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佳士得香港春拍 “中國古代書畫” 拍賣將隆重呈獻張宗蒼《梧館新秋》。1922年,曾經(jīng)宣統(tǒng)皇帝觀賞、鈐璽 “宣統(tǒng)御覽之寶” 的張宗蒼《梧館新秋》卷,被退位后的溥儀以賞賜溥杰之名潛運出宮。往后溥儀于東北地區(qū)離亂之際,不遑珍襲,與眾多《石渠寶笈》著錄名家書畫一并散失。久經(jīng)散佚,近年復(fù)見,珍罕固不待言。 敬請橫屏欣賞全圖 乾隆十六年(1751),清高宗首次南巡途中,岳父江南河道總督高斌(1693-1755)進獻張宗蒼(1686-1756)《吳中十六景冊》,使得時年65歲的里河主簿張宗蒼獲得皇帝召見,并賜詩御題,命入都祇候內(nèi)廷,開啟了他播馨藝苑的大門。 《梧館新秋》(局部) 據(jù)內(nèi)務(wù)府《記事錄》記述,得承天顏眷顧青睞,張宗蒼 “壯心不已”,一意丹青報恩。自乾隆十六年至十九年期間 “時在內(nèi)廷,晨入暮歸,幾無寧晷?!?三年時間繪制多幅畫作,僅《石渠寶笈》即著錄116件作品。乾隆皇帝對于張宗蒼在繪畫上的苦詣用心,也御賜屋宇、鳩杖、福字、貂褂等以示勉勵。而張宗蒼以丹青妙筆獲賞賜戶部額外主事銜,弟子徐揚、楊瑞蓮也并受賜舉人出身,為內(nèi)廷畫家中絕無僅有,榮寵一時無雙。 乾隆十九年(1754),張宗蒼以病乞歸,而乾隆皇帝仍然喜愛張畫不已,凡張宗蒼入宮以前畫作,亦搜羅進宮裝池珍藏,以故民間罕見張宗蒼畫作流傳。 《梧館新秋》(局部) 《梧館新秋》(局部) 乾隆欣賞張宗蒼的繪畫,妙在畫理與氣韻,這從他的《御制詩》和注中略見一斑:“他人之畫畫其法,宗蒼之畫畫其理,求之于今幾莫儔,求之于古竟堪比,黃大癡、倪高士,之二子中得神髓。” 又說:“昔每觀宗蒼畫,問成否?曰氣韻未至,少旋曰氣韻來,則畫就矣。此最得畫法三昧,庸史不知此也。” 由此可見,張宗蒼師從黃鼎,循太老師王原祁而上溯元人山水之法,在乾隆皇帝心中的繪畫位置不讓古人,殊非其他內(nèi)廷畫家可以比肩。 此畫除了鈐有石渠五寶璽外,乾隆皇帝還鈐了 “淳化軒”、“淳化軒圖書珍秘寶”、“信天主人”、“八征耄念之寶” 等諸璽;及后嘉慶皇帝鈐 “嘉慶鑒賞”、“嘉慶御覽之寶” 二璽,宣統(tǒng)皇帝又鈐 “宣統(tǒng)御覽之寶” 等,計鈐用內(nèi)府御璽19枚,尤見珍賞。 《梧館新秋》(局部) 《梧館新秋》(局部) 《梧館新秋》(局部) 《梧館新秋》(局部) 據(jù)內(nèi)府用御璽 “淳化軒” 和 “淳化軒圖書珍秘寶”,知張宗蒼《梧館新秋》原作畫于圓明園中,而畫中內(nèi)容當(dāng)即以園中秋景為題,乾隆即堂屋紅衣端坐之人,遠遠湖中撐舟者或為張宗蒼自家幻身了。 《梧館新秋》(局部) 《梧館新秋》(局部) 此外,從 “古稀天子之寶” 以及 “八征耄念之寶” 等御璽來看,乾隆晚年不止一次開卷《梧館新秋》,觀賞之余,溢生思念張宗蒼之情,《御制詩?題仿黃公望山水》詩:“成畫之時人未識,茲看畫似識人時” 后,乾隆自注說:“此幀作于乾隆丁卯(1747),其時宗蒼猶未入畫苑。今觀其畫,如覷其人,而宗蒼久已作古矣?!?/p> |
|
來自: 獨孤式 > 《天價拍賣紀(jì)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