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9月29日,早上五點鐘起床,第一站是去東湖。我們班大家乘坐一個大巴車,那時候去東湖的路全是沙石路,路面坑坑洼洼的。一路顛簸,搖晃得我直想吐。 東湖位于紹興古城6公里的箬簣山麓,早年它原是一座青石山,從漢代起,石工相繼在此鑿山采石,隋朝時,楊素為修筑羅城,大舉開山取石。歷經(jīng)千百年一代代石工的鬼斧神鑿,搬走了半座青石山,遂形成了險竣的懸崖峭壁和沉幽深潭。清朝末年,紹興著名鄉(xiāng)賢陶浚宣看到這里風(fēng)景綺麗,發(fā)現(xiàn)了采石場遺跡的價值,便斥資改造,筑堤圍湖,使堤外是河,堤內(nèi)為湖,湖中有山,山中藏洞。因湖在紹興城東,故名東湖。東湖從此成為號稱“天下第一盆景”。 如果說杭州西湖是一位端莊大方的大家閨秀,那么紹興東湖就是一位待字深閨的小家碧玉。東湖的美在于峰奇、水秀,在陽光照耀下,湖面金光閃閃,偶爾一陣微風(fēng)吹來,波光粼粼、美不勝收,幾十條烏篷船游戈其中,船夫頭戴黑氈帽,光著的腳吱呀吱呀的搖動船擼,真是舟在湖中行,人在畫中游。 我們一組六人,以趙就平組長馬首是瞻,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行在一起。我們走過攬月橋,沿青石板鋪就鵝卵石鑲邊的小徑向東行走,不多遠(yuǎn),就見一石砌門樓,門楣上的額題為“陶園”。門聯(lián)“崖壁千刃此是大斧劈畫法,漁舫一葉如入小桃源圖中”點出了園中景色的特別之處。 進入陶園后,我們在貼近山的一側(cè)逶迤而行。剛開始的時候,感覺周圍的景色很平常,沒有讓人驚艷的地方,甚至懷疑大名鼎鼎的東湖是徒有虛名。 “寒碧亭”在游路的起始處,是一座三角形單檐攢尖頂小亭。寒碧亭附近,有烏篷船碼頭,游客可以乘船從水上游覽東湖。我們六人就從這里乘船游覽,給我們撐船的是一位四十多歲的男子,穿著破舊的黑布衫,戴著黑色舊氈帽,臉色黧黑,人很瘦,但他很健談。他先問我們是從哪兒來。接著他就給我們講有關(guān)東湖的傳說故事,還唱起俚歌,逗我們開心。 不久,我們就通過一座梯形三孔石板橋,不過遠(yuǎn)處就是白玉長堤。這是一條自西北延伸到東南的堤壩,同時也是游客游覽的游道。堤壩遠(yuǎn)岸一側(cè)是一道與堤壩完全平行的花墻,墻上鑲嵌著各種鏤空花窗,這道花墻大概有八九百米長。在堤壩的彎折處,建有一座梯形石板橋,橋下是溝通湖水和堤壩外古運河的水道。 我們繼續(xù)沿湖堤航行。我脫掉鞋子把腳放在水中,腳面泛起白白的小浪花;也有人把手浸在水中,撩起水拋向空中。一會兒,就來到了秦橋。傳說秦始皇東巡時曾經(jīng)在箬簣山下休息飲馬,故命名“秦橋”。 “仙桃洞”是利用采空的石壁雕鑿而成的水上石洞,乘烏篷船可以進入其中。洞門兩側(cè)寫著一副對聯(lián): 洞五百尺不見底, 桃三千年一開花。 繼續(xù)東行,迎面石壁上鐫有“羞花落雁”四個大字。離“羞花落雁”刻石不遠(yuǎn),是另一處石刻“龍池”。所謂龍池,不過是刻石下方的一個方形小水池。石板小路的末端是一個小半島,半島上的六角單檐攢尖頂石亭叫“飲綠亭”。由飲綠亭向北,一座三孔石板橋,叫霞川橋。因小橋的三個橋洞把湖水分成三行,在晚霞映照下像一個“川”字,故名“霞川橋”。 我們在霞川橋上岸,順著桂嶺方向走去,它是一條蜿蜒在湖水之中的石板小路。走在小路上,可以近觀刀劈斧削的峭壁。這一段峭壁是整個東湖最奇絕、壯觀的部分,那些石工們無意間留下的取石痕跡,讓原本平常的山體陡增了動感和活力,堪稱巧奪天工。 繼續(xù)前行,即是整個景區(qū)的盡頭。這里有兩座主要建筑:一是兩層樓閣“稷壽樓”;一是戲臺“揚帆舫”。稷壽樓里陳列有1954年毛主席在時任浙江省委書記譚啟龍等陪同下游覽東湖的照片?!白鵀跖?,品黃酒,看社戲”是東湖游覽的招牌節(jié)目,揚帆舫就是社戲演出的主要場所,稷壽樓底樓則是觀戲的雅座。 東湖之美,既有別于那些完全出自人工的園林,又區(qū)別于那些不加修飾的自然山水,雋秀和雄壯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結(jié)合。 東湖游玩之后,我們有一段時間的自由活動時間,我和呂為苗、柳祖交等就爬上會稽山,山上佳木蔥蘢,陰天蔽日。那時剛好是栗子成熟的時候,地上掉了很多的栗子,我們就用腳把外面的皮刺踩掉,紫褐色的栗子又大又香,我揀了許多回來當(dāng)作紀(jì)念。 歡迎關(guān)注“流水船歌” 歡迎點贊和留言,歡迎轉(zhuǎn)發(fā)和贊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