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重建 始祖管萬公祖,原 籍江西廬陵(現吉安),明朝初年,始祖從江西廬陵遷入祁陽定居,至今歷六百余年。經世代繁 衍,生生不息,已延續(xù)二十五世矣。始祖一系管氏后代,現大多定居祁東縣官家嘴鎮(zhèn),人口 千余。可謂祖德廣遠,佑我管氏子孫后代人丁興旺、事業(yè)宏達。 前輩有識之士為紀 念祖先的豐功偉績,于清朝乾隆年間,在先祖安息之地修建管氏宗祠,塑像立碑,臵田定制, 彰先祖之功德,延管氏之文脈。曾幾何時,逢年過節(jié),族人潔衣正冠入祠,鳴炮奏樂,上香 進禮,瞻仰緬懷先人,教育激勵后代。從晨至昏,祠內人聲鼎沸,禮樂不絕。既莊重肅穆, 又熱鬧喜慶,場面,恢宏壯觀。作為祭祀祖先的家廟宗祠,管氏祠堂對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弘 揚先祖美德,提高后代文化禮儀素質、激勵族人團結向上努力進取等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 的積極作用。它既是神圣的殿堂,又是育人的學堂,還是鄉(xiāng)村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只可惜, 神圣可親的管氏祠堂于文革動亂年月幾番蒙受損毀,及至蕩然無存。數十年來,管家子弟無 不哀之痛之惜之,且深深自責吾輩未能保護好祖先的寶貴文化遺產之罪過。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 衣食足而知榮辱”。當前我國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社會和諧,百廢俱興。早在八、九十年代, 我國不少地方就設法修復了文革中被毀損的祠堂家廟。近年來,隨著“構建和諧社會”口號 的提出和實施,人們對宗祠在和諧社會建設和文化傳承的積極作用,進一步清楚明確。祖國 東西南北,到處可見金碧輝煌、修葺一新的宗廟祠堂,有些甚至成為當地旅游文化的一個重 要元 素。國家倡導忠孝文明,世人居安思祖之情順勢陡升。人之膚發(fā)生命,授之于父母,根之于 祖宗。吃水不忘挖井者,丟本忘祖枉為人。無祖宗骨血生養(yǎng),哪有我輩化人入世?沒先人開 基創(chuàng)業(yè)之功,哪有后代承業(yè)立身之地?無論
喜看今日祖堂,門樓高聳、雄偉壯觀,飛檐翹角、畫棟雕梁,堂內兩側、設有禮房、上有戲臺、中有祭堂、一進三重、寬闊明亮,鐫刻楹聯、詞工句酌、金匾流輝、翰墨留香,宗祠神龕、麟吐玉書、龍舞祥云、描金點翠、金碧輝煌,左昭右穆、端坐其上、太祖神像,熠熠閃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