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美丑總變幻,變與不變須務本。 《論語》第二篇第二十三章: 【原文】 子張問:“十世(古時稱30年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釋為朝代。)可知也?”子曰:殷因(因襲)于夏禮,所損益(減少和增加,即優(yōu)化、變動之義)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p> 【譯文】 子張問孔子:“今后十世的禮儀制度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回答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的和所增加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有繼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況,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p> 【悟讀】 “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何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唐朝詩人張若虛佇立在長江邊,感嘆著時光的飛逝。 變,是人類歷史永恒的主題。歷史的車輪在變與不變中,滾滾向前。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求變的民族?!?strong>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思想出自《周易·系辭下》;《易經》的“易”有三層意思:變易,不易,簡易;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边@一思想載入儒家經典《禮記·大學》中,強調了反省和不斷革新。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個重要概念:損益。即對前代典章制度、禮儀規(guī)范等有繼承、沿襲,也有改革、變通。這表明,孔子不反對改革。當然,他的損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變周禮的基本性質為前提的。 “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夏朝有夏朝的一套相應禮制,但殷朝處于不同時期、不同因緣,所以要隨順當時具體的因緣條件作出相應調整,減去不適應的部分,增加合適的部分。這是一種權變的智慧。 “所損益可知也”,強調的是不變的智慧。在儒家而言,不變的是仁義禮智信等。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生活因變化而豐富多彩,世界因變化而生機勃勃。我們歡迎社會的每一點變化和進步。但是,任何人和事都有不變的或不能變的一面,比如道德準則和人的良知。無論社會如何變幻,我們必須明白,我們窮盡一生追尋的,往往是最基本的和最本質的東西,這也是成功人士的秘籍。無論一個民族,還是一個家庭,抑或一個人,丟掉了最本質的東西,往往會丟失靈魂。 生活中,有一類人,處處求新,時時謀變,其實是走在旁門左道之上。比如學習,追尋的應該是基本的概念和規(guī)律,而不是偏題怪題。 變與不變須務本;君子本立則道生。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仰望著江月,我們深知:面對生,要拼搏,因為月光不會偏愛任何一個人;面對死,要豁然,因為月光也會送走任何一個人。 時間是最魔幻的東西。世界的變與不變,都在它的注視下完成。我們能做的,也許就是守護心靈的月亮。
|
|
來自: 新用戶97560OB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