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秋高氣爽,正是游玩的好時機(jī)! 10.19日,我和朋友又一次來到頤和園,從南門進(jìn)入。準(zhǔn)備好好的逛逛頤和園的主要景點。 這天的天氣特別得好,天空湛藍(lán)湛藍(lán)的,一絲絲云彩都沒有,空氣清新,一陣陣微微的涼風(fēng)習(xí)面,讓人神清氣爽! 我們特別高興,非常非常的幸運啊。這可真是游玩拍照的好天氣。 一進(jìn)南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座橋。很像西堤的玉帶橋。 從橋洞望去可以看到游船的碼頭,這個景中景特別的別致漂亮,趕緊的拍了幾張照片! 走過橋,就是波光粼粼的昆明湖。 昆明湖原來是北京西北郊區(qū)眾多泉水匯聚成的天然湖泊,它占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約220公頃,是清代皇室諸園中最大的湖泊。 它南部的前湖區(qū)域,碧波蕩漾,煙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樓閣成群; 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橋橫臥湖上。 一直都想近距離的觀賞十七孔橋,今天終于如愿以償了。 十七孔橋是頤和園中非常著名的景點之一。 十七孔橋坐落在昆明湖上,長150米,不僅僅是園中最大的石橋,也是中國園林中最大的橋梁。 十七孔橋是古代橋梁建筑的杰作。 橋上的石雕極其的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形態(tài)各異的獅子,大小共544個,兩個橋頭還有石雕異獸,十分的生動。 十七孔橋的橋洞為什么要建十七個孔呢? 因為橋正中的大孔,從橋兩端數(shù)來正好是“9”,而“9”被稱為極陽數(shù)字,是過去封建帝王最喜歡的吉利數(shù)字,所以將橋建成了十七孔。 每年冬至前后,十七孔橋都會呈現(xiàn)“金光穿洞”的奇觀。 當(dāng)陽光在日落時分照射橋洞時,便會貫穿整個橋洞,橋洞與南回歸線的日落點成垂直狀態(tài),黃昏時陽光就能將全部孔洞照亮! 這一奇景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攝影愛好者。據(jù)悉,“金光穿洞”只會在每天下午4:00左右出現(xiàn),每次持續(xù)20分鐘,而且只有在冬至前后的幾天內(nèi)出現(xiàn)。 我是沒有運氣碰到這樣的奇觀了,現(xiàn)在網(wǎng)上下了兩張照片,給大家欣賞! 鎮(zhèn)水銅牛位于昆明湖的東堤,臥伏在雕花石座上。神態(tài)生動,形似真牛。清乾隆20年(1755)用銅鑄成,稱為“金?!薄?/p> 據(jù)傳是為了鎮(zhèn)壓水患而起。牛背上還鑄有由乾隆帝撰寫的80次的篆體銘文《金牛銘》。 這個角度可以把佛香閣放進(jìn)牛角中,挺好玩的。 昆明湖周圍綠樹成蔭,景色宜人,湖水清澈,令人心曠神怡! 我們沿著湖邊的路慢慢的往前走,一路上,都被這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梢哉f這里是一步一景,你的相機(jī)隨便轉(zhuǎn)一個角度,就是一副美麗的畫卷。 我們在這里逗留了很久很久,流連忘返,舍不得離開! 這里太美了,雖然是秋天。但是一點沒有秋天那種蕭瑟的景色,看上去依然和夏天時一樣,除了天氣涼爽了許多,其它都沒變。 已經(jīng)能看到佛香閣的遠(yuǎn)景了。我們在這里拍了不少照片,留個紀(jì)念! 我們一路走一路看,前面就快到世界聞名的長廊了。 長廊果然名不虛傳。 它面臨昆明湖,傍著萬壽山。蜿蜒曲折,是世界上最長的畫廊。 長廊上的壁畫。約有一萬四千余幅。每一幅畫都不一樣。 有《西游記》;有《紅樓夢》;有《三國演義》;有《水滸傳》;有《西廂記》等故事中的情節(jié)。 長廊的畫里還有林中飛鳥、水下游魚,也有亭臺樓榭、湖光十色。 這是一個名副其實、五光十色的畫廊。畫師們將中華數(shù)千年的歷史文化濃縮在這長長的廊子上。 長廊是頤和園的一個主要的景點。 今天的游客比較多。很多都是外地來的旅游團(tuán)隊,一路上都能聽到全國各地的方言,挺有趣的。 我們也因為時間關(guān)系,沒有在這里細(xì)細(xì)的觀賞長廊中的畫卷。趁著中午人少的時候,趕緊拍了幾張照片。 沿著長廊邊的小路慢慢的向前走,就可以在近處觀賞頤和園的另一個主要景點~佛香閣。 佛香閣是全頤和園建筑布局的中心。是一座宏偉的塔式宗教建筑。 “佛香”二字來源于佛教對佛的歌頌。 佛香閣仿照杭州的六和塔建造。高37米。八面三層四重檐。建于萬壽山前的巨大石造臺基上。這座臺基,包山而筑。把佛香閣高高的托舉出山脊之上。隨處都能見到它的姿影。 我從不同的位置拍下了佛香閣。 這里原是皇室的御用廚房。現(xiàn)在改成了園內(nèi)的餐館。但是價格令人咋舌,一碗面條能賣到七八十元。 昆明湖邊的石雕護(hù)欄,遠(yuǎn)遠(yuǎn)看去,像一排守衛(wèi)著昆明湖的士兵,排列整齊,威武雄壯! 頤和園里的石舫,又名清晏舫。被稱作永遠(yuǎn)開不動的船,是頤和園內(nèi)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 古詩中說,“野渡無人舟自橫”,在園林中見石舫,不僅是證明水是活的,可坐舟。為的正是在“舟自橫”中,突出“野渡無人”的境界來。 走過這座小橋。我們沿著幽靜曲折的山路,向諧趣園走去。 一路上看到了路邊的紅葉,在這里才能真正的感覺到頤和園的秋天到了。 諧趣園位于頤和園的東北角。由于它小巧玲瓏,在頤和園中自成一局,故有“園中之園”的美稱。 這座小園是清乾隆時仿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建造,原名惠山園。 建成后,乾隆曾寫《惠山園八景詩》,在詩序中說:“一亭一徑足諧奇趣”。嘉慶時重修改名“諧趣園”。 我們走進(jìn)諧趣園,園內(nèi)有一叢綠竹,竹蔭深處,有山泉分成數(shù)股注入荷花池。 只見一池荷花,隨著秋天的來臨,基本上都枯萎了。逐漸枯萎的荷葉、荷枝、蓮蓬,七零八落歪歪倒倒的分散在荷池中,好一副殘荷圖的美景! 我欣喜若狂,這樣的景色太難得了,趕緊的拍了幾張照片。第一次拍殘荷,算是一種嘗試吧。 環(huán)繞著水池走上一周,就把諧趣園逛完了。 諧趣園雖然不大,但是處處有小的局部景觀。諧趣園以它那小巧秀美的江南園林風(fēng)格。給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最后來到蘇州街。遺憾的是今天沒有開放。站在橋上拍了幾張照片,遠(yuǎn)遠(yuǎn)的看了一下,感覺它有著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風(fēng)情,很美! 下次來這里一定好好的觀賞觀賞! 再見了,頤和園!頤和園秋天的美景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今天不虛此行,非常的開心! 最后得感謝一下小潘的老公小黎妹夫,讓我們享受了一下專車接送的待遇。太棒啦,再次謝謝! 2020.10.24日脫稿 來自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