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蕩蕩的黃河水,攜著西北的風(fēng)沙,一頭連著歷史,一頭奔向遠(yuǎn)方。 甘肅,一個在“夾縫”中求生的省份。 為什么說是“夾縫”呢?看下這張圖你就懂了。 圖| 網(wǎng)絡(luò) 中國有四大高原,其中三個都在甘肅邊上。 得虧云貴高原離得遠(yuǎn),否則怕是得被四大高原包了餃子。 遠(yuǎn)離海洋,又被高原包圍,南邊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過不來,以至于包括河西走廊在內(nèi)的整個大西北都變成了干旱半干旱地區(qū)。 于是乎,茫茫沙漠與戈壁,就這樣一個個形成了。 也正是因為河西走廊的印象太過深入人心,一提起甘肅,很多人腦海里總離不開戈壁、沙漠與駱駝這“西北三部曲”。 圖| 網(wǎng)絡(luò) 一位網(wǎng)友就曾吐槽: 我家是甘肅的,到外地上學(xué),有室友問我,你們那是不是都騎駱駝上學(xué)? 可事實上,甘肅遠(yuǎn)不止如此。 夾縫求生的甘肅,是中國唯一跨越了四大地理分區(qū)的省份。 西北地區(qū)、北方地區(qū)、南方地區(qū)、青藏地區(qū),甘肅通通都有份。 圖| 網(wǎng)絡(luò) 所以,不要一提到甘肅就想到西北,否則隴南人民會親切地告訴你:俺是正經(jīng)南方銀兒! 除此之外,甘肅還囊括了中國四大干濕分區(qū),是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nèi)蒙古高原的交匯地帶,是中國三大自然區(qū)的交匯區(qū),是四大溫度帶交匯區(qū)…… 如此種種交匯,造就了甘肅無比豐富的多元景觀。被譽(yù)為“旅行圣經(jīng)”的《孤獨(dú)星球》雜志公布的亞洲最佳旅行地,排名第一的,就是甘肅。 ◆它既有廣袤無垠的沙漠,也有草木蔥蘢的綠洲;既有巍峨聳立的冰川,也有幽深陡峭的峽谷;既有鬼斧神工的丹霞和雅丹地貌,也有鱗次櫛比的萬畝梯田…… ◆在這里,你可以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外風(fēng)光; 圖| @流浪西部ZERO ◆也可以領(lǐng)略“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現(xiàn)牛羊”的草原盛景; 圖| 扎尕那(甘南迭部) ◆更可以品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的江南風(fēng)情。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除了海,甘肅什么都有了。 隴南山地,重巒疊嶂,植被豐厚;甘南高原,草場遼闊,水草豐美;祁連山脈的冰川融水,也讓河西走廊成為了舉世聞名的“戈壁綠洲”…… 沙漠、綠洲、冰川、草原、戈壁、森林……大自然的萬種風(fēng)情,在這里得到了盡情潑灑。 難怪有人說:走完甘肅,你就走遍了五分之四的中國。 說甘肅荒涼,未免太過局限。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那也該是“有料”。 甘肅的地理景觀很有料,甘肅的人文風(fēng)貌更有料。 中國56個民族,甘肅就有55個,只差一個主要分布在西藏的珞巴族。 加上沿著古絲綢之路傳入的希臘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等域外文明,與兼容并蓄的華夏文明在此交融、碰撞,造就了甘肅別有風(fēng)情的人文色彩。 在甘南、臨夏這兩個自治州,有著獨(dú)具韻味的少數(shù)民族建筑。 ◆比如被譽(yù)為“世界藏學(xué)府”的拉卜楞寺,是世界上藏學(xué)體系最完整的藏傳佛教寺院,是最為純凈的佛國天堂。 圖| 拉卜楞寺 ◆還有“伊斯蘭教圣地”臨夏清真寺,每年都吸引著無數(shù)穆斯林教徒前去拜訪。 圖| 臨夏清真寺 ◆以及其他風(fēng)情各異的少數(shù)民族特色民居。 圖|臨夏清真寺甘肅慶陽一民居 而且,別看甘肅深居內(nèi)陸,人家其實也是個邊境省份。 一個甘肅,就是大半個中國的縮影。 一個又一個民族,在這片土地上深深扎下了根,共同構(gòu)成了今日的“甘肅人民”。 甘肅人民愛吃面,舉世皆知;一碗蘭州牛肉面,馳名天下。 如《舌尖上的中國》所說:甘肅人的早晨,從一碗牛肉面開始。 每一個甘肅人,骨子里都是“干面人”。 ◆隴東地區(qū),以慶陽的饸饹面、花饃,平?jīng)龅臎龇?、攪團(tuán)為代表; 圖|慶陽饸饹面 ◆隴中地區(qū),則以蘭州牛肉面、天水的漿水面、白銀的水川長面為代表; 圖|蘭州牛肉面 ◆到了河西走廊一帶,更是“面面俱到”,無所不有:驢肉黃面、臊子面、拉條子、窩窩面、油潑面、炸醬面、干拌面、青稞面、黑面、涼面……堪稱世界面食寶典! 圖|張掖拉條子 吃面食、唱秦腔,老甘肅人的生活,樸實而不失豪邁,平淡而不失熱烈。 秦腔的“秦”,來源于秦國,指今天的甘肅天水和陜西寶雞一帶。 兩千多年前,秦人先祖就是在甘肅天水牧馬練軍,并以這里為起點(diǎn),走上了統(tǒng)一中國的偉大道路。 可以說,沒有甘肅,就沒有今日之中國。 身處三大高原夾縫之中,甘肅也只好沿著這條“夾縫”,努力伸長。 網(wǎng)上有個段子,一個新疆的學(xué)生在西安上學(xué),放假回家跟家里通電話:“已經(jīng)上車了,快到甘肅了?!?/p> 第一天晚上:“已經(jīng)到甘肅了?!?/p> 第二天早上:“還在甘肅呢,不著急。” 第二天早上:“不要那么急,還在甘肅呢?!?/p> 第三天早上:“給我去買烤馕,剛剛出甘肅了?!?/p> 第三天中午:“媽,開門,我回來了!” 甘肅真的很長,長到向東到達(dá)海邊,向北向南出了國境,向西卻還沒出省。 倘若以慶陽為起點(diǎn),向東940余公里即可到達(dá)渤海,到達(dá)黃海也只需1050余公里,但到本省內(nèi)的敦煌,卻需要1260余公里…… 甘肅的地形很長,甘肅的歷史更長。 上古神話里的女媧、伏羲、黃帝,都是甘肅天水出身;推翻了商朝的周武王,統(tǒng)一中國的秦始皇,開創(chuàng)了大唐盛世的唐太宗,也都是甘肅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甘肅人,才是第一批“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 2000多年前,張騫徒步鑿空西域,一路走到了阿富汗,助漢武帝在甘肅建立起大漢王朝的西大門,也讓河西走廊,成為了串聯(lián)起西域內(nèi)外的文化橋梁。 世界各地的文化,自此真正開始進(jìn)入中國。 一條河西走廊,讓世界開始了解中國,也讓中國看到了世界。 于是,才有了敦煌,才有了莫高窟。 圖|敦煌莫高窟 甘肅的歷史,很長,也很厚。 作為中原王朝的一道門戶,甘肅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這片土地上,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的傳奇與熱血。 ●蒙恬在這里大敗匈奴,修筑長城; ●霍去病在這里三擊匈奴,封狼居胥; ●左宗棠在這里抬棺出征,收復(fù)新疆…… 這片狹長的土地上,藏著中國人最硬的骨氣與精神。 圖|霍去病 《全唐詩》收錄的2000多首邊塞詩中,1500多首都與甘肅有關(guān),統(tǒng)治了今天中小學(xué)生的語文課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玉門關(guān)、嘉峪關(guān)、張掖、酒泉、武威、平?jīng)觥⒍ㄎ鳌?/p> 這一個個金戈鐵馬的名字,背后都是沉甸甸的歷史,訴說著甘肅過往的輝煌與功績。 圖|玉門關(guān) 西北的風(fēng),拂過黃河的水;大漠的沙,連著陰山的月。 今天的甘肅,已然是中國人最后的江湖,是西北民謠的精神故鄉(xiāng)。 陌生的人,請給我一支蘭州。 這些歌聲,不知撫慰過多少失意的旅人? 生于斯、長于斯的甘肅人啊,沿襲著這片土地的堅韌與內(nèi)斂,更不失熱情與溫暖。 甘肅,穿過那些粗礪的歲月,在滄桑之中,沉淀出了所有的美好與浪漫。 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敦煌飛天,駝鈴聲響。 浩浩蕩蕩的黃河水,攜著西北的風(fēng)沙,一頭連著歷史,一頭奔向遠(yuǎn)方。 兩千年前,人們在敦煌莫高窟里畫著神女飛天;兩千年后,甘肅的征途早已是星辰大海。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在甘肅酒泉成功發(fā)射;2003年,楊利偉在酒泉被送上太空。 甘肅的飛天夢,照進(jìn)了現(xiàn)實。 圖|敦煌沸騰壁畫 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 甘肅,低調(diào)了太久太久,以至于很多人記得蘭州,記得敦煌,偏偏記不起甘肅。 甘肅確實沒啥名氣,甘肅也確實沒啥特別,也就只有一件國寶級文物“馬踏飛燕”,一座東風(fēng)航天城,一條絲綢之路,一個大牧區(qū),一座大金礦; 還有中國第一口油井,全國產(chǎn)量第一的土豆,一套全國最完整的四庫全書,出了本中國最出名的文摘雜志,順便給央視送去了十幾個主持人(水均益、李修平、裴新華、和佳等)…… 圖|馬踏飛燕 從隴東、隴中黃土高原的悠久歷史,到河西走廊的輝煌人文; 從隴南山地的層巒疊嶂,到甘南高原的壯闊清麗; 從“天下第一雄關(guān)”嘉峪關(guān),到“天下黃河第一彎”瑪曲; 從舉世矚目的莫高窟,到日漸崛起的金城蘭州…… 這里,也沒什么了不起,只不過剛好有著世界上最厚重的歷史、最燦爛的文化。 這里,是甘肅。 參考資料: 紀(jì)錄片《河西走廊》 誰最中國《喂,我是甘肅》 星球研究所《甘肅從哪里來?將往何處去?》 《中國國家地理》甘肅篇(上、下) 文章由國館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注明。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