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銅鎏金佛教造像——1974年5月出土于西安郵電大學雁塔校區(qū)附近 隋代銅鎏金佛教造像是西安博物院館藏三件國寶級文物之一。造像以阿彌陀佛為中心,藝術地將菩薩、力士、蹲獅高低錯落地安排在一起。整座造像造型端莊,金碧輝煌,是隋代造像中極罕見的珍品。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整組造像由23個部件單獨鑄造、組合而成,各部件間有插榫孔眼相接,可拆卸,非常精巧。整組造像通體鎏金,做工精良、富麗堂皇,保存完好,是銅造像中罕見的珍品,堪稱國寶。2013年,隋代銅鎏金佛教造像被制作成郵票全國發(fā)行。 戰(zhàn)國鳳流盉——2002年出土于西安郵電大學長安校區(qū) 戰(zhàn)國鳳流盉是戰(zhàn)國早期文物,因頭部有鳳首造型而得名,古人用來調和酒、水的器具。此器器體扁圓,前有流,后有鋬,上跨提梁,帶蓋,下承三足。蓋與器子母口相扣,蓋面微拱,中心有一蹲坐抱環(huán)的猴子為鈕,蓋面蟠螭紋呈長方格網狀分布。流為鳳首形,鋬?yōu)轼P尾狀。提梁一端為虎首,另一端為虎尾。多一環(huán)與蓋鈕鏈接。器腹上下兩道寬疊弦紋將腹部分為三個紋帶,均飾變形省簡的鳥紋。 唐代彩繪鎮(zhèn)墓獸——2002年出土于西安郵電大學長安校區(qū)附近 這兩件是墓葬中的鎮(zhèn)墓獸,它們被置于墓室之中,其中一個為人面,另一個為獸面,分別稱作“祖明”、“地軸”。它們都是傳說中的食鬼神獸,據《后漢書·禮儀志》記載:“強梁、祖明共食磔(zhé)死寄生?!薄端鍟ざY儀志三》也說:“又作窮奇、祖明之類,凡十二獸,皆有毛角,鼓吹令率之,中黃門行之,冗從仆射將之,以逐惡鬼于禁中。”后世就制作了它們的形象,放入墓中以厭勝。 唐代彩繪天王俑——2002年出土于西安郵電大學長安校區(qū)附近 除了鎮(zhèn)墓獸,天王俑也是墓中的“標配”。彩繪天王俑雙目圓睜,身著彩繪明光鎧,肩覆龍首披膊,其中右邊這尊左手叉腰,右手握拳高舉,身體呈S型彎曲,有點類似武松打虎的姿勢,另一尊右手叉腰,左手握拳,身體也是呈S型彎曲,呈自然的流線型。兩尊天王俑都是腳踏小鬼,左右對稱,立于高墩之上,顯得十分威嚴。 泰式龍紋觿——2002年出土于西安郵電大學長安校區(qū)附近 泰式龍紋觿是春秋時期的一件貴族日用品。觿是源于上古佩獸牙之習,用以解繩結。玉觿是用玉仿制的角形器,最初是一種佩戴在身上的實用物,春秋戰(zhàn)國以后,逐漸成為配飾物中的一類。 天地悠悠,過客匆匆,跟動輒上千年的文物比,一百年短暫如同一個清晨。今日,我們凝望著最初的凝望,感受古老文物的魅力與韻味,望見生命的力量之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