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擊忘所知--香嚴擊竹響而明心 香嚴智閑禪師 香嚴禪師在百丈時性識聰敏,參禪不得。百丈遷化,遂參溈山。 溈山問:“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汝聰明靈利,意解識想。(對于)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span> 師被一問,直得茫然。歸寮將平日看過的文字,從頭要尋一句酬對,竟不能得。乃自嘆曰:“畫餅不可以充饑?!睂移驕可秸f破。 溈山曰:我若說似汝,汝以生罵我去。我說是我的,終不干汝事。 師遂將平昔所看文字燒卻,曰: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乃泣辭溈山,直過南陽,睹忠國師遺蹤,遂憩止焉。 香嚴智閑禪師一日除草木,偶拋瓦礫,擊竹有聲,忽然省悟。遽歸,沐浴焚香,遙禮溈山,贊曰:“和尚大悲,恩逾父母,當時若為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印證前緣)乃有頌曰: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道,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一擊之中忘掉了一切情識,乃知悟道并不靠假借外力的修持,動容之間,頓感與古道冥然相契,因而跳出了所謂空寂的語言概念。自性是隨時可以發(fā)現(xiàn)的,但你要著力去找,卻又毫無蹤跡。而悟道之后,才會了解其威儀是在聲色之外。 一擊忘所知:偶而“一”拋瓦礫,“擊”中竹竿發(fā)出聲響,“聲塵”于“聞性”中空生空滅,“忘所知”頓時忘記了過去所有(心、意、識)的知見。(即“頓忘前解”之義,亦即“開佛知見”之義。)我們通常都以“能所對待”的方式看世界,卻不知道“一心同體”的法理?!毒S摩詰經(jīng)》:“法無有比,無相待故?!?/span> 香嚴一旦大悟之后,他從前所學的一切佛學知識,就對他沒有什么重要性可言了。待你一旦達到悟境之后,你就沒有必要死死記住它們而將它們忘去了 更不假修持:而今方才真正明了:原來佛性人人本具,“更不”需要“假”借有為“修持”之功用。《圓覺經(jīng)》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保础盁o修無證,妙性天成、法身本具”之義。)此句告誡人們:不可心外求法!應當“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大凡剛剛開始習禪的人,都以為他們必須改變他們的平常心態(tài)。他們認為他們不是要進入某種出神或恍惚的狀態(tài),就是要經(jīng)過佛經(jīng)里面時常描寫的各種禪定階段。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習性,是不需要也是不可能改變的。 動容揚古路:“動容”即揚眉瞬目,所宣“揚”的都是“古”佛的成道之“路”(即“揚眉瞬目,佛法宣流”之義。大德云:搬柴運水,無非妙道。)長沙景岑禪師:“盡十方世界。是沙門一只眼。盡十方世界。是沙門全身。盡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盡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里。盡十方世界。無有一人。不是自己?!?/span> 不墮悄然機:卻又并“不”會因此而“墮”入“斷滅空”的陷阱(悄然機)?!督饎偨?jīng)》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保础盁o斷無滅”“真空妙有”之義。大德云:但愿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蹲C道歌》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古以來,不少的人抱持這樣一種觀點:大悟的境界必須進入山洞,閉起眼睛坐在那里冬眠,想象進入「空」的境界。而香嚴卻以活潑的動作顯示了古教的真義。尤其可貴的是,盡管他已進入真空的悟境,并且還以那里作為他的住處,但他卻沒有采取一種消極否定的態(tài)度。 處處無蹤跡:“處處”即“十二處”,前一“處”為六根(見分),后一“處”為六塵(相分),《楞嚴經(jīng)》云:“由塵發(fā)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于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無蹤跡”即徹見“十八界”緣生如幻,空無自體?!秷A覺經(jīng)》云:“……以凈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 聲色外威儀:元來在有形象的“聲色”之“外”,才能“如理實見”法身佛的“威儀”(此是“法身非相”之義。大德云:“外求有相佛,不與汝相似。”《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云:“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 在真空的境界之中,是沒有一法可以稱為動的。你既沒有待在某一個處所,更沒有待在任何一個地方。盡管你每天從早活動到晚,成天說話,揚眉瞬目,行住坐臥,但實際上什么也沒有發(fā)生。 諸方達道者:“諸方”十方三世的覺悟者(達道者)?!掇D法輪經(jīng)》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楞嚴經(jīng)》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凈?!?/span> 咸言上上機:都(咸)說(言)這是佛法“上上”之“機”緣。《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此二句是“佛佛道同”之義,亦即“諸法無生,諸法無滅”之義?!秷A覺經(jīng)》云:“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保?/span> 而類似這樣瓦片擊竹的清脆響聲我們應該經(jīng)??梢月牭?,可為什么不是經(jīng)常有人聞聲悟道呢?首先是因為在聽到擊竹聲之前,香嚴禪師參禪悟道的心已經(jīng)徹底放下了,連他以前記錄自己參禪心得的心愛的筆記都燒掉了,一個人只有把自己所有追求的心,以及所有自認為有所得的心徹底的放下,才有可能真正的回歸自然,徹悟大道,返璞歸真;其次,質變從來不會是無緣無故發(fā)生的,必然會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果沒有之前堅持十余年參悟禪機的基礎,即使香嚴禪師每天都聽擊竹的聲音恐怕也與頓悟無緣。 關注養(yǎng)生!關注健康! |
|
來自: 道統(tǒng)文化與養(yǎng)生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