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有盡處,省察志仁無窮已。 《論語》第五篇第七章: 【原文】 孟武伯(魯國大夫)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庇謫枺釉唬骸坝梢?,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薄扒螅ㄈ角螅┮埠稳纾?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公西赤,孔子的學生)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譯文】 孟武伯問:“子路算得上有仁德嗎?”孔子說:“不知道?!泵衔洳謫栆槐椤?鬃诱f:“仲由呵,一個具備千輛兵車的大國,可以讓他去負責軍事。至于他有沒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庇謫枺骸叭角笤趺礃樱俊笨鬃诱f:“求呢,一個千戶規(guī)模的大邑,一個具備兵車百輛的大夫封地,可以讓他當總管。至于他的仁德,我弄不清。”孟武伯繼續(xù)問:“公西赤怎么樣?”孔子說:“赤呀,穿上禮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讓他和賓客會談。他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p> 【悟讀】 成事在天謀事在人, 仁義居上誠信為本。 本章文字記載的是孔子與魯國大夫孟武伯的對話。 對話中,孔子對自己的三個學生進行了評價,認為他們各有專長,有的可以管理軍事,有的可以管理內(nèi)政,有的可以主持外交。 而對于此中關(guān)鍵問題“仁”,孔子卻避而不談,一律用“不知其仁也”來搪塞。 在孔子看來,最重要的標準——仁,他的學生們都沒有達到,這也反映了為仁之難。在孔子心目中,仁是一種理想和完美的人格,故孔子不輕易以仁來許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畢生追求的最高境界??鬃诱J為仁道廣大無邊,不可輕達。在孔子看來,“仁”,一定要合乎天理,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雜念;要始終如一,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懈怠。人的志趣和才能是外在的,一個人內(nèi)心是否仁德,憑外在的東西是不能輕率判斷的。所以孔子客觀地評價這三個弟子的才能,對“仁不仁”卻不妄下結(jié)論。他這樣回答,暗含勉勵弟子之意:有志于仁,須時常省察自己的內(nèi)心。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彼摹叭恢?,體現(xiàn)了這種實事求是的嚴謹作風。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的話,告訴我們求仁得仁。 仁義為友,道德為師。 欲達仁德,須靠自己。其中,最重要的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盡量符合禮義。曾國藩曾建有“求闕齋”,克己求仁,不斷用寫日記的方式反省自己,終成一代圣人。
|
|
來自: 新用戶97560OB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