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孫光榮扶正祛邪中和湯(基本方) 【組成】 生曬參10g 生北芪15g 紫丹參10g 北柴胡12g 川郁金12g 制香附12g 法半夏10g 廣陳皮10g 淡黃芩10g 大紅棗10g 生姜片10g 生甘草5g 【方解】 此方為孫老臨證之基本方、常用方,為調(diào)暢和中之經(jīng)典代表方。第一聯(lián)藥組具有益氣活血之功,為君藥;第二聯(lián)藥組具有疏肝解郁之功,為臣藥;第三聯(lián)藥組具有清熱化痰之功,為佐藥;第四聯(lián)藥組具有補引糾和的作用,為使藥。補引糾和即:補益、引導(dǎo)、糾偏、調(diào)和。四組藥物共奏益氣活血,疏肝解郁,清熱化痰之功。 【適應(yīng)病癥】 脈象: 弦、弦細、弦滑、沉弦。 舌象: 舌質(zhì)紅、淡紅,舌苔黃、微黃、黃白而稍膩。 癥狀: 發(fā)熱,持續(xù)低熱,寒熱往來,心煩胸滿,欲嘔,嘔吐,口苦,萎靡不振,懶言,不思食。 【隨癥加減舉例】 急、慢性膽囊炎: 去制香附、淡黃芩,加蒲公英15g,海金沙15g,金錢草15g。 厭食癥: 去制香附、淡黃芩,加雞內(nèi)金6g,炒谷芽15g,炒麥芽15g;津少咽干再加金石斛15g。 抑郁癥: 去制香附、淡黃芩,加制遠志10g,石菖蒲10g;舌苔白膩,再加佩蘭葉6g。 急性肝損害: 去制香附,加田基黃15g,蒲公英15g,雞骨草15g;中焦痞格,再加隔山消10g。 【化裁方來源】 本方源自小柴胡湯(《傷寒論》)。 ◎應(yīng)用大旨 宜: 中氣、中焦、中和。 忌: 大汗、大吐、大瀉。 ◎經(jīng)方要義 方劑分類: 屬于“和解劑”。 針對病癥: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喜嘔,不欲飲食,心煩口苦,咽干,目眩,寒熱發(fā)作有時。 配伍特點: 扶正祛邪兼顧(人參、大棗、甘草扶正,其余祛邪);一清一散并行(柴胡、黃芩)。 選方提要: 少陽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應(yīng)用精義 曹穎甫《傷寒發(fā)微》: 柴胡以散表寒,黃芩以清里熱,濕甚生痰,則胸脅滿,故用生姜、生半夏以除之。中氣虛則不欲食,故用人參、炙甘草以和之,此小柴胡之大旨也。 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2.孫光榮建中和胃湯 【組成】 太子參15g 生北芪15g 紫丹參10g 川桂枝6g 杭白芍12g 廣橘絡(luò)6g 炒白術(shù)10g 大紅棗10g 生姜片10g 鮮飴糖20g 生甘草5g 【方解】 第一聯(lián)藥組具有益氣活血之功,為君藥;第二聯(lián)藥組具有斂陰引陽之功,為臣藥;第三聯(lián)藥組具有健脾和胃之功,為佐藥;第四聯(lián)藥組具有補引糾和的作用。四聯(lián)藥組共奏益氣補中,健脾和胃之功。 【適應(yīng)病癥】 脈象: 虛,虛細,虛細且澀,弦細,芤。 舌象: 舌質(zhì)紅、暗紅、淡紫,舌苔白、微白、白膩。 癥狀: 氣短、心悸、手足煩熱;腹痛喜按,小便自利或頻數(shù)。 【隨癥加減舉例】 胃潰瘍: 呃逆,欲嘔者,去鮮飴糖、生甘草,加烏賊骨12g,西砂仁4g,延胡索10g;喜食寒者,再去川桂枝,加瓦楞子10g;喜食熱者,再改川桂枝為高良姜10g。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去川桂枝、鮮飴糖,加淡紫草10g,芡實仁15g,白鮮皮10g,生地炭10g。 再生障礙性貧血: 加真阿膠10g,鹿角膠10g,全當(dāng)歸12g。 痛經(jīng)(腹冷者): 加制香附10g,延胡索10g,吳茱萸10g;月經(jīng)衍期者,再加益母草10g;月經(jīng)先期者,再加大生地10g。 【化裁方來源】 本方源自小建中湯(《傷寒論》)。 ◎應(yīng)用大旨 宜: 面色無華,手足煩熱,腹冷痛而喜按(中焦陽氣不足,陰血不足,虛勞里急)。 忌: 發(fā)熱、濕熱、嘔吐、里實、陽亢。 ◎經(jīng)方要義 方劑分類: 屬于“溫里劑”。 針對病癥: 腹中時痛,畏寒肢冷,心中悸動,面色無華,手足煩熱,咽干口燥。 配伍特點: 辛者桂枝;甘者飴糖、炙甘草;酸(倍芍藥)化陰。 選方提要: 中焦虛寒,氣血不足。 ◎應(yīng)用精義 方有執(zhí)《傷寒論條辨》: 小建中湯者,桂枝湯倍芍藥而加飴糖也。倍芍藥者,酸以收陰,陰收則歸附也。加飴糖者,甘以潤土,土潤則萬物生也。建,定法耶,定法唯中,不偏不黨,王道蕩蕩,其斯之謂乎? 柯韻伯《傷寒來蘇集》: 此方安內(nèi)攘外,瀉中兼補,故名曰“建”。外癥未除,尚資姜桂以散表,不全主“中”,故曰“小”。所謂“中”者有二:一曰“心中”,一曰“腹中”。 吳昆《醫(yī)方考》: 嘔家不可用建中,為其甘也。則夫腹痛而兼嘔者,又非建中所宜也。 3.孫光榮安神定志湯 【組成】 西黨參10g 生北芪10g 紫丹參7g 干小麥15g 大紅棗10g 生甘草5g 云茯神10g 炒棗仁10g 川郁金10g 燈心草3g 【方解】 第一聯(lián)藥組具有益氣活血之功,為君藥;第二聯(lián)藥組具有養(yǎng)心柔肝之功,為臣藥;第三聯(lián)藥組具有安神開郁之功,為佐藥,第四聯(lián)藥具有補引糾和之功。四組共奏養(yǎng)心柔肝,安神定志之功。 【適應(yīng)病癥】 脈象: 細數(shù),細數(shù)無力,細數(shù)且澀。 舌象: 舌質(zhì)淡紅,舌苔白薄,或苔少,或少津。 癥狀: 精神恍惚,五心煩熱,潮熱陣陣,呵欠連連,虛汗淋淋,悲傷欲哭,難寐多夢,言行異常。 【隨癥加減舉例】 抑郁癥: 加制遠志10g,石菖蒲10g;月經(jīng)衍期或停經(jīng)者,加益母草、制香附各12g。 狂躁癥: 加合歡皮10g,靈磁石5g,石決明20g。 更年期綜合征: 加銀柴胡12g,地骨皮10g,制鱉甲15g;盜汗甚劇者,再加浮小麥15g,麻黃根10g。 網(wǎng)癮癥: 加炙遠志10g,石菖蒲10g,合歡皮10g,靈磁石5g。 4.孫光榮益氣溫中湯(基本方) 【組成】 生曬參10g 生北芪15g 紫丹參7g 老干姜10g 上肉桂5g 炙甘草12g 炒白術(shù)10g 炒六曲15g 谷麥芽各15g 大紅棗10g 【方解】 此方亦為孫老常用之基本方。第一聯(lián)藥組益氣活血,為君藥;第二聯(lián)藥組溫中散寒,為臣藥;第三聯(lián)藥組健中開胃,為佐藥;第四組補引糾和,為使藥。四聯(lián)藥組共奏益氣溫中,健脾開胃之功效。 【適應(yīng)病癥】 脈象: 沉,沉弦,沉遲,沉細,結(jié)代。 舌象: 舌質(zhì)淡紅且薄,有齒痕,舌苔薄白或花剝。 癥狀: 身形高瘦,面色萎黃或蒼白,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心下有振水聲,畏寒怕冷,口水、痰液、鼻涕、尿液、白帶多,喜嘔喜唾,不思飲食,大便溏稀。 【隨癥加減舉例】 慢性胃腸炎: 加焦三仙各15g,車前仁10g。 胸痹(胸悶甚、不思飲食者): 去上肉桂,加川桂枝6g,全瓜蔞10g,薤白頭10g。 妊娠惡阻: 紫丹參改3g,加白蔻仁6g,紫蘇蔸10g。 結(jié)腸癌: 生北芪改20g,加山慈菇15g,嫩龍葵15g,菝葜根15g;大便結(jié),再加火麻仁12g。 【化裁方來源】 本方源于理中丸(《傷寒論》)。 5.孫光榮化痰降逆湯 【組成】 西洋參7g 生北芪7g 紫丹參7g 炙麻絨10g 北細辛5g 生姜片5g 漂射干10g 清紫菀10g 款冬花10g 法半夏7g 五味子3g 大紅棗10g 【方解】 第一聯(lián)藥組之功效為益氣活血,為君藥;第二聯(lián)藥組之功效為解表散寒,為臣藥;第三聯(lián)藥組之功效為降逆定喘,為佐藥;第四聯(lián)藥組之功效為化痰和中,為使藥。四聯(lián)藥組共奏解表散寒、降逆化痰之功。 【適應(yīng)病癥】 脈象: 弦大,浮大,滑數(shù),浮而稍數(shù)。 舌象: 舌質(zhì)暗紅,舌苔白或白膩。 癥狀: 咳喘不已,呼吸短促,痰鳴如蛙,痰白而稀。 【隨證加減舉例】 支氣管哮喘(新感風(fēng)寒發(fā)作者): 加荊芥穗10g,矮地茶10g,蒲公英12g。 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兼見便結(jié)者): 加矮地茶10g,麥門冬12g;清紫菀改炙紫菀,款冬花改炙冬花。 【化裁方來源】 本方源自射干麻黃湯(《金匱要略》)。 6.孫光榮清熱利腸湯 【組成】 西洋參7g 生北芪7g 紫丹參7g 白頭翁12g 川黃連12g 川黃柏12g 苦秦皮10g 蒲公英10g 金銀花10g 車前仁10g 生甘草5g 【方解】 第一聯(lián)藥組之功效為益氣活血,為君藥;第二聯(lián)藥組之功效為清熱涼血,為臣藥;第三聯(lián)藥組之功效為解毒止痢,為佐藥;第四聯(lián)藥組之功效為化痰和中,為使藥。四聯(lián)藥組共奏清熱利腸,涼血止痢之功效。 【適應(yīng)病癥】 脈象: 弦數(shù),細數(shù)。 舌象: 舌質(zhì)紅,舌苔黃厚或膩。 癥狀: 瀉下膿血,里急后重,腹痛肛灼,渴欲飲水。 【隨癥加減舉例】 阿米巴痢疾: 加鴉膽子(桂圓包裹,吞服)。 急性結(jié)膜炎: 去苦秦皮,加谷精草10g。 痢疾(重型): 若外有表邪,惡寒發(fā)熱者,加葛根、連翹以透表解熱;若里急后重較甚者,加木香、檳榔、枳殼以調(diào)氣;膿血多者,加赤芍、牡丹皮、地榆以涼血和血;夾有食滯者,加焦山楂、枳實以消食導(dǎo)滯。 【化裁方來源】 本方源自白頭翁湯(《傷寒論》)。 7.孫光榮滌痰鎮(zhèn)眩湯 【組成】 生曬參10g 生北芪10g 紫丹參10g 云茯苓15g 炒白術(shù)10g 化橘紅6g 川桂枝10g 炮干姜10g 車前仁6g 大紅棗10g 炙甘草5g 【方解】 第一聯(lián)藥組之功效為益氣活血,為君藥;第二聯(lián)藥組之功效為逐飲燥濕,為臣藥;第三聯(lián)藥組之功效為通陽利水,為佐藥;第四聯(lián)藥組之功效為健脾和中。四聯(lián)藥組共奏滌痰鎮(zhèn)眩,通陽溫中之功效。 【適應(yīng)病癥】 脈象: 弦滑,細滑。 舌象: 舌質(zhì)淡紅,苔白滑。 癥狀: 胸脅支滿,目眩心悸,氣短咳嗽。 【隨癥加減舉例】 高血壓眩暈(形肥): 加石決明20g,川杜仲12g,川牛膝12g。 腦震蕩后遺癥(眩暈): 加煅龍骨15g,煅牡蠣15g。 心包積液: 去炮干姜,云茯苓改云茯神12g,加炒棗仁10g。 二尖瓣右下葉腱索撕裂并下垂: 去炮干姜,云茯苓改云茯神12g,加炒棗仁10g,川續(xù)斷12g,干萹蓄6g。 【化裁方來源】 本方源自苓桂術(shù)甘湯(《金匱要略》)。 8.孫光榮益腎振陽湯 【組成】 生曬參10g 生北芪10g 紫丹參10g 干地黃15g 淮山藥10g 山茱萸10g 炒澤瀉10g 牡丹皮10g 云茯苓10g 炮附子6g 上肉桂6g 炙甘草5g 【方解】 第一聯(lián)藥組具有益氣活血之功,為君藥;第二聯(lián)藥組具有滋補脾腎之功,為臣藥;第三聯(lián)藥組具有滲濕利水之功,為佐藥;第四聯(lián)藥組具有補引糾和之功,為使藥。四聯(lián)藥組共奏溫腎振陽,滲濕利水之功效。 【適應(yīng)病癥】 脈象: 虛,虛細,左尺尤虛細無力。 舌象: 舌胖淡,苔白或苔少。 癥狀: 腰痛,腳軟或腳腫,腰以下冷,下肢及足部冰涼,陽痿早泄,小便不利,消渴。 【隨癥加減舉例】 慢性腎炎: 加刀豆子12g,川杜仲12g,冬瓜皮10g,車前仁10g。 糖尿?。?/p> 加玉米須10g,干荷葉10g。 陽痿: 加鹿角膠10g,菟絲子10g,川杜仲10g。 早泄: 加龜板膠10g,川杜仲10g。 老年性癡呆: 去炮附子、上肉桂,加巴戟天10g,制遠志6g,石菖蒲6g。 【化裁方來源】 本方源自腎氣丸(《金匱要略》)。 9.孫光榮益氣活血安神湯 【組成】 西洋參7g 生北芪7g 紫丹參7g 酸棗仁15g 云茯神12g 龍眼肉10g 肥知母10g 正川芎6g 川郁金10g 生甘草5g 【方解】 第一聯(lián)藥組具有益氣活血之功,為君藥;第二聯(lián)藥組具有養(yǎng)心安神之功,為臣藥;第三聯(lián)藥組為滋陰疏肝,為佐藥;第四組藥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四聯(lián)藥組共奏益氣、活血、安神之功效。 【適應(yīng)病癥】 脈象: 弦細,細數(shù),虛細無力。 舌象: 舌淡紅,苔薄白或苔少。 癥狀: 五心煩熱,心神不安,盜汗或自汗,咽干口燥,頭暈?zāi)垦!?/p> 【隨癥加減舉例】 更年期綜合征: 加干小麥15g,大紅棗10g,燈心草3g。 頑固性盜汗: 加浮小麥15g,麻黃根10g。 焦慮性神經(jīng)癥: 加蓮子心10g,燈心草3g。 頑固性室性早搏: 加麥門冬10g,五味子3g,靈磁石5g。 【化裁方來源】 本方源于酸棗仁湯(《金匱要略》)。 10.孫光榮應(yīng)用安宮牛黃丸之經(jīng)驗 【組成】 同原方(用成藥)。 【方解】 君藥為牛黃,具有開竅而醒神,息風(fēng)化痰而定驚之功效。臣藥有黃連、黃芩、梔子為苦寒清熱之品;郁金具有理氣舒肝之功效;朱砂、珍珠具有鎮(zhèn)靜安神通心竅之功效;犀角(水牛角濃縮粉)具有清熱涼血之功效;雄黃具有解毒辟穢之功效。佐藥為麝香、冰片,為芳香開竅之品。使藥為蜂蜜,具有和胃調(diào)中之功效。全方共奏清熱解毒、鎮(zhèn)驚開竅之功。用于熱病,邪入心包,高熱驚厥、神昏譫語等癥。全方特點為:善能清解高熱神昏之效,而無寒涼泄下之弊?!稖夭l辨》有言:使瀉火隨諸香一齊俱散也。 【適應(yīng)病癥】 脈象: 洪大,弦緊有力,數(shù)而有力。 舌象: 舌深紅,暗紅,絳;苔黃燥、黃厚。 癥狀: 高熱神昏,煩躁譫語,語言謇澀或不語,飲不解渴。 【隨癥加減舉例】 中風(fēng)昏迷: 金銀花10g,薄荷葉5g,煎湯送服1丸,日2丸。 小兒高熱驚厥: 金銀花10g,連翹殼10g,煎湯送服半丸,日1丸。 肝昏迷、尿毒癥(垂危): 蒲公英15g,土茯苓30g,煎湯送服1丸,日2丸。 【原方解析】 本方出自《溫病條辨》。 ◎應(yīng)用大旨 宜: 高熱,神昏,手足厥冷(稟賦薄弱,氣血兩虛,功能衰退)。 忌: 寒厥。 ◎經(jīng)方要義 方劑分類: 屬于“開竅劑”(涼開)”。 針對病癥: 高熱,煩躁,譫語,昏迷。 配伍特點: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開竅五法齊備。 選方提要: 溫?zé)嵝岸緝?nèi)陷心包。 ◎應(yīng)用精義 吳鞠通《溫病條辨》:清宮湯煎湯送服本方,可加強清心解毒之力;若溫病初起,邪在肺衛(wèi),迅即逆?zhèn)餍陌?,可用銀花、薄荷或銀翹散加減煎湯送服本方,以增強清熱透解作用;若邪陷心包,兼有腑實,癥見神昏舌短、大便秘結(jié)、飲不解渴者,宜開竅與攻下并用,以安宮牛黃丸2?;_,調(diào)生大黃末9g內(nèi)服,先服一半,不效再服;熱閉證見脈虛,有內(nèi)閉外脫之勢者,急宜人參煎湯送服本方。 |
|
來自: 昆山同德堂鄒醫(yī)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