糾紛。沈括遍查兩國間的地界書,在做足功課后,在談判桌上,針鋒相對,寸土必爭,有理有據(jù)地駁斥遼方的無理要求。雙方進行了六次談判,沈括都堅持原則,毫不退讓。 后在對西夏的戰(zhàn)爭中遭到失敗,被貶出開封,最終展轉(zhuǎn)定居潤州(今鎮(zhèn)江)夢溪園,寫下了曠世奇書《夢溪筆談》,奠定了在中國歷史上科學家地位。 縱觀沈括的一生,很難有好與壞,正義與非正義,有德和無德加以概括,其實不僅對沈括,對任何人大體都是一樣的,因為對每一個人而言,人性中都會有善與惡的兩個方面,只是多與少不同的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