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xué)有趣有美麗, 進入北歐世界 你和母親的關(guān)系,決定你和世界的關(guān)系。 故事以一場校園猥褻案開始: 在審訊室里,那個衣冠禽獸對著警察,振振有詞地說: 鏡頭轉(zhuǎn)向他,是一個發(fā)量稀少且油膩不堪的中年男人。 女記者忍無可忍,直接將包重重地砸在他臉上,還不解氣,又狠狠甩了他一巴掌。 她很正直,在這個動蕩不安的世道,堅守著自己的底線和正義。 然而,回到家,她卻只能經(jīng)歷新一輪的傷害。 擁擠不堪的小家里,母親正在組織一幫大媽大叔們唱歌。 沒有人在意記者的回來,她穿過人群來到廚房,小心翼翼地點了一支煙。 沒想到,一直無視她的母親立刻沖了過來,當著眾人的面開始罵她: 奇怪的是,剛剛打罪犯時氣勢洶洶的記者,卻一聲都沒有吭,她只是惡作劇般把煙熄滅在母親搟好的餃子皮上。 然后偷偷拔掉廚房里的水管,水漫出了客廳,排練才被迫叫停。 顯然,記者和母親的關(guān)系并不好—— 母親非常強勢,對女兒有著強大的控制欲; 女兒習(xí)慣沉默,有點蔫壞的默默反抗。 這個家里沒有男人: 母親,沒有老公,只有一個男朋友,老周。 記者,沒有老公,只有一個九歲的女兒。 當晚家里姨姥姥來了,記者的母親主動開始吐槽起她的丈夫: 外孫女童言無忌: 但她馬上被姥姥懟了回去: 他要好的話,我會這么說嘛? 姥姥開始倒苦水: 我在外面人緣好,偏偏家人對我不好,我就是欠她們的債! 外孫女一針見血: 但這徹底激怒了她姥姥: 聲音越來越大,話語越來越毒,而記者卻一點反應(yīng)都沒有,一直低頭吃飯。 家庭氛圍窒息又壓抑…… 姨姥姥晚上留宿在這里,房間不夠住。 記者被趕回宿舍,即使母親不在身邊,她依舊不敢大聲說話。 臨走前她習(xí)慣性地用做賊的聲音輕輕對女兒說: 從進門到離開,記者沒有對母親說一句話,都是聽母親在喋喋不休。
依舊沒有任何交流,但在這份寧靜中,記者才露出了一個帶著疲憊、心累又有些許暖意的笑。 她在家里得不到愛,只能靠著一段段短暫且不穩(wěn)定的感情,尋找片刻安慰。 白天,她是報社里被排斥的邊緣記者,她調(diào)查的那些敏感事件,總是為報社找來很多麻煩。 領(lǐng)導(dǎo)警告她: 夜里,記者回到家,母親又開始找茬,指著報紙上一篇關(guān)于小區(qū)鄰居自殺的負面報道,質(zhì)問記者: 是不是你寫的? 雖然不是女兒寫的,但說著說著母親又發(fā)起了脾氣: 記者試著和母親溝通,但本意卻被母親曲解。 她無奈,只好逃回里屋。 可母親仍不依不饒: 她還在沉默。 看到這一幕,我想到了一句話: 如果讓我在挨打和挨罵之間做出選擇,我一定會選擇挨打。 因為挨打之后,傷痕都是看得見的,至少人們還會同情你。 可是責罵會把人逼瘋,你卻看不到任何傷痕。 沒有人會在意。 和侮辱比起來,身體創(chuàng)傷的愈合可快多了。 當晚,記者做了一個怪夢: 一群帶著口罩、穿著防護服的大夫沖進家,從柜子下拖出一頭被捆上了四肢的小羊羔。 出門時,鏡頭一晃,這頭羊竟變成了母親。 她是恨母親的,甚至希望她能永遠消失。 原來,讓記者從未露出笑容的,讓她煙不離手,生無可戀,甚至對待感情自暴自棄的。 正是這個對自己的生活橫加干涉和操控,永遠充滿怨恨,永遠尖酸刻薄,把對丈夫的不滿化作利刃扎進女兒心里的母親。 那么,這樣一個充滿怨氣的母親,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 她對男友老周吐露了埋藏在她內(nèi)心30多年的秘密: 丈夫是個變態(tài),喜歡在戲院里裸露身體,結(jié)果有一回,坐在他旁邊的女生,是我的學(xué)生,把她嚇得拔腿就跑; 他還喜歡在菜市場里隨便摸女人屁股,被人家喊抓流氓,讓人家老公狠狠地給打了一頓; 有一次他帶小姐回家,結(jié)果事后錢給少了,被對方報警告他強奸…… 而她呢? 她過得實在是太苦了,在那個吃不飽飯的年代,她省吃儉用,把細糧留給丈夫和女兒,把自己的那份寄給母親,常常餓得暈倒。 說著說著她哭了起來…… 仿佛這個家所有的不幸,都是因為母親遇人不淑造成的。 可如果丈夫這么壞,為什么女兒不恨他,反而恨自己的媽媽呢? 一天,老同學(xué)聚會,母親喝醉了酒,回到家,她便與女兒和外孫女撒起了酒瘋,找茬罵了起來: 女兒繼續(xù)抱以沉默,你罵任你罵,你狂任你狂,清風拂山崗。
她用手緊緊握住身邊的一顆仙人掌,然后面無表情地看著鮮血血一滴滴滲出來…… 她故意說怪話,嚇跑媽媽給安排的相親對象......
媽媽,看看我吧,看看一直被你傷害的我吧! 又有一天,因為外孫女淘氣,在鋼琴上跳舞。 母親發(fā)飆,打外孫女,家里矛盾再次爆發(fā),記者領(lǐng)著女兒回到她的宿舍: 這是母女兩人,第一次這么長時間的接觸。 因為記者沒有時間照顧女兒,沒辦法,她只能硬著頭皮又帶著女兒回去。 母親臉上帶著勝利的微笑,為了報復(fù)這次反抗的離家出走和奪走孫女的愛,母親竟當著女兒的面挑撥道: 原來,未婚先孕的女人曾經(jīng)想要打掉自己的孩子,但這個秘密一直被她小心翼翼地藏在心里,不敢告訴女兒,生怕孩子傷心。 沒想到,卻被自己的母親毫不留情地告訴了孩子。 但如此強勢的母親,最終還是病倒了,她帶著呼吸罩,躺在病床上。 從一言不合就開吵的強勢女性變成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能躺在床上讓女兒照顧的病人。 這一刻,記者終于可以完完整整說出她心中想說的話。 記者對著車水馬龍的窗外,進行了長達七分鐘的獨白,字字血淚: 大多數(shù)家長都會偶爾對孩子說些貶損的話,這未必就是言語虐待。 但如果家長經(jīng)常對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作為人的價值進行語言層面的攻擊,那就屬于虐待了。 有些言語虐待型父母不會大費周章地粉飾自己的不當行為,恰恰相反,他們會用殘酷的侮辱、訓(xùn)斥、譴責和貶損的綽號公然向子女展開狂轟濫炸。 這些父母對自己給孩子造成的痛苦和長期傷害渾然不覺。 這些露骨的言語虐待會像給牲口烙上烙印一般,給孩子留下深深的心理傷痕。 知乎上有個熱帖常年霸占榜單:“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一個點贊4萬的回答是: “貶損他,不遺余力的貶損他。 吃飯掉粒米,就用筷子打著他的手關(guān)節(jié)罵:吃飯都不會,豬都比你強。 哪怕是做得好,也要用不屑的語氣說:又丑又笨,也就這件事能做的好,還不是什么正經(jīng)事。” 分分鐘讓你見識到中國式家庭的殘酷。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 所以,如果你無所不知的父母認定你是個壞孩子,那你就一定是。 如果母親常說“你真蠢”,那你就是蠢的。 如果父親常說“你真沒用”,那你就一定沒用。 02 看不見的傷口也會疼 電影《春潮》,很好的詮釋了四種常見的中國式情感之傷: 情感忽視、過度控制、情感敲詐,和被迫卷入父母的婚姻。 情感忽視
父母擅長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們的吃穿用度,卻不懂得如何關(guān)懷我們的情緒和感受。 甚至有很多像《春潮》一樣的家庭,對家人總是用恨來表達愛。
當感情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時,它便成功地阻礙和抑制了幼年時我們渴望傾訴情緒的本能,以至于漸漸地我們不再期待和他人進行情感交流,也習(xí)慣了忽略自己的情感需求。 取而代之的,便是長久的沉默。 《春潮》里的母親從未得到過愛,父母,丈夫,女兒,沒有人愛過她。 她也不懂得如何去愛這些人,她的愛,總是交織著恨和狂躁。 《春潮》制片人李亞平說:
操控型父母的行為,都是基于他們對自己生活的強烈不滿,以及對遭到遺棄的恐懼。 子女的獨立讓他們覺得仿佛失去了身體的一部分。 隨著子女年齡的增長,他們對子女的控制也愈演愈烈,因為他們需要子女永遠的依賴。 由于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許多操控型父母會盡力維持孩子的無力感,并希望它永不消失。 在父母的羽翼下,這些孩子生活得壓抑而矛盾,既無法心甘情愿地被父母繼續(xù)掌控,又感到自己并沒有多少能力可以脫離父母、獨立生活。 就像劇中的郭建波多么咒怨自己的母親,她還是得靠母親幫她帶孩子。 她恨母親奪走了自己的孩子,其實也恨自己無力帶給孩子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
美國心理咨詢師皮婭·梅樂蒂(Pia Mellody)稱父母這樣的做法是一種“知性虐待”(intellectualabuse),即父母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的過度控制,抑制了我們發(fā)展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阻礙了我們發(fā)展面對挑戰(zhàn)和困難的適應(yīng)能力。 在殘酷的社會競爭中,若不改善現(xiàn)狀,我們必然會被其他自信、果敢、獨立的同齡人超越,最后不得不繼續(xù)依附著父母,成為“啃老族”。
要不是為了供你上學(xué),我早就過上好日子了,你還要這樣對我?! 母親口口聲聲罵建波“沒良心”“白眼狼”“不要臉”,是在借用“狠毒”的字眼表達言外之意: “我為你付出那么多,啥也沒得到?!薄拔疫^得不好,都是因為你?!?/p>
父母一方面以受害者的姿態(tài)在道德和良知層面上指責、攻擊子女; 一方面利用子女的內(nèi)疚感迫使子女順從和滿足自己的需求。
作為兒童,TA們的天性是充滿“魔力幻想”的,會認為自己說的某些詞語、做的某些手勢或者行為真的會改變現(xiàn)實。 而父母情感敲詐的做法,往最糟糕的方向鼓勵和強化了這種魔力幻想。 當父親或者母親說“都是因為你,所以我才……”時,作為兒童,會真的認為是自己的某個行為才造成了父母的生活不順、衰老或者貧窮。 因此,孩子會陷入極度的恐慌和內(nèi)疚之中,認為自己是家庭中一切不幸的來源和開端。 然而,健康的父母之愛是不需要條件的。 孩子從未主動要求降生,是父母將孩子帶到世界上來的。 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愛和滋養(yǎng),是上天賦予父母的責任,也是每個孩子應(yīng)當享有的權(quán)利。
被迫卷入父母的婚姻
因而很多孩子,一出生就被迫賦予了保衛(wèi)、維持,甚至修復(fù)父母婚姻的“使命”。
因為,作為天真爛漫的孩子,他們連自己都保護不了,又怎么能夠保護得好父母的婚姻呢? 《春潮》里的母親,因為失敗的婚姻而活得很壓抑。 她把女兒當做自己不良情緒的替罪羊,會因自己的不快和不安全感責怪女兒,并把自己所有的委屈、憤恨、不滿歸罪于養(yǎng)育了女兒。
這也是她自己選擇去為娘家犧牲奉獻。 她不斷地用“罵”的方式,向女兒索取著共情、確認著自己的價值、讓女兒分擔自己的痛苦。 家庭從此不再是溫馨的港灣和庇護所,而是如履薄冰的人間地獄。 最后,一首小詩送給大家: 他們毀了你,你的媽媽和爸爸。 希望你有機會的話, 可以邀請媽媽和你一起, 坐在沙發(fā)上看看這部電影, |
|